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40 歲大叔留學,看見日本真實面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11月06日10:43 • 發布於 2023年10月27日06:57 • 楊逸飛/不惑大叔留學筆記
40 歲大叔留學,看見日本真實面
40 歲大叔留學,看見日本真實面

今(2023)年 9 月,我將以 40 歲的年紀前往日本留學一年,這一年是我為自己規畫很久的人生待辦事項,在家人的支持與共同努力之下總算揭幕。8 月,在我的留學生涯正式開始前,便帶著家人與父母,前往日本福岡「試住」 30 天──不同於觀光、旅遊的型態,我們刻意找了一間鄉下非觀光區的房舍,儘可能試著用「純在地」的角度,體驗異國真實的生活點滴。

民宿內部景象。圖/楊逸飛 提供

機票與住宿的費用當然是一筆開銷,要安排 30 天的時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會這樣選擇,當然是想為自己和親人增添一些不同的生命經驗。相較於尋常海外旅遊的一到兩週,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有很多種安排,特別是在與台灣相近的日本,我想應該能看見許多文化生活的細緻樣貌。

當然,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除非真的長期居住在該地,否則也只能說稍微貼近一點他們的生活而已。但無論如何,除了旅遊帶來的樂趣,在這段時間內的所見所聞、與家人相處的情感,還有對自己文化的重新反省,都會成為自我的珍貴體驗。而這也是我在這篇文章中,想分享給各位讀者的一些心得:

非觀光區,看見日本更真實的一面

每到一個新的國家,多數人一定會選擇著名的觀光地區,不僅較具有「代表性」,旅遊配套措施也比較完整;但造訪一個國家多次以後,難免會想看看這個國家更為真實的樣貌。

以日本來說,相信對許多台灣人而言,絕對不是個陌生的國度,但我對日本的印象,過去也和很多人一樣,僅止於各知名城市和旅遊勝地。究竟日本平凡人真實的生活是何種樣貌呢?其實我並不清楚。

民宿週遭的景緻。圖/楊逸飛 提供

而這次在日本非都會區居住了 30 天,從食衣住行各方面,確實讓我看見許多與觀光區不同的那一面,包括交通狀況、垃圾處理、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對待外國人的態樣⋯⋯等。

舉例來說,許多人對日本多半會有「乾淨整潔、美食眾多、人民有禮守規矩」等等印象,但其實只要一離開大都市和觀光區,垃圾分類就要看各地方的規定,其實未必都很嚴謹,街道上一樣會有人亂扔垃圾;另外,真正的日本飲食口味,口味之重恐怕會讓許多台灣人難以入口;至於「好禮」的部分,禮讓行人是真的,但當然也有橫衝直撞的車輛,有覺得自己不會說英文而抱歉的接待員,也有怎樣都不想跟你說日文的店老闆。

分享這種種,並非要凸顯這個國家的表裏不一,而是能從這些面向,反思一個地方的「多面性」。舉例來說,身為台灣人,我自己卻幾乎不會到外國人認為「最有台灣特色」的觀光區──日常生活與觀光必然有一段差距,正如同我們在家裡和在公司,往往會有不同的舉止一樣──但無論哪一種,都是真實的自我,而一個國家也是如此的。

探索、享受在地美食的驚喜

這次福岡短居,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體驗,是尋找「真在地美食」的過程。

多虧了網路,讓我們可以在沒有實際用餐經驗的情況下,觀看顧客們對一家餐廳的各種評論。尤其出國旅遊擔心「踩雷」,透過網路搜索評價更是方便許多,但對於我這種不愛排隊「朝聖」名店的人來說,真的覺得有點辛苦。因此在短居的生活中,我刻意避開知名或網紅店家、不看網路上的評價,僅依照自己的行程,走到哪就隨興地吃到哪。

這樣的好處除了省卻許多排隊、刻意安排行程的時間外,親身找到「巷弄美食」時,驚喜感更令人難忘!例如我曾造訪過一間不起眼的壽司店,但一問之下卻有 120 年的歷史,至今想起他的壽司,仍是我個人美食名單當中的第一名。

而有些店家則真的很「道地」,像是福岡最知名的豚骨拉麵,其實當地很多會有一種蛋白的臭味,只是因為這股味道並非人人能接受,所以不少店家(尤其進軍海外的知名品牌)多會想辦法去除掉。但我們在福岡鄉下就吃過「原汁原味」的豚骨拉麵,還真的不是我這外國人可以接受的!

隨興走訪巷弄店家還有個好處,就是經常可以和老闆聊聊天。記得我們進入日本傳統市場的時候,都會和老闆聊聊餐廳的歷史,而因為非觀光區、平常也少有遊客,這些在地老闆通常也會很好奇地詢問我一些台灣的事情。這樣短暫的交流,往往能為用餐時光增添不少美好的回憶。

品嚐道地日本美食。圖/楊逸飛 提供

參與當地社區活動,沉浸「純外語」環境

這一個月,我們並未每天塞滿出遊的行程,而是花上更多時間探索居住地附近的環境,並試著跟當地的日本人互動。我們報名了鄰近社區一些文化 DIY 活動,和小孩一起在當地的教室裡面,像是田熊石畑遺跡歷史公園的古文物製作活動,或者是宗像大社附近舉辦的「勾玉 DIY」等,親自感受日本人帶領這些活動的氣氛。

這類型的社區活動,對我來說也可算是一種「沉浸式的外語學習環境」,因為這些活動並非海外觀光客取向、參與者或主辦方不會特別為了我們講英文,但就算自己聽不太懂他們說話的內容,活動過程當中,藉由聲調、表情、重複說明、動作輔助等,都還是能進行溝通並相互了解。此外,這些社區活動並不是困難的語言課程內容,所以也不會有「上課」的壓力。

學習外語的方法中,有一派即是強調這種沉浸式的學習:當你身處國外,可以很容易接觸到大量的外語,培養自己的語感。不過,如果待在觀光區,相對來說就比較難有這樣的機會,因為當地的經濟目的就是要讓遊客有美好的體驗來促進消費,所以多半會提供很多的友善語言規劃,如運用圖片、輔以英文等。尤其台灣人赴日旅遊的「特別優勢」之一,是就算沒學日文,光靠漢字也多可以猜對一半的意思。

但這樣的方便,卻反而成為我想要好好學習日文的一種阻礙,因此在福岡的時間,我盡可能讓自己沉浸在全日語的環境裏,既使在非常方便的博多車站,我也會刻意找上站務員聊上幾句日文,或者在購物時與店員聊聊天。到熊本的時候也是,儘管身邊有詳細的旅遊地圖可以看,但仍會想走到「案內所」親口詢問想問的問題。

留下與家人最珍貴的相處時光

結婚之後,我跟太太幾乎就不再與自己的爸媽同住,有了孩子以後更是如此。儘管父母親經常提供我們育兒支援,但自從孩子出生後,我們夫妻的生活重心大都在孩子身上,要回想起和爸媽的生活經驗,幾乎寥寥可數。且因生活型態不同,先不論我們是否習慣與父母同住,父母恐怕也不會覺得跟我們同住很方便,所以成年之後,要與父母擁有共同生活經驗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

這次在異國的短居,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再次創造了一個彼此可以為生活共同努力的環境。也因為共同住在國外,面對陌生的挑戰,兩代之間過去生活習慣上種種的不同,竟也不再是重點。同時父母親可以一方面享受旅遊的新鮮感,一方面也保有天倫的樂趣。

有時我們會全體一起行動,有時候會各自分開探索,有時則選擇一起在家裡的附近閒晃度過一天。但我們在這整個月,擁有難得完整的共同的生活──每天回到民宿,彼此會相互討論自己到哪裡玩、遇到了那些事情、要如何克服、哪邊可以推薦等等,不管是在當下或事後回想起來,這些都是與家人最珍貴且最重要的時光。

重新學習生活技能

在自己的國家生活了很久,對於很多事情早就習以為常,就算出國旅遊,如果住飯店,也多是用一種度假接受服務的心情在享受。但在非都會觀光區短居一個月,就需要重新學習很多的生活技能,而我覺得這正是這趟旅程最寶貴的經驗之一。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然就是在右駕的日本開車上路──儘管能便利地換到國際駕照,但要習慣不同的行進方向和當地行車習慣,總會讓人感到陌生與更小心謹慎些,畢竟沒人想在國外一上路,就解鎖報警跟理賠的「成就」。而日本人開車的安全與慢速,也會讓自己不知不覺跟著改變駕駛習慣。當然還有最簡單的「自行煮飯」這件事情,出來幾天大魚大肉之後,畢竟口袋深度有限,所以也加入了「超市打折族」的行列,甚至自己煮水、泡茶與咖啡。後來也深刻明白到,百元商店與業務超市(業務スーパー,日本當地平價連鎖超市品牌),真的是在日本生活省錢的重要關鍵!

另外,在民宿雖有腳踏車,但想到町內稍遠一點的地方,還是需要依靠公車,所以我們也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搭公車,例如當地公車有區分為「有料」(收費)和「無料」(免費)的,這些都需要事先調查清楚。此外,日本的外食並不便宜,所以我們也深刻體會到當地「家庭餐廳」的好處。長時間的營業,還有平易近人的價位,都能讓一家人在那邊找到想要吃的食物,也能省去做飯的麻煩。

福岡民宿附近街景。圖/楊逸飛 提供

其他還有「學習如何看懂當地店家的特價優惠訊息」:有些優惠活動店家並不會主動告知,但如果有看懂公告,又敢開口,也能幫自己省下一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也學習如何在當地使用便利商店的列印服務。此外我們也跟當地的商家租用便宜的車子,看懂最划算的租借方案以後,就出發體驗日本的「國內旅遊」,並到達一些火車較難抵達的景點,如我們曾自行開車到兩個完全沒有觀光客、免費的海水浴場。

學習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而到國外重新學習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技能,對於我這樣已經習慣自身文化的社會人來說,真的是一種新的刺激。

帶著探索的心情,與當地人頻繁互動

雖然現在的翻譯功能已經非常進步,但我仍然很想親自透過日語,跟日本人互動交流,而我認為在使用外語的時候,不論流利與否,最重要的還是抱持著一種「想要了解、探索」的心情與他人互動,所以每到一處,我都會盡可能地讓自己勇敢開口、與日本人閒聊幾句。

而我在這次的旅程當中也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對我這位中年才開始好好學習外語的人來說,與日本的老爺爺老奶奶們對話,往往會有最大的收穫。

為什麼呢?因我自己從 35 歲才開始認真想要學好兩種外語,身為「大叔學生」,跟著比我年輕的語言老師學習基本的知識與文法無礙,但因為有師生關係、同時也有生命經驗與階段的差別,在課程主題之外的話題難免略少。參加語言交換活動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現象,畢竟我都已經是大叔了,多少會跟不上年輕人的話題。

反而是人到中年這個階段,因為有了家庭和一定的工作歷練,和老爺爺老奶奶們聊天的時候,顯得格外有話題。一來我很想知道他們的故事與經歷,二來這些爺爺奶奶們也很喜歡有人陪他們聊天,所以每次的互動,都讓我有大量日文會話的機會;我如果聽不懂,只要稍微詢問,他們也都會不厭其煩地一再解釋;同時,爺爺奶奶們的語速,對外語學習者來說其實是剛好的。

很多老一輩的日本人也都到過台灣,我與他們聊起台灣的時候,他們都是非常高興的。我遇過到台灣爬玉山的老爺爺,飲恨當時沒有高鐵無法征服阿里山;認識了在自家開餐廳 60 年的老奶奶,她興奮地跟我分享自己到台灣買的紀念品,然後指著冰箱上那個寫著香港兩個字的磁鐵;某次的海水浴場,我們家的孩子跟一位小四的日本小學生玩得很開心,也聊了暑假的各種話題,但他回頭跟他爸爸說我們是韓國人。

不論他們對台灣的認識是什麼,像這樣能跟當地一般人相互交流,是我認為學習外語最大的樂趣。

反思自己的國族認同與文化意涵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 30 天看見了日本的「非觀光面」,倒是激起了我想要更深入理解台灣「觀光面」的動機:

因為地理與歷史文化的相近與糾葛,日本一直以來是台灣人旅遊的首選,我們自小受到日本各種文化的影響,更容易對這個國家感到親近。但我認為出國旅遊不論長短,除了享受假期與觀光之外,也有機會重新藉由國外的經驗與狀況,反思我們自己的國族認同與文化意涵。

台灣這塊土地有很多國家的人來來去去,從明清時代的治理到荷蘭、西班牙人的佔領,也經歷過日本殖民、第二次世界大戰、國民政府撤軍來台……,這些歷史事件的堆疊,逐漸造就了今日的台灣。過去的我,總會讚賞日本豐富多元的旅遊文化,但短居一段時間後,其實我更開始思考自己國家的文化是什麼,要怎麼呈現給外國的遊客們?

例如很多台灣人喜歡參訪拍照的「日本神社」,自有他的一套信仰系統,但當我走訪過許多神社之後,也開始反思,自己對於台灣廟宇的文化有如此清楚嗎?我知道自己家鄉的神明是什麼嗎?而這些台灣在地的文化,又可以如何好好地呈現給外國旅客,讓他們對台灣文化多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同時,因為有了比較的基礎,我也開始反思:我們認為台灣不好的地方,真的是不好嗎?台灣與日本的文化真正的差異在哪邊?這些差異的原因又是什麼?

文化就像是魚缸的水一樣,魚隻要離開水才能意識到它,這次短居的生活除了旅遊的體驗,我覺得更帶給自己一種「文化意識」的萌發,也是這趟旅行珍貴的收穫。

【延伸閱讀】

●海外求職,台灣人在日本的獨家優勢是什麼?
●做個「賣台」旅行社:我如何讓外國人愛上台灣?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