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媒體不斷放送「恐老」氛圍,女人怎麼面對?

換日線

更新於 2022年03月22日04:08 • 發布於 2022年03月15日04:00 • 楊書宜/書宜在德國
媒體不斷放送「恐老」氛圍,女人怎麼面對?
媒體不斷放送「恐老」氛圍,女人怎麼面對?

我 26 歲那一年,回台灣時,常常帶著筆電去家裡附近的咖啡廳讀書與工作。有一次不經意聽到了隔壁桌兩位女性的談話,其中有一個人說:「我跟你說,男人年紀越大就是越有價值,而女人則是相反。」

聽到的當下,感嘆很多人總會以年齡的年輕與否來定義與評估一個人的價值。

曾經,我也相信女人的價值與年紀的增長成「反比」,導致 25 歲時就「無法接受」自己的年紀繼續往上增長,聽到 28 歲、30 歲這類數字便感到恐懼

直到出國後,因常常與不同文化的人接觸,接受了很多新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經過了許多觀念上的衝擊與調整,才得以放下年齡的迷思。再說,「該來的還是會來」,現在已迎接了 30 歲,以後也會再面臨 40、50、60、70 歲的到來,若沒有一個健康的態度去面對歲數的增加,豈不是要越活越沒有自信?我們的思維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是時候要好好正視年齡相關的議題了。

媒介不斷放送的「恐老」氛圍

首先,我們可以探討大眾對於年齡的焦慮與迷思,根源到底為何?我認為這可能就是社會主流的一種「價值觀」,當一個社會所傳達出來的訊息都是:「人的自我價值與自信感的來源與年紀有很大的關連」,這樣觀念就會逐漸刻印在我們的腦中,甚至對此信以為真。

流行媒體就可以觀察到此現象:幾年前歌手 Lana Del Rey 發行了一首歌曲「Young and beautiful」,其中有一句歌詞為:

「如果我不再年輕與貌美,你仍然會愛我嗎?當我什麼都沒有,只剩下這個受了傷的靈魂,你仍會愛我嗎?」

“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 a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 got nothing but my aching soul?“

雖然歌詞的下一句為「我知道你會的」,傳達出正面的信念,但我認為這句歌詞應該也是反映了許多年輕女性,傾向以自己是否年輕貌美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呈現了許多年輕女性的不安全感及對於年齡所感到的焦慮,深怕青春流逝、自己將不再值得被愛。

另一個例子,我以前曾經很喜歡台灣一部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還記得有一幕是女主角帶有一點憤世嫉俗的語氣,確切台詞我並不是記得很清楚,但她大概是說男人永遠喜歡 25 歲的女性,在劇中她也對於比較年輕貌美的女性呈現忌妒心,似乎顯露出一種對於自己年齡的不滿,那時候台灣也出現了對於「初老症狀」的大量討論。

此外,「抗老化產品」的廣告,也會無形之中讓大眾對於「自然老化」產生恐懼,並傳達「年輕即美麗」的觀念。而且這一類「抗老化」產品的廣告,也促使許多人,尤其以女性為主,不惜代價地將大量金錢投資在美容產品或是其他醫美療程上。

在台灣媒體也可以觀察到一種現象,女明星即使到了一定的歲數,但如果仍然看起來很「年輕」,就會被媒體歌頌與讚揚,並大量報導她們的「逆齡保養秘訣」。

最近我讀到了知名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分享自己在 30 歲前學到的 30 件事,其中一項正好可以呼應年齡焦慮的議題,她寫道:「別認為老化的生理現象對我們來說是最糟糕的事。」

泰勒斯表示:「社會總是在向女性大聲地傳達訊息,告訴我們身體出現衰老跡象,對我們來說就是最糟糕的事。這些訊息都在告訴女性我們不被允許變老,但這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標準。我一直很喜歡 Jameela Jamil 對於談論這個議題的直白態度,閱讀她的文字就像在這些大量的訊息中聽到理性的聲音,那些訊息不斷地告訴女性應該要對抗地心引力、時間和一切自然,只為了去達到永保青春這種詭異的目標,然而男性卻不被要求。

晚年的生活,仍然可以很充實

另外我想有一個現象也是很值得討論,就是社會大眾對於晚年生活的負面刻板印象,這也是許多人對於年齡感到焦慮的原因之一。這些對於年長者的刻板印象不外乎為無聊、負擔感、很像小孩子、脾氣暴躁、健忘、貪婪、無助與無能、孤獨、悲傷、疾病。

根據 Becca Levy 的自我體現理論,個人可能會以創造自我實現預言的方式內化這些刻板印象,也就是說當我們老了,也會照著腦中對於年老的那些刻板印象,去如此生活,最終也過著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導致認知功能及整體健康狀況下降。

我出國後,因為接觸了更多不同領域的人,對於退休與晚年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想像:我遇過很多生活過得非常豐富的年長者,他們對於生活仍然抱持著熱情。

例如前幾年我曾拜訪在漢堡車站裡的「聽故事攤位」(德文:Das Ohr,意為耳朵),,當時 71 歲的德國作家 Christoph Busch 先生在車站特別租下了一個的攤位,以「傾聽者」的身分歡迎人們和他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真心傾聽每一個說故事的人。

我去拜訪他時,感受到他對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充滿著熱情,一方面讚嘆他開「聽故事攤位」的創意與冒險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敬佩他如此積極主動去實踐自己的理想。他的行動力,也是「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的寫照吧。

還有一件值得分享的事,是我來念碩士的第一年,因為馬上決定要換科系,要等隔年才能重新開始進入新的學程。後來,我就把那一年當成我的 gap year,到處旁聽課程。那時候我去聽了很多關於德國歷史的課程,有一次一踏進了講堂,看見很多銀髮族的學生正在聽課。

當時我很疑惑,在想為什麼這麼多長輩會來大學裡面聽課?後來下課我就問了我隔壁座位的一位女士,她微笑對我說:「我今年 65 歲了,自從我退休之後我就幾乎天天來學校上課。」

後來我查了資料,才了解原來德國一些大學有提供年長者課程。

那時候和他們一起上課,感到特別新奇,覺得人在晚年仍然保持繼續學習的心很可貴。我也很喜歡跟一些年紀較長的人交流,因為他們人生閱歷更為豐富,能聽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觀與經歷,同時開闊我自己的人生視野。

人的價值,和年齡無關

我曾經和一個德國女性討論過關於年齡的議題,我問她:「在台灣,有一些人的觀念是當年紀越長,就好像越沒有價值,尤其對女人來說更是這樣,你會擔心自己變老嗎?」我好奇的問。

「不會,以我的經驗來說,這種觀念我倒是沒聽過。一個人有沒有價值不是以年紀來衡量的,而且你就是被計劃在那個年代出生,你永遠都是在一個對的年紀。」她不以為意地回答。

其實我認為無論幾歲,都可以活得有自信。有一句話是說:「沒有人可以經過你的允許而讓你感到自卑」,學習不讓外在的人事物定義我們的價值,才是我們在人生每個階段該學習的功課。

執行編輯:陳品融
核稿編輯:田孟心

【延伸閱讀】

●未婚子女通通被父母「明碼標價」?「最恐怖」的觀光景點:相親角
●社會現實下,「時代新女性」們的抉擇──事業、愛情、親情三得意,往往只出現在童話故事裡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