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牛津大學如何用 6 個月培養領袖人格?

換日線

更新於 08月02日14:43 • 發布於 07月23日11:15 • 李易庭 Joyce/有意思
牛津大學如何用 6 個月培養領袖人格?
牛津大學如何用 6 個月培養領袖人格?

上圖為牛津大學。 Photo Credit:Cristian M Balate@Shutterstock

今(2024)年是世界各地的選舉之年,接近地球人口一半的 60 多個國家已有或即將舉行選舉,推選出未來幾年帶領國家發展、影響全球局勢的重要領袖。

然而,在這樣充滿動盪與未知的時代,人們對領導者缺乏信心的現象卻層出不窮。如同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IPPR)的報告指出,1994 年僅有約三分之一(35%)的英國人認為政治人物「只為自己謀利」,這個比例在 2014 年上升到 48%,2021 年甚至有 63% 的人表示持有這種看法。

最近,我參加了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為期 6 個月的領導力學程:The Oxford Character Project。特別的是,有別於一般有關管理知識或實務技巧的領導力培訓,該課程更著重學生的性格養成,因為他們的研究發現,策略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要成為一個具有道德感、能為社會貢獻的領導人物,與個人的品格更是息息相關。

上圖攝於牛津大學的品德計畫(Oxford Character Project)課程現場。論壇主題在教導學生如何發展具有領導力的品格。圖/李易庭 提供

以下我將分享牛津大學該課程中的五大主題:意圖、成長、愛、正直與實踐智慧,希望能與讀者一起思考新一代的領導者可以如何將自己準備好,以面對時代與環境快速的變遷,並在自我實現的同時,為更廣闊的社會創造幸福。

第一堂課:意圖(Purpose)

在「意圖」這一堂課中,我學到的不是如何達到目標,而是要先啟發自身的內在動機,找到自己「為什麼」而做,讓這些核心價值成為行動的起點。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曾說:「你所做的事情會帶來改變,而你必須決定你想要帶來的是什麼樣的改變。」面對大大小小的決策,如果我們只關注「改變本身」(What)或「如何達成改變」(How),而忽略了「為何而改變」(Why),長此以往,將很容易隨著目標分歧而感到迷失,從此與內在的初衷背道而馳。

關於如何找到意圖,課堂中提到了一個源自日本的概念:Ikigai,可以理解為生命的意義,由四種相疊的面向組成,分別是:你所熱愛的、你所擅長的、你所能獲得報酬的,以及世界所需要的。

如此,「熱愛」加上「擅長」會產生熱情,「擅長」與「報酬」重合的地方是專業所在,「報酬」與「被需要」可以成為職業,而「熱愛」與「被世界所需」的地方則會成為我們的使命。最後,當熱情、專業、職業與使命達成一致時,就能構成所謂的 Ikigai,找到每一天生活的動力。

第二堂課:成長(Growth)

這堂課希望培養學生有面對挑戰的勇氣,而這需要的是果敢、自信、韌性等人格特質。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指出,挑戰對擁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人而言是令人感到興奮的,因為他們不僅重視過程大於結果,更相信自己可以透過進步來發展才能;反之,僵固型思維(Fixed Mindset)者則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挑戰,他們傾向認定才能是注定的,所以缺乏動力去嘗試新事物。

重要的是,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之間,不僅是一個層次遞進的光譜,還可以透過我們有意識地去調整。

舉例來說,當一個挑戰降臨時,人們可能會產生「我不會去做」、「我做不到」、「我想要去做」、「我該如何去做」、「我會試著去做」、「我可以做到」、「我會做到」等不同想法;學著讓自己在做決定時,練習代入更多的成長型思維,就能漸漸超越僵固型思維帶給我們的限制,在一次次勇於創新、面對失敗的經驗中,獲得超越自我與現狀的可能性。

第三堂課:愛(Love)

「什麼是愛?」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每個人來說都不盡相同。正因為人們感知愛的方式不同,如何善用愛的力量去關懷他人、激勵人心與化解衝突,無疑是領導過程中一項重要的課題。

美國作家蓋瑞巧門(Gary Chapman)提出了人際關係的 5 種「愛之語」(或稱「愛的語言」),包括肯定的言語、服務的行動、真心的禮物、精心的時刻,以及身體的接觸。然而,即使知道愛具有多元的表達形式,我們又該如何確認對方能接收到這些愛意呢?

領導力學程的教授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模型。在這個名為關懷(CARE)的模型中,一共有 4 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愛人的方法:考慮(Consider)、詢問(Ask)、回應(React)與評估(Evaluate),且缺一不可。

然而,除了要有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的同理心之外,也要記得尊重他人的想法,否則這種行為可能變成一種情緒勒索,用自以為是的愛,造成對方的痛苦。

第四堂課:正直(Integrity)

我們討論到一個正直的領導者通常具備始終如一、真誠、堅守原則和公開透明等人格特質,這些特質有助於建立信任,為往後的人際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雖然這些品德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但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是我們展現正直的好方法。

一個好的故事,可以增強他人對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原則的認識,建立起一個值得信賴的個人品牌,所以我們「說故事」的能力就變得格外重要了。

以建立信任為目標,除了說故事的能力,也需要有自我意識來相輔相成──光有自我意識,或許會有很高的成就,卻無法與他人拉近距離;反之,光有說故事的能力,或許可以與他人連結,卻不一定能夠建立信任。

第五堂課:實踐智慧(Practical Wisdom)

最後一堂課講述的實踐智慧,是所有品德中最核心的能力,也是將其他課題活用的關鍵。具體來說,實踐智慧可以被理解為「飛航管制員」的角色──負責維持飛機可以有秩序地起降,而「實踐智慧」也是負責判定我們何時應該使用不同的品德,以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在充斥著各式各樣規則的現實世界中,人們的自主決策能力是被有所約束的。然而,當規則發生漏洞或矛盾,有多少人仍然會堅持做出良善的選擇?比起仰賴或制定新規則,我們更應該培養的是實踐智慧,幫助人們在規範出現偏誤的情境下,依然可以做出合乎道德的決策。

課程尾聲,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安德魯法斯托(Andrew Fastow)的演講,作為一名金融重罪犯,他表示自己在公司裡兢兢業業,最終卻因為遵循公司的利益規則而被關進監獄。他提到,人人都想當一個好人,就像他一直以為遵循公司的規則,是他正在那個組織架構中變得更「好」的依據,後來他才明白真正的挑戰在於人是否能夠跳脫框架,去思考並判斷「規則背後」有關道德的原則與精神。

當我們認知到「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時,就擁有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再人云亦云,而懂得反思該如何改進我們所身處的體制,從而發揮能夠帶來社會變革的領導力。

成為一個真正的「好的領導者」

雖然「個性決定命運」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但是一個人的性格並非渾然天成,也不會一成不變,而是一種綜合因素的集合。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可能會走過很長的路、看到不同的風景、遇見各式各樣的人,而這些一點一滴其實都是可以提升自我認知、形塑性格的養分。

你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在牛津大學的這一門領導力學程中,我所學到的領導力不在於如何有效管理他人,而是反求諸己、用心對待世界,且受用一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延伸閱讀】

●哥倫比亞商學院的 42 個故事──圍繞一項美國學校最重視的學生特質
●先有能力,還是先有興趣?──我向「志趣不合」的大學生,分享這 3 種學習曲線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SH🦚
    現實社會不是這些條件 詐騙集團騙學費
    08月02日07:2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