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廠中美晶集團近年來積極佈局半導體材料,於昨(6)日召開董事會,決議參與晶片代工廠宏捷科技私募現增案普通股,私募價格為77.7元、總股數為4,500萬股,預計持有增資後的股權為22.53%,將成為宏捷科技的最大股東。此筆交易金額為34.965億元新台幣,宏捷科也將利用這筆金額佈局技術研發、採購設備等投資。
「這次的私募其實已經溝通了半年多,」中美晶董事長徐秀蘭透露,由於中美晶旗下子公司環球晶為半導體上游晶圓材料的全球第三大供應商(18%),除擁有研發團隊跟關鍵專利技術外,也看好接下來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晶圓材料的發展,因此在今年7月份也與交大合作成立化合物半導體研究中心,希望能透過產學合作的方式加速該領域的發展。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化合物半導體多以三五族半導體: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等為主,主要是因為在5G時代、電動車等趨勢的來臨下,產業對於高頻率、低耗損的表現需求日益增加,而這些化合物半導體能在高頻率、電壓跟溫度的環境作業下損失較少功率,因此備受產業期待。
上下游廠商結合,掌握終端需求調整產品
徐秀蘭就表示,現在經常被客戶抱怨認為5G基地台、電動車充電裝置等應用需求強大,但相關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卻不能到位,對於已經踏入該領域研發第8年的徐秀蘭而言,也面臨了不得不加速佈局半導體材料的腳步。
此次中美晶成為宏捷科的最大股東,看上的就是宏捷科不僅是砷化鎵的晶圓代工商,近年也積極投入氮化鎵製程開發的領域,兩者作為上下游的關係將會有互補效應,不僅宏捷科在研發上可以跟環球晶進行交流、環球晶也能透過宏捷科跟終端客戶應用的驗證,來提供更符合客戶需求的晶圓產品,更加了解市場動態。
產業痛點:價格高、產量少
「其實製成跟封裝的難度都不高,問題還是出在基板跟磊晶這兩個環節,」宏捷科董事長祁幼銘點出了為什麼目前氮化鎵發展的遇到瓶頸。包括基板的價格過高無法大量生產外,磊晶的過程也因為材料(氮化鎵等)本身的特殊性而不易控制。但祁幼銘認為,以宏捷科技過去在砷化鎵的技術領域上、透過中美晶在晶圓材料上的協助,認為接下來要突破瓶頸將不再是難事。
以目前中美晶在化合物半導體的佈局來看、一共有三大主軸,包括碳化矽(SiC)、碳化矽基氮化鎵(GaN on SiC)以及矽基氮化鎵(GaN on Si)。GaN on SiC目前只能做到4吋晶圓,而GaN on Si部分6吋的月產能有2,000片,但客戶希望可以「直上」8吋,目前內部分兩個團隊努力,一組致力於將6吋的產能增加、另一組則是積極研發8吋的產能。
搶下技術話語權,成未來另一座護國神山
徐秀蘭表示,化合物半導體不單只是在5G基地台、手機或是電動車充電等應用領域,因為在國防飛彈上面也能發揮作用,已有不少國家針對相關材料的出口做出管制,也因此要如何在化合物半導體領域上擁有話語權、及技術上不受他國限制等也顯得格外重要。
此外,台灣的優勢在於過去我們靠晶圓代工已在全球打下大片江山,跟全世界的客戶都有一定的友好關係,因此接下來要發展化合物半導體對台灣來說,我們已經省去了很多「自我介紹」的時間。
一位熟知化合物半導體的業界人士透露,現在環球晶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上已經是全球第三大供應商,但是產品的組合可說是全球第一,佈局這塊領域對環球晶來說,肯定是協助未來客戶一個半導體材料「一站式購買」的服務;且未來10年在5G時代的促使下,肯定是化合物半導體風光的年代,而這塊領域的技術門檻也相對困難,若能在現在就積極佈局、掌握關鍵技術,打造台灣成為一個重要的供應鏈,化合物半導體有機會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