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看見受虐兒宛如看見兒時的自己,兒科醫師徐美欣:還有許多孩子在醫院等我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23年02月24日12:10 • 發布於 2023年02月24日12:10 • 陳奕安
看見受虐兒宛如看見兒時的自己,兒科醫師徐美欣:還有許多孩子在醫院等我
看見受虐兒宛如看見兒時的自己,兒科醫師徐美欣:還有許多孩子在醫院等我

「這個家庭、這個小孩不能再等!」長期投入兒虐案件的高雄長庚兒童加護病房醫師徐美欣,最忘不了曾遇過一個家庭生了4個小孩,在老大疑似被媽媽施暴致死後,老二每次回診都會出現新傷,她和同事向社會局處爭取,希望老二被妥善安置。

很可惜的是,老二在過程中仍因長期受虐導致腦性麻痺;不過,因著醫護人員的奔走與堅持,老三與老四,及早出養至能善待孩子的家庭,躲過受虐夢魘,避免悲劇重演。

眼前的徐美欣,說話輕柔溫和,卻每年接手超過50件兒虐檢傷案、是總是為受虐兒而戰的俠女。經歷十多年在兒少保護方面的努力,於2022年榮獲衛福部紫絲帶獎的殊榮,是衛福部獎勵在家暴、性侵、兒少保護等工作有貢獻人士的獎項,有台灣兒童友善醫療之父之稱的呂立,也曾是得獎人之一。

吃力不討好,依然選擇「自己的病人自己救」

看見孩子的傷,醫者感受到的不只是心痛,更有滿滿無奈。徐美欣感嘆,許多家內施暴案最後通常不了了之,因為光是證明「孩子被虐待」就不容易。

徐美欣舉例,加護病房時常遇到因為被成人舉起並不斷劇烈搖晃,導致腦部出血而「受虐性腦傷」的寶寶,若幸運活下來,也往往會發展遲緩甚至癱瘓。然而,施暴者往往會辯稱孩子只是摔傷、玩耍拋接導致受傷。這時候,醫師就必須證明孩子腦傷是受虐導致,不是意外。

她也曾經為被打到重度昏迷、身上佈滿傷口瘀青的男孩,尋求相關單位協助,卻只得到一句:「沒辦法,死了才能報警」;而當她帶著滿滿診斷資料出庭,要證明孩子身上的傷是人為刻意造成,為受虐兒討公道時,卻遇到對方律師詢問施虐日期等細節,讓缺乏作證經驗的她傻在原地。

「我那時候覺得很挫折,好像無法為孩子幫上忙」,徐美欣苦笑地說。但面對兒少保護工作的種種無力、院內眾人皆知的「吃力不討好」,徐美欣依舊選擇「自己的病人自己救」。

多年來,徐美欣從不推辭來自高雄、屏東社會局處的邀約,在每一次案件往來中,建立與社工師交情,聆聽不同專業建議;她主動學習司法語言、參加會議,並彙整醫學上的常見問答與文獻,作為每次提供證據與回函的參考,希望讓司法機關了解醫療證據;當多數醫師因兒少保護工作而心寒、退卻時,她為了讓後續處理能有穩定且共同的窗口,更主動對醫院承諾,兒虐案件皆由她檢傷、出庭、撰寫鑑定報告書。

而幾乎沒有醫生能做到的兒虐病患腦傷追蹤,更奇蹟般地在她與團隊身上成功。透過一次次溝通,過去被她通報兒虐、與醫師可說是敵對關係的家庭,願意從屏東、苗栗等外縣市,花費超過2小時的車程回到門診,讓她追蹤與治療孩子。

「我覺得我好像比較雞婆一點!」徐美欣說,兒少保護個案結案不代表結束,她總想持續觀察、確保每個孩子都能被妥善對待。

徐美欣的熱情也感染了兒少保護中心內10多位團隊夥伴。高雄長庚醫院兒童發展暨保護中心的臨床心理師陳禹璇分享徐美欣工作時總是眼神有光、充滿熱情,讓人想一直與她合作;兒童重症加護科助理劉宏志與徐美欣有6年合作經驗,他從美欣醫師身上看見了兒少保護工作的意義,「是我想繼續在這個團隊工作的原因之一」。

徐美欣(前排中)與高雄長庚醫院兒童發展暨保護中心夥伴,致力於照顧受虐兒童,減少兒虐事件發生。曾千倚攝
徐美欣(前排中)與高雄長庚醫院兒童發展暨保護中心夥伴,致力於照顧受虐兒童,減少兒虐事件發生。曾千倚攝

徐美欣(前排中)與高雄長庚醫院兒童發展暨保護中心夥伴,致力於照顧受虐兒童,減少兒虐事件發生。曾千倚攝

曾經不被愛,行醫找到人生答案

其實徐美欣過去沒想過要成為一位致力於兒童保護的醫師,但她的熱情,卻一路帶她從追蹤受虐孩子的後續發展開始,逐步整合院內資源、優化受虐兒童照護模式,成立兒少保護中心。

為何會對這份工作如此執著?答案或許藏在徐美欣的原生家庭中。多數孩子在家庭的呵護與溫暖中成長,徐美欣卻用創傷經驗構成童年時光;6歲時的她會做出自傷行為、想著如何用絲襪勒住自己、被車撞會不會死。

採訪中,徐美欣雲淡風輕帶過自己的經驗。在黯淡的童年裡,爸爸是徐美欣與姐姐的唯一光亮。徐美欣小學時因為家人的責罵難過逃家,是父親騎著車四處尋找並安撫她;她出社會後與同事發生摩擦,也是爸爸鼓勵她主動向受傷的同事表達關心,緩和兩人關係。

徐美欣從沒看過父親生氣,面對再大的委屈與爭吵,他都能用高 EQ 化解。父親穩定的守護、傳達給積極正向的價值觀,讓她也深感「家庭裡至少有一人情緒穩定」的重要性,將父親作為榜樣,期許自己成為4個孩子安穩的靠山,選擇用正向方式回應孩子,「孩子會說你煮飯最好吃、流汗是香的、唱歌比莫文蔚還好聽!」她笑說,收穫孩子的極力吹捧與滿滿的愛,總能讓上班的壓力與疲憊煙消雲散。

帶孩子走進醫院、肯定工作價值

作為醫師,徐美欣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但作為母親,她為兒少保護工作犧牲許多陪伴孩子的夜晚或假期,內心總是充滿掙扎與虧欠。她曾經在坐月子期間一邊餵奶、一邊回覆兩疊厚厚的法院卷宗;等到孩子大一點了,遞上學校運動會的邀請函,她也只得搖搖頭,「還有孩子在醫院等我,我沒辦法去」她苦笑說道。

兩者間的天平總是傾斜,但她試著帶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與責任。最大11歲、最小3歲的孩子,會陪徐美欣在假日早上一起到醫院,等媽媽與社工師開會、自己玩遊戲;在媽媽為被家暴打傷的女孩檢傷前,一人準備一個小玩具、陪女孩聊聊天,緩解孩子接受醫護檢傷前的緊張情緒。這些過程,讓孩子們肯定媽媽工作的價值,也逐漸明白媽媽不是不陪他們,而是有許多受傷的孩子正等待著徐美欣的協助。

徐美欣出席紫絲帶獎頒獎典禮時,也帶著4個孩子到場;孩子們在場地中跑來跑去,看著照片大喊「那個是媽媽!」、緊盯每一位獲獎人上台預習走位,回家後告訴她,以後要成為檢察官與警察,保護更多小朋友。

在童言童語的回應裡,許美欣看見了自己付出的意義,也期待未來有更多人投身其中,一起為受傷的孩子點一盞溫暖的燈。

徐美欣出席紫絲帶獎頒獎典禮時,丈夫與4個孩子也一同到場。徐美欣提供
徐美欣出席紫絲帶獎頒獎典禮時,丈夫與4個孩子也一同到場。徐美欣提供

徐美欣出席紫絲帶獎頒獎典禮時,丈夫與4個孩子也一同到場。徐美欣提供

(責任編輯:劉茵琪)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高薪也帶不走的愛 「台東小兒科之父」龍樂德醫師:台灣是我的第二故鄉

30歲棄博班搞音樂,最佳編曲人黃少雍與部長爸不同調也和諧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