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中國學者辯解悲觀論:新興產業有望緩解經濟問題

中央通訊社

發布於 03月12日09:04

(中央社台北12日電)中國學者近日撰文為外界對中國經濟普遍悲觀的想法作辯解。文章聲稱,中國本土企業崛起是外資撤出中國的主因,並指中國目前出現的房地產危機、失業率、人口老化等問題,將因新興產業得以緩解。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日前在「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發表「打破6個中國見頂論的神話」一文,分別從中美經濟比較、外資撤中、房地產危機、失業率、人口老化、中國國民信心動搖等六面向,為外媒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悲觀看法作辯解。

這篇文章反對「中國經濟總量絕不會超過美國」的觀點。王文從兩個角度指稱,中國作為連續15年國內生產毛額(GDP)位居全球第2的大國,經濟成長速度自然會放緩。而中美兩國GDP差距擴大,則是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所影響。

他宣稱,中國實體經濟「在多方面都輾壓美國」,包括糧食、鋼鐵、水泥、造船業等產量及發電量、汽車產銷量,並指在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IMF)根據購買力平價(PPP)數據,宣布中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

針對這幾年外資撤離中國,王文認為,部分跨國公司退出中國市場,不一定是受政治因素影響,而是「中國出現強大的國內企業」。他並說,中國市場競爭激烈,2023年仍吸引外資達人民幣1.13兆元(約新台幣4.8兆元),創歷史第3高,雖然來自美國的投資減少,但法國、瑞典、德國、澳洲、新加坡的對中投資大幅增加。

關於中國房地產危機,王文說,太陽能、電動汽等產業蓬勃發展使中國民間投資增加,有望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表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他認為,中國2022年起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徵的「新三化」,將經濟規模加值至21兆元,且截至去年,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中心,為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這一轉變,象徵中國開始走上「創新驅動的增長軌道」。

此外,王文也從人口經濟的角度,分別就外界對失業率、人口老化、中國國民信心不足作辯解。

針對其他政治學者斷言,失業率到一定程度,國家就會面臨社會動盪。王文聲稱,中國各級政府推出減稅、利息補貼等各種就業援助政策,試圖解決失業問題,再加上電子商務普及、直播經濟快速成長,中國靈活就業興起,不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他並針對人口老化導致經濟衰退說,中國雖正失去人口紅利,但正在轉變為「人才紅利」。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60%,將為高品質社會服務貢獻人才紅利。此外,社會高齡化將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型,包括老年娛樂、輔助用品、醫療保健、老年保險等領域,市場規模可望超過10兆元。

王文對中國經濟成長放緩、資本市場短期波動,加劇中產階級的抱怨與移民率上升表示,這些抱怨可被視為「進步動力」,中國的「內捲化」(即為取得有限進展而進行的激烈競爭)特徵往往有望取得發展突破,包括在航太、晶圓、造船、汽車製造等領域,正逐步超越許多已開發國家。(編輯:謝怡璇/邱國強)1130312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