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人才培育、大專院校與技職課程的轉型、產學接軌等議題,隨著近年純電動車(EV)市場興起、大型企業面對高附加價值人才的需求漸殷,激起一波「搶人才」風潮。
針對EV人才需求崛起,目前任台灣電動綠能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的賴慶明表示,過去長時間以來,台灣電動車人才養成仰賴4大機構,分別為工研院(ITRI)機械、資工、綠能等所,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各大專院校各相關科系,以及跨國企業。
然即便產業不乏人才輩出,賴慶明仍指出兩項台灣EV人才稀缺的要因:其一,長時間以來,ICT產業吸走以上絕大部分優秀電機、電子、資工相關人才,使得熟悉重電力、重電機等技術人才相對缺乏之外,軟體專業人才就業第一選擇,亦不會是相對「傳統」的車輛產業;其二,除了二輪載具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及本地市場需求,四輪車在台發展停滯,致使相關人才因為整體車輛產業的萎靡而愈趨萎縮,車輛系、汽修科學生畢業後也多半只能從事「維修相關」經濟價值相對較低的工作。
機車人才急什麼?Gogoro、光陽強化電車維修服務體系
賴慶明認為,將來台灣電動車領域人才培育應分為兩個向度來談:其一為二輪車、其次才是四輪車。
在二輪車方面,不枉「機車王國」之稱號,台灣具備相當成熟的機車產業鏈,從設計、研發、零組件生產、整車製造、品牌,乃至於市場,皆有足夠經驗與底氣從既有優勢向上疊加,無論傳統車廠、抑或是新創,若能越過動力系統的轉型門檻,搭配更符合電車時態消費者需求的服務型態,推動基層維修保養、經銷體系、能源補充的轉型,則欲保有電動機車製造及銷售的前段班位置,相對不難。
然而,在與既有產業銜接大致無礙的情況下,2019年起負責開辦「Gogoro維修人才認證培訓課程」的師大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陳美勇仍表示,機車「油轉電」趨勢對於高職、大專院校一脈相承的汽車科、車輛系人才帶來相當大的轉型需求。
陳美勇指出,目前絕大部分的高職教程皆涵納電動車相關課程,其中不乏與光陽以及Gogoro產學合作的學校。從統測應屆考生數據來看,台灣120餘間高職中,約有80間有設置汽車維修專科,而每一年有約5,000多名學生參與統測,包含其餘未應試、直接投入職場者計算,保守估計每年約有超過6,000名畢業於高職汽車維修科的學生釋出,如若產學銜接出現斷層,未來這近萬名的學生出路則將遭到侷限,一旦油車在政府政策、車廠策略及消費者選擇等多重因素驅使下正式走入歷史,則將會有數以萬計的生計遭到牽連,這是政府及學界不能再漠視的問題。
為避免產業轉型對於既有產業及人才的過度衝擊,工業局於2020年起要求各大電動機車廠包含Gogoro、宏佳騰、光陽等開始著手油車車行轉型規劃,其中包含車行的在職教育,以及與高職、大專院校專科的產學合作。
陳美勇認為,相比於Gogoro,光陽由於與高職校方的豐富合作經驗,相對更容易在既有的基礎上,將其電動機車培訓體系導入高職;反之,新創起家的Gogoro則因缺乏與校方合作經驗、資源及管道,使得初期困難不斷。
陳美勇進一步解釋,產學合作的痛點在於「如何溝通」及「怎麼接軌」。如:Gogoro若期待校方針對教學內容簽署不得妨礙商業機密外洩的保密協議,校方則會陷入「究竟能教到什麼程度」的決策困境;而若公司端不願釋放部分權限、提供校方更彈性的教學空間,最終則會使所學更難真正的落地接軌於現有商業體系。
對此,Gogoro則表示,目前 Gogoro 與各大專院校、高職學校端的產學合作內容,均可視為公開/被授權使用之資訊,應已無教學及技術保密之衝突。
陳美勇認為,校方與公司方須在產學合作上取得最有利於人才及企業永續經營的平衡,最終,面對產業、回應產業、接軌產業,才是「學」真的得以「致用」的關鍵。
搶攻商用車市場練兵 EV人才缺乏研發實戰經驗
另一方面,與機車不同的是,台灣過去在四輪乘用車領域,能夠「動手做」的人實在太少,因此討論EV人才養成,不得不分為兩方面來討論。
首先,在乘用車方面,賴慶明不諱言表示,台灣不具備發展乘用車品牌的能力,因此在這部分的人才養成,最基本的就是協助學生融入新型態的車廠維修體系,屬於所謂的「移交型」人才培訓,但缺少國產化及自主研發的成分在裡頭;其次,在商用車及公共運輸方面,隨著公務車電氣化的商機而來的,是實際量產需求所帶動的人才缺口。
賴慶明認為,人才稀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過去台灣產業並不重視、也不需要EV方面人才,因此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如何以實際市場需求為基礎,帶動產業轉型,促使企業與企業間、法人與學校間、企業與學校間相互配合,進而衍生出示範性系統,構築商用電動車標準。
賴慶明提到,過去3年總共接了逾6,000多萬的研究金費致力推行產學合作,包括日本五十鈴台灣總代理台北合眾汽車、成運汽車、車王電、亞力電機、昇陽電池、馨盛汽車、華德動能、飛宏、起而行綠能、大同、威剛、泓德能源等逾30間企業皆參與其中。
「過去台灣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人真正知道怎麼做一台電動車,因為沒有真正的量產需求去支持我們的人才在該領域發展。」賴慶明認為,在商用電動車走向自製、進一步達到外銷的發展路上,學界可協助整合、加速人才培訓、促使學用接軌,讓資源去找到對的合作夥伴;而電動車供應鏈端各廠商,則應更積極思考如何相互合作、找到利基市場、取得量產訂單,則才有辦法開始討論如何養人、育人、持續練兵,電動車生態系才有辦法開始運轉。
延伸閱讀:【預見EV生態系人才趨勢系列一:各行各業都在喊缺人缺工 台廠面臨的三大考驗】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