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北極熊和小孩,你會先救哪個?

換日線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04月18日08:51 • 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北極熊和小孩,你會先救哪個?
北極熊和小孩,你會先救哪個?

邁入 2024 全球大選年,世界中各種動盪依舊持續著。不只宏觀的氣候變遷與經濟不景氣持續,各地區地緣政治不穩與小規模的衝突也頻繁發生。

而在從年初至今,眾多持續被大小衝突覆蓋的國際新聞版面中,有一系列的新聞,雖未引起台灣媒體太多關注、卻讓筆者格外關心,那就是年初時在歐洲遍地開花、所謂的「拖拉機革命 / 拖拉機抗爭」:

世界各國領袖去年底剛在杜拜參加完 COP28,風風光光的氣候變遷大會看似做出許多具體的承諾,但在另一邊的歐洲大陸,戰爭與通膨卻讓再也忍受不了的農民們「遍地起義」。農民們的抗爭從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到義大利等地隨處可見,他們紛紛開著農用牽引機(俗稱拖拉機)上高速公路,堵住大城市的重要聯外道路,企圖用這樣的方式,向當權者表達高度不滿。

而他們憤怒抗議的主軸之一,竟正是被許多人視為全球共識的「節能減碳、永續環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綠色新政」竟召來拖拉機圍城──歐洲農民的生存困境

眾所周知,極端氣候會影響農作收成,因此維護永續環境「理論上」與農牧業者的長期利益是一致的。然而任何牽涉到農業規範的氣候法案,卻也同樣對產業造成深刻、甚至更為立即的影響。

比起世界其他地區,歐洲的農民還算「小康」了,不過因為長期通膨加上烏俄戰爭,各類能源、化肥、運輸成本的上漲早讓他們吃不消,歐盟已行之有年、向來被視為國際永續標竿的「綠色新政」(Green Deal),因近期多項有關農產業的規定即將上路生效,更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中規範了一定比例的強制休耕、農藥禁令、氮肥使用限制,甚至引入碳稅與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法規,因而大幅拉高了農民們的生產成本。

為何「綠色新政」會影響農業政策、甚至影響農民生計?在這裡先幫各位讀者「科普」一下這個歐盟執委會於 2019 年推出的重要政策:它的目的在納入永續發展(SDGs)與人民福祉作為各歐盟會員國的公共政策核心,用以達成幾個極具野心的目標,包含 2030 年的總體碳排放量要比1990 年減少至少 50∼55%,同時到了 2050 年,歐盟不僅要達到淨零(Net Zero)排放,更要成為全球第一個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的大型經濟體。
其中,關於農牧業的部分,有許多項新的規定陸續施行,包括為維持地利恢復,強制(歐盟全境)4% 的農地輪流休耕,以及各種降低排放的要求,當中尤以各項控制甲烷排放的嚴格措施,最讓農業(氮肥)和畜牧業者(石化產業外甲烷排放量最大的產業)叫苦連天。
等等,不是控制「碳排」嗎?跟甲烷有什麼關係?這點在 COP 會議上其實已經被討論、強調過多次:所謂造成極端氣候的元兇「溫室氣體」中除了二氧化碳,甲烷也是重要的角色。二氧化碳本身在大氣中的生命週期大約是 200 年(亦即工業革命時期產生的二氧化碳,可能到現在都尚未散去);甲烷的生命週期則只有 8 年,雖說以存續期來講遠不及二氧化碳,但它對地球增溫的效應卻高得多。因此,無論歐盟或聯合國最新的氣候高峰會,都紛紛對限制甲烷排放祭出非常嚴厲的措施──畢竟要降低溫室氣體,排除甲烷確實是個立竿見影的辦法。

然而,也正因為歐盟和歐洲各國政府希望在永續政策上盡快產生成效,以達成每年宣示的「KPI」,紛紛採用對許多農牧業者而言過於激進的「改革措施」,再加上各項跨區自由貿易協定的陸續簽訂,已立即影響到農民們的既有權利。

簡言之,對許多西歐與南歐的小農戶來說,根本不用等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光是現階段要符合新規的生產過程就已經入不敷出,不少小農甚至需要長期仰賴政府補貼或低收入補助,才能養活一家子的人。

「先救我孩子、再救北極熊」

在歐盟各處遍地開花的圍城抗議行動中,有人高舉著「先救我孩子、再救北極熊」的標語,讓人陷入深思。

貧窮與相對剝奪感、生存危機感導致憤怒,而憤怒會讓人更關注眼前最直接的利益,而非那些可能還要幾十、上百年後才會發生的問題,這是人之常情。氣候危機與經濟發展都攸關人類的生存與社會的穩定,但前者產生的負面效應緩慢且長遠,而後者往往造成立即的影響(且能夠左右政局)。

當然,在環境與溫飽之間並非只能簡單粗暴的二選一,我們當然期待更成熟和創新的方式,可以去兼顧不同面相,為全球性的問題尋求解方。北極熊與孩童都不該餓死,但在資源有限、時間緊迫,該怎麼做才能顧及人類最大的共同利益?又或者,至少造成的犧牲最少?這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了。筆者 2021 年曾撰文分享當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複雜系統理論」(詳見:《諾貝爾獎與氣候變遷》一文),長年研究氣候變遷、更被視為用科學證實地球暖化模型先驅者之一的諾獎得主 Syukuro Manabe 曾言:「複雜的問題,從來沒有簡單的解方。」更提醒著眾人,世界是由無數複雜且極可能無序的系統所組成,要真的解決全球性的問題,必須深入了解問題成因、以及各個隱藏在表象之下的「變量」(variables)才行。

目前在歐洲出現的問題,若用最簡化的方式來說,其實不脱「環保」與「發展」之間的永恆兩難習題:一邊是氣候正義與多元物種的存亡,一邊是農糧安全與農民的生存危機。歐盟想做引領時代的綠色行動先行者,進步派領導人在各種大會上無不振臂疾呼,要人們「為後代子孫、全球共同命運著想」;但現實卻是歐洲在後疫情時代的復甦不如預期,加上戰爭與原物料短缺,人們(不只農民)在高通膨與高失業率下,要維持過往的生活品質越來越不容易。因而社會中不滿與憤怒的聲音也不斷升高──他們憤怒與抗議的對象,包括對這個在都會菁英階層中早就視為「普世價值」的永續議題。

動盪不安的氛圍持續籠罩的更不止歐洲,也擴散到北非,中南美,乃至亞太地區。

極右勢力趁勢崛起

當這股不安或不滿的情緒持續蔓延,更必然也早已影響了全球的政治局勢。

歷史告訴我們,當社會中最廣大的基層民眾高度不滿現況,或是宏觀的政策無法滿足多數人眼前正面臨的需求時,極端主義就很容易趁勢而起:法國「女版川普」瑪琳.勒朋近期再度頻頻活躍於媒體,根據當地媒體民調,她甚至獲得不少原本偏中立選民的支持;德國「另類選擇黨」則早在幾年前就因反移民反難民的議題,在不同的區議會和小城鎮選舉中攻城掠地;荷蘭更是在去年11 月由極右派自由黨(PVV)領袖 Geert Wilders 贏得大選,雖尚未組閣,但一向自由開放包容的荷蘭路線向右傾斜,為歐洲政壇投下不小的震撼。

法國「女版川普」瑪琳.勒朋。圖/Frederic Legrand - COMEO@Shutterstock

不少政治經濟學家紛紛示警,現在的歐洲局勢與二戰前有多處相似之處,但願 21 世紀的我們不會重蹈覆轍。只不過一個越來越右傾的歐洲,以及即將在 6 月 9 日,歐盟 27 個成員國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若右翼或極右翼人士取得多數,「綠色新政」的推行只怕愈加受挫;更有學者擔心,未來若出現一個分崩離析的歐盟,無疑會助長更多提倡排外、反對國際合作,甚至含有種族主義思想的政治領袖,在各國興風作浪。

格蕾塔 vs. 普丁

回到氣候正義與經濟發展的兩難,坦白說我沒有答案,但在這裡不妨分享一個真實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的複雜性:

來自瑞典的「環保少女」格蕾塔(Greta Thunberg),相信大家在大量媒體報導下,已不陌生。但今天要說的是她和俄羅斯總統普丁的「隔空交鋒」。2019 年,當時格蕾塔剛進行完那知名的「UN 演說」後不久,她聲色俱厲的指責場內與會的各國領導人們,若不採取立即的氣候行動,就是對下一代人極不負責任的作法。言談間,更特別指名幾位國家領袖,包含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內,豈能容忍如此高的碳排放,卻又不願清楚的制定減排的政策、採用更環保永續的再生能源?

格蕾塔曾指責各國領導人,若不採取立即的氣候行動,就是對下一代人極不負責任的作法。圖/Daniele COSSU@Shutterstock

「這太不負責任了,作為大國不該如此,你們讓我們失望(You are failing us)!」格蕾塔憤怒地說道。

而這段後來被傳遍全球的言論,在 2019 年 10 月的俄羅斯舉辦、普丁也出席的一場國際能源論壇上,被主持人在全球媒體前拿來詢問普丁是否認同、並具體做出減碳承諾。不難想像,當時現場媒體全都立起鏡頭,希望能捕捉到普丁出現激烈反應或拒絕回答的「精彩畫面」。

出乎意料的,普丁只是淡淡回應道:「我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我不像其他在場來賓一樣對格蕾塔的發言充滿熱情,當然年輕人關注現實中包含環保在內的重大議題,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但沒有人告訴格蕾塔,今日世界是極為複雜且不斷變動的,好比在非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當地人都希望能和瑞典人一樣富裕。但要怎麼辦到?要他們全都使用在非洲已被大量使用的太陽能嗎?有人解釋過這些新能源的成本嗎?這些(更環保的)新能源目前更適合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
「……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阻止他們(開發中國家人民)追求瑞典式的富足生活,你何不去告訴他們,他們和他們的子女將會(為了快速採用再生能源)持續貧窮 20、30 年?」

「……總歸來說,我們還是支持再生能源的研發和創新,只是我們必須更面對現實一點。」

(以上為節譯,現場版本請見 BBC 的新聞。有件頗值得觀察的事情是,即使到了烏俄戰爭爆發後,仍有不少來自英美的網友在影片下方留言表示:「在這件事情上,我贊同普丁。」或抨擊 BBC 下的標題「普丁批評格蕾塔」過於偏頗,認為他只是說出事實而已。)

當然,這裡舉這個例子,筆者並非認同普丁的觀點、更絕不是在推崇普丁個人,只不過他的言論,與此事件後續的輿論發展顯不如當初西方主流媒體所預料,卻確實點出了全球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與發展脈絡、甚至不同社會經濟階級之間,面對全球性議題提出解方的困難,與資源有限且分配不均的現實窘境。先餵飽人民,還是先對抗暖化?兩者之間就算不是零和遊戲,那第三條路徑又在哪裡?創新與科技是解方嗎?政策又該如何拿捏?

北極熊與飢餓的孩子,他們都需要被關注,但要兼顧彼此,又何其不容易?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假新聞、國際安全⋯⋯「討論」了這麼多,解方是什麼?何時要行動?
●比爾蓋茲《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從消費者做起!4 個方法告訴市場,我們需要低碳方案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