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鏡頭外的巴黎時裝週日誌

GQ

更新於 09月07日15:50 • 發布於 09月06日03:05 • Noah Johnson

今年一月的巴黎時裝週,我躲開了人行道上大批尖叫著的粉絲們,悄悄地來到由知名設計師Frank Gehry設計的Louis Vuitton基金會大樓入口。我出示了我的QR Code,踏上印有LV標誌的階梯,穿過博物館正門口的玻璃帆。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燒焦的烤肉味。

從這次時裝秀邀請函附上的牛仔帽和口琴,我大概也對這一系列的主題略知一二了。身為Louis Vuitton的男裝創意總監,Pharrell Williams將展示他第二個男裝系列。這一次,他將美國西部風格帶到了巴黎。數十名廚師正忙著準備After Party的豐盛燒烤。時裝秀前排坐的是世界首富Bernard Arnault和品牌大使Bradley Cooper。在秀台上,模特穿著有馬鐙的靴子、長風衣和皮褲。牛仔們不騎野馬改以手推車推著行李箱,手裡拿著印有LV印花的手袋,這一切都是由Louis Vuitton工藝精湛的工匠們精心製作而成。

這是現代高端男裝的巔峰之作,由一位世界級的表演者親手打造。如今的消費者和精品企業已聯手將男裝時尚界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巴黎時裝週的主要內容,幾乎是由負擔得起場地、人員和基礎設施的全球奢侈品牌主導。

不過,這不是巴黎唯一一場時裝秀。儘管為了吸引顧客,奢侈品集團之間展開了熱烈競爭,但巴黎也有一群泰若自然的小眾品牌和設計師們,安安靜靜地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服裝展演,並非為了回應現代資本主義,而是做為現代時尚產業的另一種選擇。對於那些想尋求更慢活、更人性化時尚風格的人來說,反而是一個出口。

大集團之外,時尚的另一種選擇

當天傍晚,我決定參加另一場時裝秀。地點在東京宮博物館後面某棟樓的畫廊。裡面沒有布景設計,只有一個方方正正的大房間,擺滿了椅子,時尚的人群們漸漸地擠滿了現場。我認為空氣中充斥的不是興奮的氛圍,更像是某種盡責的存在。

不過,我倒是很期待。這是日本新興品牌Auralee的首場時裝秀,由Ryota Iwai於2015年創立。這位設計師畢業於山本耀司和渡邊淳彌同所日本時尚學院。原本Auralee銷售僅限日本當地,主要以製作精美的針織單品聞名,將所有資金投入面料開發,完全不採用傳統營銷手法。不過在過去幾年間,品牌在全球建立起穩固的小規模業務,在國際男裝界也吸引了一群忠實愛好者。

Auralee:設計師 Ryota Iwai。
Auralee:設計師 Ryota Iwai。

這是一個即將踏入聚光燈下的小眾品牌。當來賓們安靜下來、秀台上的燈光亮起時,我能感受到這個規模相對較小的品牌,即將以與奢侈品牌完全不同的方式,展現前所未有的影響力。時裝秀上展示的服飾樸實無華,有些顯得普通,並伴隨著一股日常中的漫不經心。選在華麗的巴黎時裝週舉辦,彷彿更像是一種啟示。這些單品沒有明顯的趨勢或陳述,卻充滿了感情。製作這些衣服的過程中所投入的工藝和心思清晰可見,透過單純的物質實現了非物質的目標。

我在幾天後遇到好友Saager Dilawri,他在溫哥華經營一家設計獨特、名為Neighbour的服飾店。他告訴我:「衣服會讓你有特定的感受,能展現出你是誰、你喜歡些什麼。即便你只是穿著某種特殊面料所製成的簡約單品,就算沒有人注意到,也能讓你充滿了自信。」

Dilawri表示,我們正在見證新一波設計師的形成,感覺像是一場草根民主運動。他說:「在這個品牌向消費者大力推銷的時代中,若是偶然發現從未見過的事物,帶著一絲神秘感,會讓人更想深入了解它。而這種偶然發現某樣東西的感覺,更容易令人滿足。因為你並沒有預料到它會發生。幾乎是一種反行銷的商業模式,吸引利基客戶群。」

雖然LVMH和開雲集團旗下的奢侈品牌持續以眾星雲集的時裝秀吸走大部分的關注目光,但我利用這一週剩餘的時間探索了時裝週的另一面,像Auralee的設計師Iwai這樣的獨立手工藝愛好者,正在為男裝的發展方向刻下不可抹滅的印記。大部分小眾品牌的時裝秀都沒有出現在官方日程表上,Auralee反倒是唯一一個有出現在這上面的品牌。不過,品牌依舊選擇在小巷公寓樓上的陳列室中,毫無排場地展示作品,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原始理念和不妥協的願景為基礎,發展業務推至全世界喜愛他們的支持者。以下將介紹的八位設計師和品牌,僅代表著男裝工藝潮流中的一小部分,但他們也確實證明了這股熱潮日益增長的吸引力。

Evan Kinori:人性與溫度才是好設計的根本

第二天,我展開了巴黎地下時裝週之旅,第一站來到了舊金山設計師Evan Kinori的秀場。在過去八年間,他持續將自己的設計帶到巴黎。每年兩次,一月一次、六月一次,他在距離共和廣場幾個街道的工作室裡設立了一個陳列室。他不尋求媒體曝光、不聘請模特,也不寄送衣服給名人或網紅。大樓前的街道上沒有擁擠的人群,但從遠遠的另一條街就可以聞到沉香靜謐的氣味。這位設計師在巴黎每天都會與來自世界各地20多個銷售商會面。每一場會議都採一對一的模式,大多數買家和店長都已與Kinori認識且共事多年。他會為他們介紹全新系列的細節,分享他設計的圖案和與日本工廠共同開發的布料。儘管每一季都會收到不少邀請,但他很少會主動接觸潛在新店,因為相較於大多數的時尚品牌,他的目標並不是要以量取勝。

Kinori今年36歲,從小在康乃狄克州米爾福德市長大,一個距離紐黑文市約10英里的海濱小鎮。18歲時搬到舊金山讀大學,在那裡學習法語和哲學,只修了一門時裝設計課程。一位教授注意到他有設計服裝的天賦,建議他轉學到洛杉磯的時尚設計商業學院,學習打板製作。他很快地學會了服裝製作的基本功。這樣的教育很務實,足以讓他畢業後就開始製作自己的衣服,要簡單地設計出符合他品味的牛仔褲、襯衫等單品,基本上不成問題。他從2015年起,開始銷售這些服飾。

Kinori的產品皆採用天然纖維製成,以羊毛、亞麻、大麻纖維和棉料為主。他標誌性的顏色是棕色,以各種色調、紋理和創新方式呈現原創性,就像山本耀司的黑色一樣。他的每一個系列都是以面料的樣本為起點,不像典型的時尚界,習慣參考特定地點、電影或歷史人物,他也經常親手為設計打板。

真正讓Kinori感受到自己是男裝工藝潮流的核心在於,他的首要目標是要製作出他真正想穿的衣服。Kinori表示:「這一切都是基於我的個人感受,不是基於什麼創意委員會的要求、不是基於任何委員會的期待。這也不是什麼研討會。我在尋找一種感覺,並嘗試表達出這種感覺。」

Evan Kinori:設計師 Evan Kinori。
Evan Kinori:設計師 Evan Kinori。

他習慣選擇令他滿意且「整體看起來順眼平靜」的顏色。他喜歡經久耐用、易於修復的天然纖維,同時能「展現出它們曾存在過的生活型態」。他張開雙臂,向我展示他身上這件被太陽曬褪色的天然亞麻襯衫。他說:「這樣的面料賦予了這件衣服獨特的個性和人性化的溫暖。」當然,Kinori的原始動機還是攸關美,但他同時也非常在意人性:「在我們這一代製作衣服的過程中,會發現人的手逐漸被機器取代,不斷地見證人性在各個平台上消失。一切都被商業化了。我們生活中所有他媽的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失去了人性和溫度。」

溫暖不僅僅意味著某件衣服是經人手製作而成的,而是意味著每一個細節都是一個決定,沒有任何捷徑。只要你願意,這件襯衫將長長久久地陪伴你。我自己也擁有一件Evan Kinori的襯衫,已經穿了很多年,比起剛買的時候,現在更加喜歡。這一切並非偶然,這就是設計師的初衷。

為了維持Kinori的「人性化業務」,他只僱用了六名員工。對於一個小眾設計師來說,他算很受歡迎了。他設計的款式經常斷貨,甚至有一個活躍的Discord頻道專門在介紹他的品牌。為了能全面考量營運過程中的所有細節,他決定維持小規模的經營模式,並緩慢地、有機地成長。

Harry和Kim:攜手打造如設計家具般可傳承的服飾

要做出這樣的決定需要的是執著。品牌Mantle背後的夫妻Larz Harry和Aida Kim就是我遇過最執著、最不願意妥協的兩位設計師。我發現他們的工作室距離Kinori的陳列室只有兩扇門。他們和Kinori一樣,將全新系列裝進行李箱,從澳洲珀斯繞了半個地球,到巴黎展開為期一週的銷售會。

Man-tle:設計師 Larz Harry 和 Aida Kim。
Man-tle:設計師 Larz Harry 和 Aida Kim。

Harry和Kim在2015年時還住在東京,兩人都在Commen des Garçons工作,沉浸於前衛時尚的世界裡。這段經歷也促成了Mantle第一樣產品的開發:一款由上蠟棉製成的工作服襯衫,面料硬挺到幾乎能自行站立,他們所製作的服飾彷彿建築物一般堅固。之後兩人搬到了珀斯,具備了當時在CDG宇宙製作美麗服飾時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當然,他們也很清楚有哪些是他們想改變的,例如製作出更像家具的衣服。

Harry說:「我們將其視為產品設計,而不是一個時尚品牌。所以我們專注在產品上,集中精力解決任何相關問題,包括面料、硬體和顏色。我不認為我們是為了製作出史上最完美的襯衫,而是想更完整地傳遞個人想法。」

他們使用的面料,是由一家日本工廠開發、用於製造堅固手袋的織物,這是一種透過古老木質梭織機編織的棉質布料,進行紗線染色、塗上蠟,接著在烤箱中烘烤,使蠟滲透至布料中。最終成果超乎想像,像紙一樣硬挺且密度高,隨著穿著時間越長,布料會逐漸適應你的身型,彷彿為你量身定制一般。Mantle至今仍使用這種布料製作襯衫、褲子、帽子、外套和手袋。

他們解釋道,這個想法的初衷是希望製作出能延續好幾代的衣服。Harry最大的靈感之一來自他父親收藏的舊襯衫,幾十年來,這些舊襯衫的意義也有了轉變,從好看的新襯衫,變成衣櫃裡最愛的襯衫,變成你永遠不會斷捨離的物品,就像園藝工具那樣無法取代的存在。我認為他們成功地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你可以與一件不平凡的衣服建立起連結。

可惜的是,大多數的時尚並不是這樣運作的。Kim說:「人們通常在穿壞一件衣服前,就已經對它失去了興趣。」

Harry補充道:「所以這似乎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情,我們正在試圖扭轉這種局面。」

不過,Mantle真正的特別之處並不是服飾背後的靈感,而是他們對於製作過程中的執著。Harry說:「我們在過程中真的很專注。這些衣服是由誰製作、成分有什麼、來自哪裡、代表著什麼?我們只使用特定類型的鈕扣。我們也沒有一直在尋找新的紋理和面料。我們相信我們正在做的,並且用心地重複這麼做。」

比起一個品牌,Mantle更像是一支樂隊。它的忠實粉絲們將每一件衣服都當作一首歌,深入地研究歌詞和曲風、從中學習,並將其融入各自的性格中。一個樂團不會在每次發行新專輯時重塑形象,也不會為每一首新單曲製作新的主題風格。相反地,藝術家和觀眾之間有著無聲的默契,雙方都了解藝術是很私人的。以這種心態製作出的東西可以讓你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Cameil Fortgens:不完美是另一種美好的呈現

人對衣服的期待與實際上得到的,往往有些差距。如果你花時間和為你設計衣服的人交談,或仔細地觀察你衣櫃裡的衣服,就會發現不是所有昂貴的衣服都做工精良。而工藝也不意味完美,舉例來說,荷蘭設計師Cameil Fortgens就特別喜歡模糊「完美」的定義。

Cameil Fortgens:設計師 Camiel Fortgens。
Cameil Fortgens:設計師 Camiel Fortgens。

他說:「大部分的衣服看起來都很完美、平整,由機器製作而成。我希望能帶來一些不一樣的。」例如形狀浮誇、下擺未收線和圖案不對稱。乍看之下也許有些不成熟,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中所投入的細心和工藝。

Fortgens來到巴黎代理商的陳列室進行銷售會面時,他說:「我們正在採購最好的布料,並著手開發最佳設計。我們要確保這些衣服耐穿又實穿。但在執行設計的同時,我們也會盡量保留製作過程的痕跡,才能代表這是手工製作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位設計師對未收線的邊邊角角或不對稱的形狀情有獨鍾。他解釋道:「應該說我對於完美的製作過程或已完成的事物缺乏興趣。我們並不是為了引起大眾對服裝製作過程的關注而故意製造缺陷,但會將其保留下來。」

Fortgens的工作絕對不應該被誤解成簡單的工作,實際上正好相反。這也是為什麼這種製作方式如此獨特且有趣,因為實際操作的過程充滿了挑戰。他說:「服裝的細節不是透過畫草圖就能展現出來的,是自然發生的結果,你可以選擇保留或不保留它。你需要放棄所有的期望,在過程中經歷大量的測試、錯誤、重新來過和決策。有一點像是在創作一幅半抽象的畫作。製作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設計的一部分。」

這種方式將帶來全新的挑戰。工廠習慣以「正確的方式」製作衣服:縫線筆直且完美收線,尺寸也非常精確。不過,Fortgen大部分的工作過程都是與工廠合作,以確保成品能達到「未完成」的規格。這是工廠相對不熟悉的業務。他說:「我們需要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樣品,才能按照我們所希望的方式生產產品。這幾乎有點像手工藝品或是高訂時裝,製作的人需要對細節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換句話說:我們已經習慣了完美,以至於要做出不完美的東西反而更困難了。

Fortgens的業務正在穩定成長,而Auralee的業務則是在爆發性的成長。該品牌在Instagram上擁有近50萬名追蹤者,並鋪貨到日本外的90多間店裡。Chris Green告訴我:「Auralee有時感覺像是一個超級品牌。」他即將在布魯克林開一家名為Ven. Space的慢時尚男裝店,預計也將銷售Auralee的商品。「但是當你撇除外層的商業模式,就會發現他們對面料的堅持又是另一回事了。」

Kaptain Sunshine:設計師 Shinsuke Kojima。
Kaptain Sunshine:設計師 Shinsuke Kojima。

Ryota Iwai:致力打造人們穿上後放鬆的服飾

在該品牌於巴黎首次亮相幾天後,我拜訪了Auralee寧靜又繁忙的陳列室,與創始人兼設計師Ryota Iwai會面。他透過翻譯向我描述「以布料為優先的品牌」背後的含義。Iwai先從世界各地收集原料,將其帶回日本工廠開發成布料,再製作成衣服。他說:「我們很清楚這不是最華麗的單品,所以當我們開始將衣服帶到巴黎,獲得人們熱烈的反應時,對我們來說也很意外。」透過細緻的設計方式,以及低調又引人注目的色系,Auralee已經成功成為設計師和銷售商最喜愛的品牌。斯德哥爾摩選品店Nitty Gritty採購人Eric Nordstedt也說:「Auralee讓我想起了曾經的畫面。就像Yohji和Armani一樣,他們設計了一切,每一件單品的每一個細節。」Iwai表示,他只是希望人們穿上這些衣服能「感到舒適放鬆」。

在過去幾季中,Iwai都有和法國造型師Charlotte Collet合作,以呈現出Auralee不經意的淡然態度。Collet表示:「Auralee的服裝是聰明的產品。」她同時也與A.P.C.合作,另一個在這個世代中低調又謙遜的優質品牌。「這麼說可能聽起來有點奇怪,但這些衣服是為了滿足穿著者的需求而設計的,在設計、功能、面料、品質和持久性上,都維持了一定的水平。」

原先看似毫不相關的品牌,現在則像是同行的夥伴,就像Auralee一樣。Kaptain Sunshine是由設計師Shinsuke Kojima於2013年創立,採用嚴格的面料開發方式,仰賴日本當地工匠進行製作。Auralee具有優雅、無拘無束的美感,Kaptain Sunshine的服裝則是更直接地受到美國復古風格的啟發。當我們約在瑪黑區小店碰頭時,Kojima透過他的翻譯告訴我,他很喜歡復古風,但並沒有想要複製任何東西。他的目標是要製作出和他喜愛的復古單品一樣優質的現代服飾。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與日本各地的工匠密切合作。他也自豪地指出,為他生產牛仔褲的工廠同時也是Balenciaga和Celine的指定工廠。

Hannah Cawley:手工製造+網路預訂形塑經營模式

其他品牌的業務規模相對比較小。我在參觀Fortgens代理商的陳列室時,遇到了英國設計師Hannah Cawley。在她辭去一家倫敦品牌的女裝設計師一職後,於2017年推出自己的品牌Cawley,當時她年僅25歲。在疫情爆發後,她搬回了父母家,事情開始有了轉變。Cawley說:「當時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不同的做法。」她有一位可靠的員工,也就是她的母親。兩人花了很多時間學習不同的技術,像是天然染色和手工褶皺,開啟了服裝開發的大門。「有時間真正發揮創意,是改變和發展品牌的關鍵。」由於疫情的限制,她採取了最實際有效的行動:她穿著自己設計的單品對鏡拍照,將自拍發布到網路上,並開放接受預訂。鏡子成了一個媒介,不斷增長的粉絲群體和顧客可以透過這個媒介,進入Cawley的世界。Cawley推出的許多單品都是中性單品,並於2023年開始推出男裝。儘管大大小小的品牌都在抱怨社群媒體的扁平效應,但Cawley則是認為,社群媒體能幫助她的客戶更深入地了解她究竟在做些什麼。每當她發布照片時,她總會這麼想:「感覺他們好像認識我,我認為人們對此的反應更佳。隱藏在平台的背後很容易,但這不僅僅只是人們在跟我買衣服而已。」

Hannah Cawley:設計師 Hannah Cawley。
Hannah Cawley:設計師 Hannah Cawley。

Connor McKnight:專注在服裝上展現更棒的作品

那些不需要承受巨大銷售和增長壓力的品牌,實際上擁有更寬廣的創作自由。在我看來,這些品牌的共同關鍵在於,即使發展出豐富、創新的著裝思維,他們也不會利用這樣的創意自由,執行不符合現實的想法或實驗。至今,巴黎時裝秀仍代表著時尚的高級藝術,這一點可以由近期全球時尚品牌和畫廊界藝術家的合作熱潮證明。不過,在這個地下陳列室中,依然保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簡約風格。

紐約設計師Connor McKnight告訴我,他已經不再講述與服裝無關的故事了,也開始忽略時裝界的堅持,也就是為每一次系列建造一個全新的世界,六個月後再將其取代。

Connor McKnight:設計師 Connor McKnight。
Connor McKnight:設計師 Connor McKnight。

我們在他短租一週的巴黎公寓裡見面,距離羅浮宮只有幾條街,這棟建築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7世紀。他解釋道,他的設計靈感來自:「黑人的生活和經歷,是相對平凡且充滿情感的主題。但最近更多的是關於衣服本身的想法,而不是歷史的參考。這些年來,我開始意識到,我還是想製作出很酷的衣服,而敘事反而會分散我的注意力。」

漸漸地,顧客想從設計師那裡聽到的故事,不再與創作靈感和所參考的人事物有關,反而是衣服的實際製作過程。Brookes Boswell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經營一家精品店,專門販售以手工藝為主的獨立品牌,包括我在巴黎短暫旅行中所瀏覽過的許多品牌。她的商店Shop Boswell剛開始只有銷售女裝,但新興的男裝業務也正在迅速成長。她說:「人們一進來店裡,就非常想聽故事。他們自己有先做了一些研究,來到店裡則是想更深入了解不同品牌的故事,以及它們生產服裝的過程和獨特之處。」

這些小眾品牌中的佼佼者意識到零售體驗是差異化的關鍵。McKnight於2020年剛開始入行時採一人營運模式。當電話響起或收件匣有新Email時,他就是那個負責回應的人。如今在擁有兩名員工後,他迅速地展開了客訂剪裁的業務。在談到服裝設計師和穿著者之間的互動時,他說:「你會意識到人們很喜歡這個過程。與客戶維持一定程度的連結,可以讓他們清楚地感受到在這件衣服的背後有一位製作它的人。如今到處都是品牌,品牌多到數不清。為了突破這些雜訊,我認為有必要讓人們放慢節奏,將他們帶入你的空間。聊聊天、讓他們過來看看新鮮的事物,就像邀請他們進入你的世界一樣。」

Jan-Jan Van Essche:開放式設計讓穿著者更能展現自我

在巴黎的最後一天,我在比利時設計師Jan-Jan Van Essche的空間裡度過了一段迷人的時光,他可以說是男裝工藝潮流的元老。Van Essche的陳列室有一種幽默惡作劇者的氛圍。主要空間是一個位於庭院盡頭的陽光房,最新系列的服裝則懸掛在由竹子和紮帶製成的架子上。Van Essche正在以輕鬆自如、看似沉重卻意外地有些迷人的樣子,與一群買家們探討著新系列。他的合夥人Pietro Celestina則負責銷售工作。他們的共同好友Lamine Diouf是一位塞內加爾手工編織者,負責為最新系列提供紡織品,他親自展示這些衣服,因為唯有看見上身效果,才能清楚地了解Van Essche的設計。在廚房裡,另一位朋友Charlotte Koopman正在烹飪美味又複雜的素食餐點,以至於當天的午餐,辣椒燉菜,更像是一場驚豔的表演藝術。

Jan-Jan Van Essche:設計師 Jan-Jan Van Essche。
Jan-Jan Van Essche:設計師 Jan-Jan Van Essche。

Van Essche為現代時尚體系中獨立、情感至上的設計師們樹立了典範。他對所使用的面料有著複雜的想法,原創的剪裁也具有創新性,主要以長方形為基礎,再轉變成立體的形狀,就像透過摺紙,將紙變成紙天鵝一樣。不過在我看來,他最突出的一點在於,他很清楚設計師所能控制的一切是有限的。雖然他的製版手藝高明,但在完成後他告訴我:「我感覺這些衣服幾乎不是我的⋯⋯因為在衣服裡的體型決定了50%的形狀。所以我會說,是你塑造了衣服,而不是衣服塑造你。」

Van Essche為現代時尚體系中獨立、情感至上的設計師們樹立了典範。他對所使用的面料有著複雜的想法,原創的剪裁也具有創新性,主要以長方形為基礎,再轉變成立體的形狀,就像透過摺紙,將紙變成紙天鵝一樣。不過在我看來,他最突出的一點在於,他很清楚設計師所能控制的一切是有限的。雖然他的製版手藝高明,但在完成後他告訴我:「我感覺這些衣服幾乎不是我的⋯⋯因為在衣服裡的體型決定了50%的形狀。所以我會說,是你塑造了衣服,而不是衣服塑造你。」

在我參觀地下時裝週的過程中,我赫然想起原來衣服可以讓我們有不同的感受。它可以讓你感到華麗、充滿貴氣。它可以將你隱藏起來,賦予你安全感。它可以讓你感覺舒服、不舒服。透過花錢支持朋友的品牌,也能讓你感到自豪。它可以讓你自我感覺良好,或是超好。在這個過度消費的時代裡,我們時常透過消費,鈍化我們的真實感受。事實上,還是有許多設計師希望我們能透過他們所設計的衣服,感受到更多的感受,我們不應該將其視為理所當然。

今年夏天,我回到巴黎參加時裝週。有好幾天我都穿著同一套廢土風的棕色Evan Kinori亞麻西裝,我通常會搭配樂福鞋或運動鞋,內搭一件復古風的T-Shirt或簡約的襯衫。我穿去參加Rick Owens的大秀,也在同一晚穿著它參加L’Avenue舉辦的《GQ》派對。不過,我還是最享受穿著這套西裝騎著一輛Lime自行車,在共和廣場周圍的車流中穿梭,感受精神和身體的自由。我可以告訴你關於這套西裝的一切細節:亞麻布料來自比利時,質地硬挺且輕盈、紋理細膩,褲子剪裁寬鬆,搭配好萊塢風格的復古腰帶。文字幾乎無法傳遞我對這套衣服的感受。如果你有機會穿上對你來說意義重大的衣服時,你的感受也會非常特殊,彷彿你的自我和這身衣服融為了一體。我們在選擇衣服時,都應該對這種感覺抱有期待。當然,這是一段雙向奔赴的過程,衣服本身也應該在半路上與我們相遇,無論是在設計、面料或製作過程中,都被賦予更大的意義。

延伸閱讀

本文改自:《GQ》美國版

馬上成為GQ LINE好友,每週好物話題一次掌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