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紐約也是大市場!為什麼TGA、EntreCamp創辦人說美東比矽谷更適合台灣新創

創業小聚

更新於 2024年09月13日07:53 • 發布於 2024年09月13日03:37 • 曾令懷

根據美國研調機構Startup Genome發布的《2024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全球前40大生態系統中美國佔據了15個,矽谷仍是鐵打不動的第一位,第二名則是位於東岸的紐約。

「我們發現美東市場其實很適合台灣創業家,因為台灣人很會優化既有的產業,而美東的產業基礎是醫療、金融跟消費品牌,這些都是難以取代的既有產業,那就適合台灣人加入。」這是TGA共同創辦人黃沛聲(首圖中)落地美國後的觀察。

2022年成立的台灣天使俱樂部(TGA),希望透過台灣投資人和台灣的硬體、生技醫療等資源連結美國,因此以美國早期的新創為主要投資目標並對接台灣。2年下來,已投資了1,500萬美元(約新台幣4.8億元)給8家新創以及2支基金。隨著投資的深入以及對美國市場的觀察,今年再成立EntreCamp,協助10家台灣新創落地紐約。

矽谷或許是台灣人更熟悉的市場,而紐約因為華爾街的關係,一向被視為是「old money」所在地,兩地之間有何差異?台灣新創來到這些城市,又該具備哪些「美國思維」?

New York Skyline us,紐約天際線shutterstock
紐約也是台灣新創可以前進的市場。

不只是賣產品,而是真正經營市場

雖然目前TGA的投資案都是美國新創,但這不表示台灣新創沒有機會,反而從TGA的投資哲學與案例中,可以看出台灣新創前進美國時該具備的條件。

TGA的投資有三個關鍵指標:第一,是瞄準北美市場發展的科技新創;第二,是擁有獨特的商業模式、硬體或醫療科技的關鍵壟斷技術,以槓桿台灣的獨特資源;第三,是擁有連續創業者甚至有出場經驗團隊背景,以及有經驗的董事會與顧問群。

「美國市場是規模最大的單一市場,也是最大的資本市場與人力市場,有最多的各國移民和跨國企業總部,因此也具有最大的國際市場影響力,所以無論是要利用美國市場來成長公司營運的規模,或者提升公司的國際化能力,美國市場都是不能迴避的目標。」TGA、EntreCamp共同創辦人詹益鑑(首圖左)表示,儘管日本、東南亞現在是台灣新創最熱門的海外選擇,但是考量到商業契合度和雙語能力,美國必須放入未來清單中,TGA的第一個投資案Botrista的成長軌跡就是很好的案例。

Botrista是2017年由徐浩哲等台灣人在矽谷成立的自動飲料機新創,隨著TGA、香港李錦記集團、快樂蜂集團等各個輪次的投資人加入,過去兩年達到超過10倍以上的營收成長,已經變成一個以美國人跟業界人士主導的餐飲科技公司,國際化的資源與發展更具規模。

Botrista
Botrista近年快速成長。

創業經驗的重要性則可以從另一個例子說明。呼吸氣體來檢測癌症細胞或毒品分子的醫療科技新創VOCxi,雖然技術出自領域巨頭Boston Scientific以及明尼蘇達大學,但執行長卻是外部加入、擁有成功出場經驗的連續創業者。

他的創業經歷讓團隊在技術基礎之上,順利完成專利申請、法規驗證、品質管理與商品化,而TGA則串接了秀傳、北醫、長庚等醫療集團的資源,還有如互貴興業的醫材開發能力,以此增加台美之間的產業關係。

「運用在地團隊與資源,在目標市場建立團隊,這才是經營市場,否則只是貿易而已。」黃沛聲表示,台灣新創要進軍他國市場,也不能只是賣產品過去而已,還要在當地建立團隊、吸引當地創投,甚至思考出場策略,以終為始的思維才是「玩真的」,「新創團隊必須要Fundable(執行力)、Scalable(成長潛力)、Exitable(出場)。」黃沛聲說。

除了產品契合,去美國還要學會人脈建立以及創投選擇

有投資哲學、有差異觀察,TGA進一步在2024年成立EntreCamp,希望直接幫助台灣新創落地美國,然而瞄準的卻是比較少討論的紐約等東岸城市。

黃沛聲解釋,在既有的產品、服務上優化,是台灣新創比較常見的發展軌跡,反而不是破壞式創新,所以其實比起矽谷,紐約更適合台灣團隊。

EntreCamp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張語真(首圖右)解釋,美國東岸的強項在金融、媒體、醫療和時尚品牌等領域,這些都是存在已久、難以取代或撼動的產業,而台灣擁有強大的技術基礎,正好可以來此發展。另一方面,台灣創業家比較有成本意識,在美國東岸這樣的高成本市場中,靈活運用硬體製造資源、以較低的本創造高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對資金有限或處於早期階段的新創至關重要。

紐約時報
紐約在媒體、時尚、金融乃至房地產等產業都很蓬勃發展。

有優勢,並不代表一定會成功,進入任何海外市場都需要融入當地的產業特性,而美東的創業環境以結果為導向,注重商業化和市場需求,張語真認為台灣的創業家要具備3個心態,也是EntreCamp可以協助的地方:

  • Product-Market Fit:了解市場特性、需求以及當地法規,這是最基礎的,例如紐約的金融科技(FinTech)、媒體、電商和時尚科技十分蓬勃,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哈佛大學的波士頓則以生命科學、生物技術(BioTech)、醫療科技(HealthTech)和先進製造著稱,紐澤西則是下一個醫療健康和製藥重鎮。

  • Founder-Market Fit:每個市場適合不同特質的創辦人,就美國來說,人脈與人際關係的維持是最重要的,創辦人有沒有辦法在5分鐘的對談中吸引對方,甚至在對方投資或合作之前先幫忙對方,以創造後續合作的可能性,這種人脈的開拓是在美國成功的關鍵。

  • Founder-Investor Fit:資金是新創的必要糧草,新創也要對創投DD(Due Dilligence,盡職調查),投資哪些階段、基金規模多大、投資哪個領域、曾經投過哪些案子等等。

EntreCamp
EntreCamp今年帶領10家台灣新創落地美國,串連當地投資人與資源。

舉例來說,恩平方財經(Macromicro),專注於全球經濟數據視覺化與市場研究的財經數據,其總經分析軟體和資料庫吸引了美國投資機構的資料交換合作和服務合作,透過EntreCamp來到紐約,就可以直接對接金融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作為導師來反饋市場經驗。

「在美國,除了新創之間競爭激烈之外,創投之間爭搶案子的狀況也很激烈。」詹益鑑說,TGA之所以能投資到美國的好案子,就是因為靠著台灣的硬體優勢吸引到新創,反過來說台灣新創也要學會認識創投能帶來的幫助是什麼。

台灣不必跟AI巨頭掰手腕,而是思考「AI+」的可能性

辨別創投的方式相對透明,然而新創要想博取創投的眼球,可不能用跟風的。面對AI熱潮,詹益鑑建議台灣新創先停下腳步思考自己的優勢,「AI不是純軟體的東西,而是軟硬整合,台灣的軟硬整合能力跟韌體是全世界最強的,所以我們不用跟大企業掰手腕,而是在大企業角力之間的夾縫找到出頭的機會。」

如同黃沛聲所說,台灣新創擅長優化既有的產品與服務,所以可以思考的事情是「AI+」,如何在既有的服務中透過AI提升服務價值,例如提升硬體作業效率、加強自動化與人機協作的可能性等等,改善製造業、服務業或生技醫療的流程,都還有很多機會存在。

延伸閱讀

除了矽谷,美東也是個大市場!兩岸差異為何?哪些產業適合去紐約發展?
前進美東新創重鎮——紐約,和矽谷差在哪?台灣新創的機會為何?
為什麼Techstars要進入2.0計畫?一文拆解全球四大加速器起源與策略發展
新創上市前先看這篇!台灣、日本、美國三地IPO懶人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