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或者,你以為已如願走出自己的人生,直到有了家庭與孩子,才開始碎成一片一片、試著與小時候的自己對話。
不能讓孩子過得更寬裕而愧疚
有趣的是,這是諸多我們這一代父母的寫照,因為我們有著傳統的上一代思維,卻努力想帶給孩子不同的結果;於是不斷在改變中掙扎,成為了典型三明治父母。
有些人很幸福,在父母的呵護與愛中長大,而有些人,背負著許多,只想努力長大;對作家陳珮甄來說,小時候家中不那麼富裕,令她極有感觸。
-
我一直有很大的負疚感,關於不能讓孩子享受更寬裕的物質生活。
小時候我誕生在一個有財務壓力的家庭裡。
五歲就破產的爸爸帶著我們全家跑路,因為票據法被通緝、也因為黑道討債,他沒辦法去謀職賺錢。我們就在鐵皮屋的騎樓下賣豆漿與鍋燒意麵,豆漿5塊、鍋燒意麵一碗40元這樣微薄地賺。
爸媽很盡力,不讓我們餓肚子,但學費單發下來的那陣子,我就會看見母親緊蹙的眉頭;貧窮的家庭,會有許多的不得已。
「有錢讓人善良。」韓國電影《寄生上流》裡,生活在半地下室裡的女主角這樣對媽媽説。
而我從小到大的生活感想是,錢不是萬能,但有錢,就能解決很多沒錢無法解決的問題。
為了不造成父母的負擔,我從高中就開始半工半讀,賺來的錢每一分都交給父母當家用。我羨慕暑假能去美國遊學的同學、羨慕大學畢業後去英國拿碩士的他們。
在內心默默地告訴自己:如果以後我會成為誰的父母,我希望讓孩子不必在成長過程裡,煩憂錢財的事情。
怕失去開心對孩子笑的餘裕
沒有想到的是,後來我結了婚又離了婚。
結婚時,除了喜歡前夫的敦厚老實,也覺得他們殷實家底,必定不會餓著孩子。但大戶人家的爭產,哪裡是我這種小門小戶出身的人能想像。
後來我一天比一天不快樂,決定即使淨身出戶,也要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離婚這件事,我沒有後悔。唯一掛念的,就是苦了孩子。
函現在唸的是公立小學,下課後去學校附近、價格親切的安親班。週末會去上游泳課與學直笛,其他高大上的才藝、或什麼腦力開發資優課程,我都沒讓孩子去。
其實也一直在掙扎,要不要為孩子再多做一點;像是讓她讀體制外的學校,考試少、課外活動多的那種,適合函這麼活潑的孩子。
但那就意味著,我要扛起更大的金錢壓力。
我身邊的媽媽們,有人家庭經濟好,孩子學小提琴、資優科學營樣樣跟上。也有媽媽其實生活不那麼寬裕,但寧可壓縮自己的日常,也要挪出錢來讓孩子上補習班。
這些媽媽們是很偉大的;犧牲自己物質上的享受,去成全孩子未來的可能性。
我不敢這麼做。怕經濟壓力大了,會失去開心對孩子笑的餘裕。
女兒真心快樂的笑容,比什麼都重要
我總是想起我的媽媽,想起她緊鎖的眉頭,想起她一聲不吭但憂愁的臉,想起她叫我把學費袋放桌上,聲音裡透露的煩。
我想要當一個,比我母親更快樂活著的媽媽。
因為記得自己還是孩子時,看著母親的憂愁,心裡有多少無能為力,甚至會恨自己的存在,造成爸媽的負擔。
於是我不積極鼓勵女兒去學各種才藝,也沒把她課餘的時間用補習塞滿。我陪她玩動物森友會、在家裡一起玩黏土,過年時自己寫歪七扭八的春聯。
我看著我的女兒,覺得她的笑,是真心快樂著。
(看著女兒開心地笑,陳珮甄打從心底覺得安慰。)
我不是神,不知道未來人生會有怎樣的演變。
但至少,我的女兒現在懷抱著熱情生活,這些童年的正向情緒,或許不會輸給菁英教育對她一生的幫助吧?
我放自己一馬,不那麼用力「栽培」函函。也放孩子一馬,允許她長出自己的形狀。
就這樣陪著孩子,母女兩人都身心健康地,好好地,迎接未來的每一種可能。
人生就是要快樂開心過
網友留言:「心靈的富養比金錢富養更珍貴」、「這幾年開始覺得平安健康是最大的福氣」、「離婚後,我才知道有小孩的陪伴是件很幸福的事❤️。」
「含著淚看完也看照片笑了……非常讚同陪伴才是種下愛的因子,不是老師們而是肯花時間的母親,一點一滴記憶與媽相處的感覺,是所有昂貴的課都感受不到的!」
「我到現在仍記得拿學費單給戶口名簿上的父親後,他每次的破口大罵……陰影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孩子都看在眼裡,快樂的媽媽就是孩子的寶藏」、「孩子長大後,並不會記得小時候是否學過小提琴、芭蕾舞;但她會記得媽媽有陪她去過哪,玩過什麼,孩子的童年及笑容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孩子氣質個性都不同,需要的教育方式可能也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快樂的爸媽以及高質量陪伴;無論哪種選擇,在有餘裕的前提下,盡力就好,媽媽寶寶敬所有正為孩子努力著的你/妳!
本文由【陳珮甄】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陳珮甄 大姐不跑三點半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有錢人的孩子較聰明,貧困的孩子註定落後?劍橋大學研究,做一件事就可以翻轉
每個大人內心都藏著一個「內在小孩」!先處理自己潛在情緒,你會更知道如何和孩子相處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