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陸在月球背面的中國玉兔二號探測車,可能在月表首度找到來自月球地函的礦物質。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樣本,但如果能了解月球地函成分,將進一步解開月球的演化與形成之謎。
月球構造和地球一樣,也分為地殼、地函和地核,差別在於月球地殼沒有板塊構造運動的干擾,因此,了解月球內部演變具有巨大研究價值。然而至今,有關月球的分層結構仍沒有詳盡數據。
理論認為,月球在數十億年前曾處於部分或完全熔化狀態,隨著岩漿海洋凝固,橄欖石、低鈣輝石等緻密的鎂鐵礦開始於海底結晶;接著等四分之三岩漿海洋凝固後,沒那麼緻密的礦物質如:斜長石開始漂浮到表面,導致如今月球地殼由富含鈣的斜長石組成。
最後,岩漿海洋完全凝固,最晚形成固態礦物質的元素在地殼下結晶,此過程造就月球出現一系列成分不同的分層。
中國嫦娥四號(Chang'e 4)探測器於今年 1 月 3 日 10 時 26 分,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Von Kármán)軟著陸,其攜帶的玉兔二號(Yutu 2)月球車則於同日 22 時 22 分與著陸器分離,正式踏上月球表面展開探索之旅。
當初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的科學任務之一,就是針對無人踏訪過的月球背面進行巡視,分析礦物組分、探測月表淺層結構,玉兔二號並攜帶有全景相機、探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等設備,在月球第一個陰曆日來臨時,玉兔二號挑定兩個地點,使用紅外成像光譜儀記錄該地土壤反射的光譜,也因此讓科學家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材料。
發現橄欖石、低鈣輝石成分
光譜分析結果顯示,這兩地點的土壤成分以橄欖石、低鈣輝石(low-calcium pyroxene)為主,這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月球地函中的物質成分,其中第一個地點含有約 48% 橄欖石和 42% 低鈣輝石,只有 10% 為月球外殼常見的高鈣輝石成分;第二個地點則含有約 55% 橄欖石和 38% 低鈣輝石,高鈣輝石含量僅 7%,似乎驗證了理論。
不過 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月球地質學家 Daniel Moriarty 保守表示,還需要進行後續觀察才能證實這種物質確實來自地函,因為月球地殼中的其他物質如:斜長石,也可以產生類似橄欖石的光譜特徵。
普渡大學行星科學家 Jay Melosh 則說,如果玉兔二號可以直接檢查特定岩石的光譜特徵,而不是土壤中的礦物,就能更加確定地函成分,當然若能把樣品帶回地球是最好的,我們的實驗室可以詳細分析各種礦物成分。
新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China's Lunar Mission Has Found Mantle Material on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China’s lunar rover may have found minerals from the moon’s mantle
What Lies Below the Moon's Crust? China's Yutu-2 Rover May Be the First to Find Out.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