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台新藝術獎第23屆入圍名單公布!張立人、劉奕伶等15組創作者,跨族群、跨媒材當代寓言作品一次看

Bella儂儂

更新於 03月03日03:16 • 發布於 03月01日04:12 • Stanley
台新藝術獎第23屆入圍名單公布!張立人、劉奕伶等15組創作者,跨族群、跨媒材當代寓言作品一次看

20年前創立的「台新藝術獎」堪稱本地藝術獎重要指標之一,相較於傳統獎項,它自有一套運作方式與觀察機制——基本上用一整年觀察台灣本地藝術創作,除了強調當代思辨,跨國與跨文化交流外,也注重社會議題與環境關懷,反應當代藝術在地與全球語境的對話。

延伸閱讀:2025上半年8個必逛展覽推薦!奇美博物館《畫師們》、草間彌生、田中達也微縮模型、吉卜力、金魚藝術展

台新藝術獎不同特色在哪?

台新藝術獎不像一般徵件制比賽,而是由觀察團透過全年追蹤、提名,再由評審團決選,這讓入圍作品的範圍更寬廣,涵蓋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跨界實驗等多元範疇,然而也因此出現「評審偏好風格」的討論,例如有些年份明顯偏重跨領域與政治性強的作品,而較傳統的表演藝術(如經典戲劇、芭蕾)也較少受青睞。

延伸閱讀: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開展!4大亮點:專拿歷史名場面開刀,1:1紙模型神還原現場

台新藝術獎怎麼選出來的?

層層篩選機制,從初選由專業觀察人推薦橫跨展覽、劇場、舞蹈、音樂等領域的作品,經動態觀察與專業評審,選出15組入圍名單。評審標準包含藝術表現力、創新性、社會影響力與整體完成度。最終由國內外評審團選出「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各100萬元)及最高榮譽的「年度大獎」(150萬元),藉此挑出台灣藝術多元、富有前瞻性能量的創作和演出。

延伸閱讀:睽違5年!北美館隱藏空間「南進門」疫後首度重啟:黑白兩通道由藝術家陳慧嶠、山朋水貴+發條鼻子打造

2025年完整入圍名單:看趨勢和藝術方向

今年台新藝術獎15組入圍作品,涵蓋7組視覺藝術以及8組表演藝術,展現多元議題與敘事,若從選題層次來看,則有從個人生命歷程出發的創作視角,延伸至家族、整體在地文化,甚至觸及國族定位與文化認同,涵蓋面向極廣。而最終決選結果將於5月下旬揭曉。以下是今年完整入選名單:

一、【視覺藝術類】

#1《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倪祥

展場裡成堆舊物打造的遊走動線,召喚了人被物件剝奪主導權的主客易位經驗;醫療用品、輔具與擬仿病患身體感知的體驗裝置則鮮明地點出高齡化社會所面臨的長照處境。

#2〈花蓮地震寫生團畫展〉地震寫生團(選自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

由15位花蓮地方青年所組成「地震寫生團」在403花東大地震後,自發性地展開一場以圖像描畫災變的行動,記錄了震後迅速變遷的大地景觀。

#3《美術館迪斯可計畫─北投複寫本》葉偉立

對荒廢空間在創作時的再次介入與建構,更像是一場精神魂魄的召魂式,地方是必要的實體中介物,演出者是沒有時間區別的漂流人事物,創作者則是這場時空戲劇的導演。

#4《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謝牧岐

謝牧岐一次次以不同的作品樣貌推進對繪畫、所處時代,以及如何回應、捕捉或重新敘述在地創作語言的自我提問。

#5《阮英俊個展:越南移民花園-靜默歷程》阮英俊

《越南移民花園》計畫結合了不同社會環境對移民社群的影響,以及阮英俊近年來在台灣進行的駐地研究、由北至南長期田調的內容。

#6《戰鬥之城.終》張立人

《戰鬥之城‧終》發展出一種特殊的作品型態,一方面是由國際政治情境、現實社會問題、科幻想像、虛構、寓言,以及敘事等多條線索揉合而成的情節內容;另一方面則是挪用(弱)影像、漫畫、電影、繪畫、劇場以及裝置等表現手法,致使該作品難以被歸類與單一閱讀。

#7《橫山豐水—陳亮璇個展》陳亮璇

展覽透過台灣「高接梨」的產製機制與身世,讓觀眾從果園裡的微物歷史,認識農業嫁接工法的精緻與繁複,並呈現出錄像藝術的美學技法與表現性。

二、【表演藝術】

#8《Turn Out》劉奕伶(2024新點子實驗場)

作品從「turn out」一詞的多重意涵出發,探討舞者的身體技術、專業藝術家與一般觀眾的認知鴻溝,以及職涯發展的心路歷程。

#9《人之島》王宇光(2024秋天藝術節)

編舞家王宇光創作的《人之島》,從他和來自印尼的舞蹈家 Danang Pamungkas各自的文化與舞蹈訓練出發,兩股純粹的力量,以肉身重新測量身體與想像的邊界。

#10《有可能,但現在不行》稻草人現代舞蹈團(2024臺南藝術節)

編舞家羅文瑾與戲劇構作陳虹均合作的《有可能,但現在不行》,從卡夫卡短篇小說擷取靈感。

#11《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有消逝過》七転演劇部/林靖雁

林靖雁透過編導演三種角色的融合,將生命與劇場的虛實表裡,進行了深刻的結構性思考。

#12《寄聲之廟》不二擊聲音製造所(2024高雄春天藝術節)

這是一部以聲音與音樂為核心敘事媒介的作品,成功融合聲音藝術、民俗信仰與劇場語彙的創新之作,詮釋有形與無形、傳統與現代、感與知之間的關係。

#13《這不是個大使館》國家兩廳院 × 瑞士洛桑維蒂劇院 里米尼紀錄劇團(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

核心主題碰觸了台灣在本體與名號間,社會內部與外在長期存在的曖昧與難堪狀態。

#14《暗夜.腹語.鬼托邦》窮劇場(2024秋天藝術節)

以鬼話說歷史在台灣的劇場並非新鮮事,但像這次窮劇場以雙簧形式,既詼諧又哀傷的馬共軼事,是台灣舞台上鬼話歷史的新境界。

#15《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末路小花 X許芃

許芃的劇本善於把日常生活的瑣碎,透過文字與想像的魔法提煉成超現實的黑色幽默。

Source:台新藝術獎

【追劇時間】《吸血鬼:諾斯費拉圖》翻拍百年經典!莉莉蘿絲戴普還原「19世紀時尚」看懂沒?

【腕錶小教室】新手秒懂!最實用「鐘錶字典」:機械錶石英錶差異?錶耳、錶圈、錶冠指哪裡?25個專業名詞一篇解析

加入Bella儂儂 LINE好友,接收流行時尚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