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7 年首次上任以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便多次提出購買格陵蘭的要求,甚至表示不排除動用軍力控制該地。近期,川普的言論再次將格陵蘭推向國際焦點,並引發了全球的廣泛關注。根據英國《BBC》報導,川普於 2025 年 1 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認為美國將會「得到」格陵蘭 (I think Greenland we'll get),並宣稱格陵蘭人民想「和我們在一起」(the people want to be with us)。針對川普的發言,丹麥當地民調指出,有 85% 的格陵蘭人表示他們不願意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格陵蘭(Greenland)位於北美洲東北部,總面積約為 216.6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 60 個臺灣本島面積,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儘管面積龐大,因其地理位置靠近北極,島上 80% 的土地被冰雪覆蓋,居住條件並不理想,人口密度極低。格陵蘭與法羅群島同為丹麥王國的自治領,總人口不到 6 萬人,居民大多為原住民(因紐特人)後裔,主要依賴漁業為生。
島上居民的平均壽命為女性 74 歲、男性 68 歲。這些數字和其他高所得國家相比,出奇的低。其中,男性平均壽命更比丹麥足足少了 10 年。格陵蘭中央統計組織(Statistics Greenland)的人口統計學家 Lars Pedersen 向美國媒體《NPR》解釋:低人口數導致趨勢分析容易失真,未來的變數也難以預測。例如,格陵蘭的自殺率偏高,這使得人均壽命顯著下降。若能有效預防數十位年輕男子的自殺,便能大幅提高格陵蘭男性的平均壽命。在格陵蘭,即使是微小的變化也可能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格陵蘭的規模、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其成為世界強權爭相關注的重要資產。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國皆表達對格陵蘭的濃厚興趣。全球局勢變化下,格陵蘭正捲入一場地緣政治戰中,同時面對著主權問題、氣候變遷等諸多挑戰。
資料來源/格陵蘭中央統計組織;圖/換日線編輯部 製作
川普不是唯一想要格陵蘭的美國總統?
格陵蘭座落在北美和歐洲之間最短的航線上,且鄰近俄羅斯,在軍事和導彈預警系統上擁有地理優勢。自古以來,便對美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1867 年,美國國務卿威廉・西華德 (William Seward)以 720 萬美元向俄羅斯買下阿拉斯加,並在報告中寫下將冰島及格陵蘭一併納入美國領土的目標。1910 年,美國駐丹麥大使莫里斯・伊根(Maurice Egan)試圖以菲律賓向丹麥交換格陵蘭的土地。兩項計劃最後皆以失敗告終,卻絲毫不減美國對於格陵蘭領土的執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佔領丹麥。為避免格陵蘭落入德國手中,美國援引「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與丹麥大使簽署協定,同意美國在格陵蘭建設軍事基地。1951 年建成的圖勒空軍基地(Thule Air Base),於 2023 年更名為皮圖菲克太空基地(Pituffik Space Base),為美軍最北端的駐點,也是美國重要的軍事財產。川普上任後,則遵循傳統,再次強調了格陵蘭在美國戰略中的關鍵地位。
然而,川普的強硬態度及主張透過軍事力量控制該島的言論,引發格陵蘭民眾的不滿。2019 年,格陵蘭自治政府曾發表聲明強調:「格陵蘭不出售(Greenland is not for sale)」,表明當地不打算屈服的立場。格陵蘭居民 Olsen 在接受美國《CNN》訪問時表示:「我身為因紐特人而感到驕傲,為什麼我們就應該被另一個殖民者佔領?」。對於長期受丹麥統治的格陵蘭人而言,川普的行為被視為「侵略者」的殖民心態。
丹麥殖民史與獨立之路
格陵蘭的歷史從丹麥殖民到成為自治領土,歷經了無數考驗。1960 至 1970 年代的政治動員,促使格陵蘭在 1979 年獲得地方自治權,並於 2009 年實現全面自治,在丹麥國會中擁有兩個席次。儘管如此,格陵蘭依然在國防與外交政策上受丹麥管控。丹麥政府也曾承認,對格陵蘭的軍事防禦長期缺乏關注。實際上,格陵蘭至今仍高度仰賴來自丹麥的財政援助,丹麥政府每年向格陵蘭提供約 6 億美元的補助金,用於支持當地的健康、教育以及其他服務。
丹麥總理於 2 月 17 日在巴黎接受《時代雜誌》專訪時指出:格陵蘭屬於丹麥王國,是丹麥的一部分,並強烈表達了對外部干涉行為的反對。她強調,格陵蘭政府有意拓展與美國的經濟合作,雙方(在經濟議題上)有談判空間,但前提是能尊重丹麥的領土完整(Territorial integrity)。這一立場反映了丹麥對格陵蘭主權的捍衛,也表明了對川普提議的堅決反對。
隨著時間的推移,格陵蘭的獨立運動逐漸壯大,越來越多的居民期盼成為主權獨利的國家。格陵蘭總理埃格德(Múte Egede)公開表示,儘管格陵蘭準備加深與華盛頓的聯繫,當地居民並不想成為美國的一部份。他重申:「我們不想成為丹麥人;我們不想成為美國人;我們想成為格陵蘭人。」預計於 2025 年 3 月舉行的格陵蘭選舉將至關重要,獨立議題和川普的言論更成為選舉的焦點。格陵蘭是否會在未來實現完全獨立仍難以預測,但此次選舉可能決定該島的未來走向。
氣候變遷下的危機與轉機
格陵蘭偏僻的地理位置以及寒冷的氣候,使島上經濟長期以漁業為主要收入來源。氣候變遷導致的海洋溫度上升,使捕魚活動變得愈加困難,對當地經濟造成不小的壓力。然而,隨著冰層的融化,島嶼的環境發生劇變,也意外為格陵蘭帶來了新的機會。
例如,格陵蘭開始能夠種植一些過去無法生長的作物,開啟全新的農業領域。冰河的融化讓格陵蘭浮現出更多陸地,也為島上開闢新的貿易航道。新興航道連接北大西洋與亞太地區,讓格陵蘭成為貿易流通的重要橋樑,提供更加便捷的運輸路徑。
除此之外,尚未開採的礦物資源也為格陵蘭在貿易上帶來更多的可能性。這些礦物目前主要由中國供應,美國也因此表現出興趣,希望能在這些重要礦物的供應鏈中取得更大的主導權。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確保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
格陵蘭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機會。隨著 3 月的選舉將近,格陵蘭人民將如何捍衛自己的權益與尊嚴,並在國際舞台上發聲,將成為決定島嶼未來的關鍵。
【延伸閱讀】
●一文盤點川普新政策:「川普 2.0」來勢洶洶,如何影響全球局勢?
●意外發現「極北新島嶼」,才知道自己曾在地球最北端游泳?──北極地緣政治危機,可能一觸即發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