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檢視台灣2025能源轉型5大風險

DIGITIMES

更新於 2022年12月21日01:55 • 發布於 2022年12月21日01:55 • DIGITIMES - 舒能翊
檢視台灣2025能源轉型5大風險

節能減碳是不可避的趨勢,對供應鏈廠商來說更是必須承受的壓力,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梁啟源於20日舉行的「2022台灣風險論壇」歸納出缺電、排碳及污染、區域供電失衡及電網崩潰、電費漲幅、能源安全等供應鏈業者、乃至台灣都應注意的風險。

風險一:缺電

以需求面來說,2022年7月22日創下4,075萬瓩尖峰負載實績值,已經超過2017年版對2025年預測數的4,032萬瓩,也高於最新版對2022年的預測數3,970瓩。

2022年初及年中兩度下修對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目標,由20%下調為最新的15.1%,依照政府解釋,主要係反映未來電力需求將高於預期,分母變大所致,而非調低原訂設置量1,700萬瓩,惟2025年達到2,700萬瓩設置量,顯然仍舊過度樂觀。

在供給面方面,再生能源執行進度未如預期,如2017~2021每年再生能源預定新增設置量執行率來看,平均太陽光電執行率為80%,風力僅20%。

依此比率,推估2022~2025年新增再生能源設置量到2025年佔比僅有11.6%,遠低於原訂目標的20%。此外,燃氣供應問題以及核電廠將於2025年全數除役也成為台灣電力供應的挑戰。

風險二:碳排及污染

2020年台灣電力碳排係數為0.502公斤/度,據當年燃煤及燃氣每度碳排量計算,2025年在能源轉型順利達標的前提下,台灣每度電力排碳量將為0.43公斤/度,比2017年政府規劃值0.39公斤/度高出10%,甚至也高於美國的0.418公斤/度和歐盟的0.294公斤/度。

2022年7月,政府最新估算2025年電力排放係數為0.424公斤/度,雖然接近0.43公斤/度,但是否過度樂觀仍有待觀察。

隨著核能即將完全除役,但在台商回流及高科技產業擴張版圖的前提下,電力需求成長、再生能源進度落後、燃氣機組緩不濟急等狀況下,為了避免缺電,梁啟源認為,燃煤佔比不減反升恐怕是必要之惡。

與此同時,歐盟將在2027年開徵碳關稅,重重壓力之下,屆時台灣能源結構若無法永有足夠調整,恐怕將重創對歐出口。

風險三:區域供電失衡,電網崩潰

2021年北部供電缺口為150萬瓩(平時尖峰)~300萬瓩(夏季尖峰),而2022~2024年,北部累計新增機組比除役機組減少167.2萬瓩,導致2024年北部供電缺口將擴大,南電北調成為必然趨勢之一之外,屆時中北輸電幹線只要有任一電塔倒塌,北部、甚至全國很有可能面臨大停電危機。

風險四:電費漲幅

政府能源轉型計畫原預估2025年電價上漲33%,但前提是油、氣、媒價維持在2017年水準,但是烏俄戰爭開打以來,國際油價已突破每桶100美元,現貨煤價更突破每公噸400美元,氣價也漲3倍。

比起燃煤及核能,再生能源和燃氣發電成本更高,因此,未來提升其能源佔比恐怕進一步推升電價上漲,進而衝擊台灣產業的國際經爭力與整體經濟發展。

風險五:能源安全問題

梁啟源表示,全球戰爭以及政局動態凸顯出台灣天然氣不足的風險,目前液化天然氣儲槽容量可用天數全年平均13天,遠低於國際水準。夏季因用電量高,可用天數更下探至8天,若有颱風肆虐或遇等外在因素影響,燃氣電廠恐怕有停擺之可能性。

未來燃氣佔比若增加至50%,需配合興建的三接和四接,但這兩處尚因土地使用問題遭遇阻礙,儲槽用地目前嚴重不足,台灣能源供給的風險隨之提高。

針對上述種種風險,梁啟源認為,核電延役為最佳解方。既有3座核電廠若能延役,2025~2028年備轉容量率可提高至17%以上,將有空間減少燃氣佔比,並有更多時間及空間發展更合適的再生能源。

此外,歐盟也在近日通過核電為綠能投資項目之一,可見國際上對於核電的接受度已經大大提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