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花蓮縱谷客庄逍遙遊》光復鄉

花蓮縣政府

發布於 02月22日09:31

路線一

大和糖業巡客家文化

過去火車窗戶還可以自由開啟的年代,若您不小心在列車上睡著了,但聞到甜甜的氣味,您還是會被這氣味給好奇的睜開眼睛!「光復到了!」甘蔗香是大家對光復鄉的第一印象。之前光復這個小鎮因為「糖業」而興盛,雖說過去流傳著一首打油詩:「第一癡種甘蔗給會社磅」,但光復卻因糖業所需人力引進了許多的勞工,除了閩南人及當地原住民外,從北部、南部來的客家人也占了不少。現今全臺佔地最大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公園,前身是日本時期至民國90年代花蓮糖廠的原料區,昔日整片的甘蔗田隨著花蓮糖廠的轉型,與林務局合作種植了近20種逾百萬株低海拔常見的樹種。遠離塵囂走進大自然,騎著單車穿梭在楓樹林之中,這是令都市人超級羨慕的花蓮日常。由大農大富平地公園往西南側的大富村前進,在日本時期,鹽水港會社因大和工場所需之勞力,由西部、南部甚至中國東南地區引進客家族群,其為躲避飢荒及戰亂來到大和村,從事種甘蔗及榨甘蔗、煮甘蔗等提煉蔗糖的工作,稱作「會社工」。這裡是會社工人(蔗工)生活居住的地方。

光復鄉

距離大豐村鍾家古屋不遠的瑞穗鄉拔仔庄永樂食堂創立於日本時期,從阿公婆手上接手傳承好手藝再交給第三代,其招牌什錦麵是首選,豐富的配料及大骨等熬煮而成的湯底讓人不禁整碗吃光光;另外紅糟肉、土雞肉等也是永樂食堂相當受歡迎的招牌菜。走訪光復鄉,這是一處以阿美族為主的地區,但客家族群也佔有一小部分。透過輕旅行的方式,走訪客家聚落、昔日蔗工庄、大豐村90年古屋,探訪過去因鹽水港會社來到此地的客家阿公婆的足跡吧。曾經繁榮過,但也隨著糖廠的轉型因而沒落許久,爾後在社區營造的努力下,無人看管的大富車站變得相當地有人文氣息。除有免費的書籍可在此閱讀,牆上還有述說著大富村的相關珍貴老照片,廁所旁亦有生態小池,相當地有特色。大豐村的鍾家古屋是當地上古較早抵光復、瑞穗之客家人,其廳堂兩的山水畫是相當富有的象徵,兩側的祖訓則是阿公婆要留給後代子孫的警惕與勉勵。使用傳統工法建造而成的古屋,未使用任何一根釘子,卡榫設計相當精準,值得慢慢品味。光復鄉大全社區82巷故事巷,小巷內阿婆無師自通將上古農民養牛、種甘蔗甚至光復街上的大小事等透過繪畫方式與旅客講述,另外牆上的勸世聯提供給參觀旅客人生方向。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是昔日糖廠重要的甘蔗原料區,隨著糖廠的轉型,這片甘蔗田也轉型為全臺首座的平地森林園區。

大富車站

大富車站於1918年設站,當時稱「大和停車場」。戰後,隨著行政區域重新劃分,配合地名改為「大富」。過去這個村庄因為蔗糖關係,人口相當地多,村庄還曾設有戲院。1986年,隨著旅客人數銳減,車站由三等站降為招呼站。雖然為無人車站,但因社區的用心,也讓大富車站打出知名度。

鍾家古厝

瑞穗鍾家是富源、光復鄉大豐村一帶開墾較早的客家族群,原來自苗栗頭份的客家人,早年開墾艱辛,但家族沒有放棄,迄今在花蓮開枝散葉達三百多房。其中一位後代鍾蕙伃女士除了擔任國小校長外,還致力推廣花蓮客家文化,功不可沒。此棟建築約在1923年至1931年間完成,2002年登錄花蓮縣歷史建築。

82巷故事街

「82巷故事街」位於光復鄉大全社區,社區與水保局合作,由社區高齡七十餘歲的邱金鳳阿嬤,在舊稱牛車寮的大全村裡自由創作。阿嬤無師自通,用色大膽且豐富,將原本單調的民宅牆壁增添了豐富的色彩與故事性,甚至還寫下勸世的四句聯、七句聯,每一幅都傳承了老一輩的智慧與關愛。走一趟故事街,每個轉角都充滿驚奇。

花蓮觀光糖廠

1921年,光復鄉成立了新式現代化的糖廠,太平洋戰爭時期被美軍轟炸而損毀。戰後,臺糖公司接手,逐漸修復並轉型為現在的觀光糖廠。花蓮糖廠為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但隨著台灣進入WTO及全球經濟轉變等因素,這座糖廠也從昔日的風華逐漸沒落,後隨著糖廠轉型才走過最低潮的時候,至今花蓮糖廠仍是旅客到訪光復鄉必訪的景點之一。另外,「製糖體驗」也是到訪花蓮糖廠的推薦行程。

路線二

蔗香尋幽甜蜜蜜

光復鄉原稱「上大和」、「馬太鞍」,後因紀念臺灣光復,而將鳳林鎮及瑞穗鄉兩鄉部分土地劃分獨立設置一鄉「光復鄉」。這座小鎮自日本時期至民國90年代左右,隨著糖業的發展而興盛,從今日光復鄉中山路街上的幾棟古屋就可窺見昔日風華的過往。益壽堂仿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正是這一段風華的最佳代表。來自桃園龍潭的客家人張枝明,早年本來四處奔走、打拳賣膏藥維生,後來幾經評估,最後決定舉家遷居至馬太鞍,並租店面開始經營。後來經營有方、事業騰達,於是便買下這棟店面,並在昭和4年(1929)聘請龍潭師傅興建兩層樓店面三間,這在當時的馬太鞍地區可是最豪華且氣派的洋樓。後來旁邊的建築陸續拆除改建,最後只剩下益壽堂這棟建築。昔日門禁森嚴的製糖工廠,閒雜人等是不能隨意進出的,但隨著糖廠的轉型,如今可以先預約導覽,在糖廠解說人員的帶領下走進這既神秘又令人好奇的製糖工廠,看看一座又一座比成人還要高的大型機具,甚至可以站在紅磚砌成的煙囪底部體驗「井底之蛙」的感覺。另外,在身旁鋼架上隨處可見太平洋戰爭時期遭受美軍機關槍掃射留下的痕跡,透過解說人員的講解,深入其境並感受戰爭的可怕,期盼世界和平。飲冰室體驗冰品樂趣,是來到光復鄉必做的一件事情,而飲冰室旁的大水池竟是太平洋戰爭時期美軍轟炸形成的大坑洞,之後再經由糖廠工人將

它挖大整理形成如今的樣貌。

光復鄉

百年前,相傳一老翁挑著兩竹籠來到馬太鞍通事黃連勝家中,因過約定時間未取回,在眾人見證之下發現竹籠裡竟是兩尊七寶銅製成的佛祖像及一張字條:「一尊放馬太鞍;一尊放水尾庄(瑞穗鄉)」,這是光復保安寺的開基的傳奇故事,至今這尊開基藥師佛祖仍鎮座於保安寺主殿上。當地客家人、閩南人,甚至原住民也被許多的神蹟所感動成為信徒。其每年舉辦的佛誕節是保安寺最熱鬧的祭典。另一間位於太巴塱的協天廟,前身是當地的日本神社,相傳在馬太鞍部落為佛祖蓋廟之際,當地原住民也想迎佛祖,但馬太鞍部落信徒不肯,於是在當時官署伐木為材,以關聖帝君、文昌帝君二神像雕塑金身,交付當地原住民,當地信眾歡高彩烈地將兩尊神像迎回村庄。原供奉於私人住宅,但因參拜不方便,後才由當地頭目及漢人倡首建廟,但因皇民化運動遭日本政府毀壞。直到戰後,才又由當地信眾重塑關聖帝君像,並暫奉於日本神社內。之後再由當地信眾買下神社旁土地,於民國58年動土建廟,直到61年才竣工安座。數年前,在高人指點下,協天廟在右廂房安奉日本時期太巴塱神社之日本神祇,相當有趣。

光復鄉阿美族比例較多,但此地漢人也佔有一部分。透過輕旅行的方式,走訪當地重要的兩座漢人寺廟了解這一段過往;來到花蓮糖廠除了吃冰外,也能來趟一日蔗工體驗,體會早年工人忙進忙出的辛酸血淚。在吃冰的當下,別忘了承蒙這些辛苦的勞工朋友們。

益壽堂藥房

光復車站前的中正路至今仍是當地最繁榮的一條街,益壽堂及梅林冰菓室還保持著昔日的樣貌。益壽堂外觀仿文藝復興式兩層樓建築,屋主為桃園龍潭客家人,攜眷到馬太鞍行醫時所開設,由於事業騰達,於1929年興建,自龍潭聘請師傅鳩工興建二層樓店面三間,是當時最新式的洋樓。

富田協天宮

富田協天宮位於阿美族的太巴塱聚落,前身為日本時期的太巴塱神社。早在日本治臺前期,因當地居民聽聞把馬太鞍社的佛祖傳奇,原也想將佛祖請回太巴塱社,但因當地村民不肯,太巴塱社官署為平息紛爭,便伐木請雕刻師雕刻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神像髹漆交付當地原住民,大家歡喜地將兩神尊迎回太巴塱社,但金身卻毀於日本時期的皇民化運動中。至今,廟中雖不見日本神社遺跡,但可見台灣信仰的關聖帝君等神祇,在右側殿還可見原日本神社所祭祀的日本神明,相當有趣。

光復保安寺

光復保安寺位於光復車站東約2公里處,是光復地區相當重要的信仰中心。相傳光緒3年(1877) 老翁扛兩竹籠至此的佛祖傳說嘖嘖稱奇,也是保安寺建廟之始。保安寺前殿保留寺廟舊貌,後方的大雄寶殿則於民國83年(1994)新建。在光復地區有近半數的鄉民都是保安寺的信徒,每年農曆4月8日佛誕節為保安宮最重要的祭典。

花糖文物館

花蓮糖廠於民國96年成立了「花糖文物館」,館內陳列許多自日本時期至今各時期珍貴的糖廠文物,讓遊客了解台灣糖業的發展史,以及先民在製糖文化、生活、工作上是如何披荊斬棘來完成每項使命。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