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易誤解】重金屬茶包?用磁鐵吸出來的影片?缺乏脈絡說法

MyGoPen

發布於 05月14日13:18 • MyGoPen

網傳一段影片,影片中示範將茶包剪開、用磁鐵吸一吸,吸出不少深色金屬顆粒,影射茶包中的茶葉混有金屬異物。但根據國外查核平台的查核報告,影片中的金屬顆粒是單純的鐵屑,在設備較為落後的地方,例如印度政府就容許茶葉殘留鐵屑(Iron Fillings in Tea)並公告有容許值。臺灣食藥署向 MyGoPen 表示,臺灣沒有針對茶包中的鐵屑訂出規範,相關問題屬於「原則性」的食安標準,食安法規規定,在臺灣販售的包裝食品不得有「異物」,如果違規即適用相關的罰則。

茶包裡有金屬粉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重金屬茶包 ?! 明明標註為天然產品 怎麼會 #含重金屬 ?! #重金屬 存在於人類使用及接觸的大多數產品之中、無論你呼吸空氣、你吃的、喝的…. 這些金屬有毒,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身體內累積,並使人生病。 重金屬的累積會 #損害大腦功能 及發展、#認知能力、並 #影響記憶力。#疲勞、#自身免疫問題、#甲狀腺問題「#重金屬毒性」可能就是罪魁禍首。 大多數引起中毒的金屬,在進入身體時都以「#微份子」形式存在。因它們太小,根本看不到它們。重金屬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進入身體: 🔹從皮膚吸收 🔹從呼吸吸入微小的金屬份子 🔷從吃、喝、攝取食物、或水中的金屬 當金屬的微小份子在體內積聚時,就會發生 #重金屬中毒。重金屬會附著在人體細胞上,並阻止它們發揮其功能,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 兒童對重金屬中毒的風險較高,因為他們的身體仍在發育,對重金屬的毒性反應更加敏感。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相關影片流傳狀況
網傳 Facebook 的中文貼文提到茶包「含重金屬」、「進入身體時因它們太小,根本看不到」,但實際查看影片,畫面中卻可以清楚看見磁鐵吸出小塊金屬屑,根據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成員、立陶宛查核平台 Delfi 於 2023 年 2 月發表的查核報告,提到不止這個影片,YouTube 上也有類似的其他影片,有的傳言版本甚至指稱異物為石墨烯,但「影片中看到的顆粒是簡單的鐵屑」,「茶葉在金屬網篩中乾燥,用鐵輥壓碎,鐵屑顆粒會黏附在茶葉上」,製程「用巨大的磁鐵試圖將鐵去除,但仍有一定量的顆粒殘留並與茶葉混合」,「一些產茶國限製茶葉中鐵屑的含量。印度茶葉製造商不斷向政府施壓,希望提高鐵顆粒的最大允許殘留量」,而根據印度食安主管機關(Food Safety & Standards Authority of India,FFSAI )於 2017 年發出的「茶中的鐵屑」(Iron Fillings in Tea)公告文件,2016 年起 11 月起殘留量由原本的每公斤 150 毫克提高至 250 毫克。
印度政府容許茶葉產品殘留鐵屑
MyGoPen 致電諮詢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他表示在臺灣販賣的食品、不管進口或本土生產,依《一般食品衛生標準 》規定:「販賣之食品,應具正常且合理可接受之性狀、風味及色澤,不得有因衛生不良、品質不佳或製程品管不當所導致之變色、異常氣味或風味、異常之凝結或沉澱、污染、肉眼可見霉斑、異物或蟲體、寄生蟲等情形」。
鄭維智強調,上述條文中的「異物」,就包括傳言影片所拍的磁性金屬顆粒,如果真的發生如傳言影片所指涉的茶包中有鐵屑、金屬顆粒混入的情形,就可以用這一條條文裁罰,如果消費者發現產品異常,都可以向地方衛生局或是食藥署食安專線 1919 通報反映。
臺灣食安法規規定「不得有異物」
鄭維智指出,食品加工的過程中可能有各種危害,包括生物性、物理性、化學性危害等等,以傳言影片中所影射的鐵屑、金屬顆粒為例,應該是屬於「物理性」危害,依「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操作的食品加工廠,在製程中會一道檢查程序是金屬檢出機,用來檢測是不是有像傳言所說的鐵屑、金屬顆粒等異物混入

資料來源:食藥署 - 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產業自我學習教材
由於影片中的茶包為歐洲品牌,鄭維智也提供食藥署近年來的稽查情形:
邊境抽驗:
2021 年至 2023 年共報驗 1 萬 7150 批,總計 9 萬 1399 公噸 ,檢驗 4693 批,在檢驗率 27.36 %的比例下,共檢驗出不合格 71 批,不合格率約為 1.51%,主要的不合格項目為農藥殘留、防腐劑、著色劑等,不合格比例低、而且並沒有看到異物的不合格紀錄。
後市場抽驗:
2021 年至 2023 年茶製品稽查情形,針對茶製品工廠及其他一般製造業查核「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共計 586 家次,而針對製茶類製品查核標示共有 5894 件次,檢驗農藥及衛生標準等項目則有 2596 件次,但由於相關數據、資料龐雜,食藥署未能提供詳細的不合格紀錄及項目,強調後市場的稽查已是例行工作項目,如果衛生機關查核發現疑涉不符《食安法》相關規定,就會由轄管衛生局依法處辦。
鄭維智強調,茶葉的違規案件中,民眾最在意的還是農藥殘留的問題,所以會是重點查核項目。MyGoPen 在食藥署的「邊境檢驗不符合食品資訊查詢」網站上,以「茶」關鍵字查詢,顯示的從 2022 年至今的47筆不符規定資料中,扣除茶鏟、茶碗、茶夾、茶勺等 4 件器具,以及肉骨茶湯滷包、茶葉豆、綠茶葉辣椒醬、茶樹菇、山茶油等 13 件其他食品外,總計有 24 件農藥殘留、4 件防腐劑、2 件泰式奶茶產品著色劑不符規定。
MyGoPen上網查詢臺灣茶葉食安事件,臺灣曾於 2015 年發生連鎖手搖飲店的玫瑰冰茶,驗出進口玫瑰花瓣含禁用農藥、且後續延燒到茶葉也有農殘問題,食藥署加強對 4 大茶類進口國為越南、中國大陸、斯里蘭卡、印度的檢驗,及加強相關管理茶飲相關產業及產品,例如最低檢驗週期等檢驗頻率制度、一定經營規模以上的業者必須建立溯源制度等。

結論
影片中的茶包為歐洲品牌,根據立陶宛查核平台的查核報告,茶包中能被磁鐵吸附的應是製程中混入的鐵屑,國際茶葉出口大國的印度政府曾有公告相關容許量,可見確實在國際間曾引起風波。
臺灣主管機關食藥署提供的邊境抽驗資料顯示,進口茶葉的不合格原因為農藥殘留、防腐劑、著色劑,未有「異物」的不合格紀錄。

衛教資源:
食藥署 -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您喝的茶從哪裡來?食藥署教您安心選購!
諮詢專家:
衛福部食藥署 食品組副組長 - 鄭維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