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源於生活,提煉自生活。藝術家李振明的藝術創作,關懷著這片土地上的生態與文化。從古典的文人傳承出發,詮釋著當代生活中真切的體悟。今年再度受名山藝術邀請策辦個展,展覽名稱《汖鷠‧騷》(ㄆㄧㄣˋ ㄩˊ ㄙㄠ),字形字義融合了山水鳥魚,一方面指涉著畫中題材,一方面將古典文體的意象融入其中。以熟稔的筆墨,體現出了既深且廣的人文精神。
李振明,《迎風更挺高》,137x68cm,2021,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求學時期,李振明在學院訓練中,養成了扎實的筆墨能力。一筆一畫對於各種題材臨摹,深入地研究了東方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無論是經常發生於生命困境,寄情自然、追求精神超然的美學思維。或是講究書畫同源,先書後畫的筆意傳承,均是學習的標準。潛心修習的理論與實踐,也為如今教育學者的身分奠定了基石。
李振明,《迎光》,94x101cm,2020,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而在筆墨從日常用具,轉換為純藝術創作工具的今日。李振明透過「後文人彩墨」的創作思維,提出了諸多關於筆墨處境的思考。青年時,攝影逐漸普及,催生了台灣的照相寫實發展,也使得李振明將攝影視為輔助細節的工具。學院所重視的素描能力,則是成為了李振明構圖上的重要養份。從創作脈絡觀察,李振明很領先地開始將後現代、解構主義等等的思維與古典進行對話。
李振明,《也赤壁也木石》,96x107cm,2020,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對於當代的藝術家而言,生活與筆墨的關係已經與過去不同。古典的形式,自然會轉換成更能與時代對話的樣態。當代水墨畫家的取材,往往更回歸生活,體現出多元的思維價值。漸漸地有了越來越多勇於反應實驗性、議題與立場的創作方式持續地發展著。
李振明,《富貴白頭》,90x60cm,2021,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李振明成長於逐步開放、迅速變遷的台灣社會,作品的發展亦受大環境影響甚深。擅於將生活中的見聞感觸,以意象組構的手法表現。種種的錯置與混搭,在出道時期的藝壇即顯得與眾不同。完成學業後,李振明創作了許多「既不是山水、也不是花鳥、也不是人物」的作品。這樣的實驗性在傳統構圖的分類中較難歸類,使得李振明在當時並未有太多參與水墨展的機會。反而是經常受邀參與大大小小新表現、當代藝術等等的策展發表。@P
李振明,《相對祈愿》,102x104cm,2021,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筆墨書畫發展隨著時代的演進,自然會從單一的文人美學觀中解放,成為了獨立於詩書禮樂的學科。每一位藝術家,對於「承先啟後」四字都有著不同的選擇與見解。若能做到再現古風或開創新局均是成就。兩者之間的進退取捨,也就體現了每一位藝術家的生命特質與樣貌。
李振明,《蒼鷺立石》,101x72cm,2021,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李振明擅用解構重組的方式,賦予各種已知意象未知的詮釋空間。畫面的分割與組合,讓視覺焦點不再是傳統的水平或垂直。經常會出現類似於當代生活中,報章排版或是螢幕視窗的狀態。符號的運用可被解讀,但也不再是單純地的藉物敘事。鋪陳了更深一層-「即便不熟悉符號意義,也能夠從畫面中有所感知」的氣質。
李振明,《岩縫小草四帖》,30times30cmtimes4,2020,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熱衷於上山下海、賞鳥取材的李振明,對於台灣的鳥類生態多有研究。候鳥、留鳥、本土或外來鳥種的保育,都經常親身近距離考察。台灣鳥類生態近年已經漸漸沒有「抓來加菜」的問題,即使在城市中的鳥類也越來越不懼人。雖然物種因為多種原因而有所變化,但台灣的生態的確陸續復育。這些隨著時空轉變的觀察,在李振明的創作中也顯現出了饒富新意的樣貌。
李振明,《庚子驚蟄離騷兮-麥來亂》,108x108cm,2020,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過去一年餘,李振明和多數人一樣,因為肺炎疫情而減少了外出活動,也因此有了更多時間在家練習當宅男。期間的作品《庚子驚蟄離騷兮-麥來亂》組構了不同時間地點所作的隨筆手稿。以魚骨化石、吊橋、石頭,繩結和漂流木等等片段,描繪著疫情中的生活經驗。畫面依循著長期嚴謹布局的風格,卻又呈現出與過往不同,特殊時期的躁動感、危機感。藉由視覺抒發感觸,向疫情表達了「賣來亂」(別來礙事)的心聲。精準地傳達了去年以來,人們面對未知處境的複雜感受。
李振明,《嚮》,130x260cm,2020,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同樣與疫情相關的作品《嚮》,描繪的則是另一面的群體氛圍。上方深邃的藍色,厚重地隱喻著沉重壓抑的社會景況。而菩薩作為常見的信仰形象,李振明以借花獻佛的語境講述著對於人世的關懷。寫生的水鳥、輕重不穩定的祈福石塔堆,以左右對仗的方式形成了東方美學常見儀式感。李振明在工整的構圖中,運用多樣的筆法顯現出了真摯的社會關懷。反應在逆境之中,人們彼此扶持的善良韌性。藉由繪畫訴說著期望生活回到常軌、大地回復生機的祈願。@P
李振明,《山水魚鳥集合》,126x180m,2020,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發想自因為環境而發生的物種變異,李振明在作品《山水魚鳥集合》中,連結了諸多的古今意象。形體如「鷠」字的奇獸,就像是從遠古的山海經神話走出的一般,產生了有趣的違和感。在線裝書、印刷字、書寫字、甲骨文、層疊的山巒、綠頭鴨與魚鳥奇獸之間,穩定的構圖卻似乎在提問「在我們的慣性認知外,這個世界是否還有別的理解方式?」
李振明藉由寫實的視點,突顯出了耐人尋味的思辨脈絡。描述了一種超現實的、跳脫框架的思考途徑。開放地問著各種大哉問:山海經的故事是否有跡可循?魚會不會想要飛天?鳥會不會想要潛水?不同字體是否有雅俗之別?而你我的生命,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李振明,《葉搖證菩提》,96x88m,2021,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台灣的文化、生態、歷史均有豐富悠遠的脈絡。多方文化反覆地融合,養成了多元且充滿活力的題材表現。其中對於這片土地關懷的氣息,也越來越常見於藝術創作。觀李振明近年畫作,創作心境已然返璞歸真。用心地反應著屬於這個時代、屬於這片土地的人文精神。很率真地呈現主題與美感,引導著觀者自在地品味意念。
李振明,《晴翠》,68x68m,2020,設色紙本。圖/名山藝術提供
或許再過個三五十年,後人能夠將今日的筆墨發展歸結出定位學理。但李振明認為,那並不是創作者該過度考慮的事情。進入《汖鷠‧騷》展覽之中,李振明畫下了承載在地認知的人文風貌。並且在表現主題的同時,展現出藝術家的生命力與希望。李振明的美學堅持,就如同將名字諧音與創作心境相疊的「振明給你看」印章一樣:「證明著振明的藝術觀與處世之道」。從李振明自然而詩意的藝術中,感知到的是一世代人,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共同眷戀。
名山藝術【汖鷠・騷】李振明後文人彩墨創作展,展覽主視覺。圖/名山藝術提供
名山藝術【汖鷠・騷】李振明後文人彩墨創作展
展期:2021-05-01 ~ 2021-06-06
地點:臺北市仁愛路二段48-6號1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