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翁煌德專欄|當《人選之人》成為台灣主旋律:愈一流的導演,作品愈危險

Cheers 快樂工作人

發布於 2023年05月20日13:00 • 翁煌德

近期《人選之人—造浪者》獲得了極高的討論度,且以正評居多。中國影評網站豆瓣網第一時間將之下架,更讓話題為之延燒,許多台灣人都為有部作品願意大談民主政治、拍攝大選題材感到驕傲。

一路觀賞《我們與惡的距離》(2019)、《茶金》(2021)到《疫起》和現在的《人選之人—造浪者》(2023),我發現導演林君陽對演員的調度很有一套,也懂得能創造出一致的表演調性。從演員到整體的製作,觀者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協調性與平衡感,可見林君陽的導演功力在台灣業界已經達到頂尖等級。

一流導演,反而讓作品更危險

過去台灣觀眾不敢對台劇有太多要求,看到林君陽的作品,都忍不住讚嘆這樣的作品呈現已經接近國際水準。

但我以為,這樣的作品反而更「危險」。

因為其製作的精良、情感煽動的拿捏得當,會讓我們忽視了作品本身可能存在的盲點,比如意識形態所造成的限制。

我過去曾以看笑話的心情去看中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2019),卻驚訝地發現,這種看似老掉牙的中國主旋律電影已經爬到了另一個層次。該作召集了管虎、寧浩、文牧野等7位一線商業片導演,以個人故事出發來歌頌集體主義。

例如在張一白拍攝的《相遇》中,張譯飾演的工程師與久別的戀人再重逢,竟是在歡慶中國首次原子彈試爆成功。以普世都能接受的愛情故事為外殼,骨子裡卻另有所圖,歌頌中國的大國崛起。雖作品質感上乘,但論起意識形態,卻叫人難以置評。

拿《人選之人—造浪者》與中共主旋律電影相提並論,自然會令許多人跳腳。但我想如果一部作品拍攝的用意之一,是在讚揚特定黨派、貶抑與之相左的立場,本質上就跟「主旋律」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服膺的對象不同。1970年代的台灣觀眾只能看到反共抗日電影,不也是那個年代的主旋律嗎?

《人選之人—造浪者》的世界看似是虛構,沒有國民黨和民進黨,取而代之的是民和黨和公正黨。不過明眼人都能一下參透故事所影射的正是現實的黨派政治,比如代表公正黨的林月真(賴佩霞飾)私下支持同性婚姻也反對死刑,卻因為尚未取得執政權而不能公開表明自身立場,其情境就近似2016年競選總統的蔡英文。

「妥協」兩字貫穿全劇,但創作應該要妥協嗎?

不過如果有意觀賞的是「本格派」政治影集,多少會在第二集開始逐漸感到失望。第一集還有辦公室的狗狗風波,之後故事卻圍繞在張亞靜(王淨飾)和副總統候選人趙昌澤(戴立忍飾)之間,自此之後才明白原來故事真正的企圖與政治生態還是有段距離,而是想要闡述女性在職場上面臨的性騷擾、以及權勢不對等之下的父權壓迫云云。

另一個貫串全劇的關鍵字就是「妥協」,無論是總統候選人林月真還是因為暴力醜聞而落選的翁文方(謝盈萱飾),都在煩惱為何自己有志難伸,並意會到如果不對一些人或議題進行妥協,就拿不到政權,而拿不到政權,想做的事再多,也是枉然。

異曲同工之妙,當我批判《疫起》向體制妥協,不敢批評醫院高層與兩黨時,也有讀者試著提醒我,向資方妥協是必然的,拿不到資金,說要拍什麼也是枉然。

看到《人選之人—造浪者》的主旨,也忽然明白了編導的言外之意,確實不止有政壇是這樣,哪裡不是如此?

回到這部作品,為了讓不分黨派的台灣觀眾更容易「消化」,讓中國人覺得不被「冒犯」,也令全球觀眾都能好入口,林君陽不談台灣現實選舉更關注的兩岸統獨、經濟、房價、能源,而把焦點放在女性職場的困境。如此一來,既不會得罪人,也能站在一個更進步的至高點上,讓人難以出言批評。

如果說把這些議題拿掉,使得作品很不寫實的話,那倒有一件事是異常真實。眾叛親離的趙昌澤最後成為戰犯,其所屬政黨疑似被他的醜聞拖垮,這讓觀眾可以立刻聯想到許多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外遇而地位全毀的政治人物。就世俗的道德倫理來看,這是罪有應得,但趙昌澤畢竟不是因為執政能力好壞而被「取消」,對手也不是因為比對方更有能力而上位。的確說明了民主政治的本質,本來就是選誰人緣好,或者誰犯的錯少。

外國人如果透過這部影集來了解台灣,大概會得出一個台灣將性別平等與環保議題都擺在最前面的印象,甚至可能認為這就是我們選舉的主要議題。但如同我前面所述,要看懂這齣劇,別忘了回頭看看編導再三提醒我們的「妥協」兩字。

確實有些事情真的不好談,身為影視產業尚未發展成熟的台灣觀眾,看來真的應該要理解所謂的「先求有,再求好」,給創作團隊多一點同理心。

不再黑白分明,台灣才可能拍出《紙牌屋》

在現階段的台灣創作,要想看到《紙牌屋 House of Cards》(2013~2018)這類犀利的政治權謀劇,恐怕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畢竟台海如此緊張的局勢之下,為了討好觀眾,當然不容許道德的模糊性,只能「大是大非」。既然政黨影射這麼明顯,編導的政治立場已有定見,自然不容許公正黨的黨內高層有什麼嚴重的腐敗,就連被敵對黨的網軍攻擊,也要表現出無辜的態度,假裝自己對社群操作一知半解、平時從不搞抹黑。

說實話,我覺得真正好看的應該是從民和黨的幕僚角度出發,身處其中的黨員和黨工肯定也存在某些進步人士,但他們也被上層交代為了換得選票,必須要妥協民意壓力去執行死刑、或為了支持率,也被迫去打烏賊戰。

這種在善惡之間遊走的天人交戰,才該是一齣戲劇的精彩之處。

也許我們可以期待《人選之人—造浪者》第二季,描述林月真執政之後的故事,可以有更多這樣界線模糊的挑戰。但我覺得其實也不必期待,因為在這個政治環境之下、凡是追求妥協的創作團隊操盤下,產生的結果似乎已經可以預見。

但如果這樣的作品可以一再獲得喜愛與推崇、一再被出產與複製,我想觀眾也得留心了,因為這樣黑白分明的作品容易把我們帶離了現實,只能看見特定立場的政治思維與觀點。而這樣的作品是不是我們應該首要推崇的?值得觀眾共同思考。而一個創作者是不是該為了妥協,而犧牲了說好一個故事的創作本能,也同樣創作者深思。

加入Cheers LINE好友,即可獲得2023職場最強懶人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