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清華北竿短坡山考古 出土大量陶石器溯源馬祖發展史

中央通訊社

發布於 2022年09月21日06:08

(中央社記者郭宣彣連江縣21日電)連江縣政府委由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在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發現,有大量陶器與石器,將對馬祖列島史前島嶼資源利用,提供溯源證據,讓馬祖發展輪廓更清晰。

連江縣政府委由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前往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發現有大量陶器與石器,將對馬祖列島史前島嶼資源利用,提供溯源證據,讓馬祖發展輪廓更清晰。圖為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教授邱鴻霖現場執行情形。 (清華大學提供) 中央社記者郭宣彣傳真 111年9月21日
連江縣政府委由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前往北竿短坡山進行考古,發現有大量陶器與石器,將對馬祖列島史前島嶼資源利用,提供溯源證據,讓馬祖發展輪廓更清晰。圖為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教授邱鴻霖現場執行情形。 (清華大學提供) 中央社記者郭宣彣傳真 111年9月21日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邱鴻霖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表示,他接獲前連江縣長楊綏生提供消息,在北竿短坡山山頂發現細小破碎疑似史前的陶片,因此,去年前往調查,在山頂南面的道路崩塌邊坡,發現大量的史前陶石器與生態遺留。

他說,經相關單位確定,此地點為蘊含豐富文物的重要史前考古遺址,決議對此崩塌邊坡中所裸露的考古遺物進行搶救處置,以防止後續風雨侵蝕坍塌對此遺址的破壞。

邱鴻霖表示,在短坡山考古遺址發現,可視為中國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晚期進入青銅時代之前的時期,銜補了馬祖列島史前時代,距今3200至3600年前的缺環。

邱鴻霖指出,從出土陶器器型,如陶杯、觚型杯、豆型器等,與陶器紋飾包含雲雷紋、拍印條紋、方格印紋等,以及石器有石錛、矛鏃等的類型與材質判斷,來源極有可能從閩江流域一帶直接傳入。

邱鴻霖說,此遺址位於北竿短坡山頂部,海拔高度約80公尺,是由巨大花崗岩體所構成的陡峭山嶺,所在位置為良好的制高觀察點,能掌握馬祖列島海域狀況,短坡山下有良好的灣澳可供船隻停泊,即到現代,也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他指出,由此可見,距今3000多年前的史前人群,在佔居地點的地理位置選擇上,已有戰略性掌控島嶼與附近海域的企圖。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提供新聞資料指出,在本月12日經現勘後決議,先將此考古遺址進行列冊管理,坍塌邊坡由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不影響遺址保存的前提下設置步道防護,以確保遊客安全。

連江縣政府表示,後續將研商規劃正式的考古發掘,評估進一步指定為縣定考古遺址的可能,期盼能更了解馬祖列島與中國東南沿海史前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編輯:張銘坤)1110921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