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台灣行人地獄真相大揭密:交通亂象該如何改善?

LINE TODAY

發布於 03月20日04:30

台灣行人地獄真相大揭密:交通亂象該如何改善?

台灣的交通亂象多年前登上《CNN》,被報導指稱台灣是「行人地獄」(living hell traffic),而2024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行人高達 366 人,平均每一天就有一個人是因為交通喪命。而交通部長陳世凱曾表示,行人在斑馬線被撞是「國恥」,將會加重未禮讓行人的處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news/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news/達志影像)

行人地獄怎麼來的?揭露台灣馬路上的隱形殺手

造成「行人地獄」的原因有很多,大致上可以歸納為:

  • 道路規劃與設計發生問題:台灣早年都市規劃不夠完善,汽、機車共用道路,行人並沒有明確的行走空間。
  • 駕駛、行人交通安全意識並不完全:駕駛、行人都有嚴重的「搶快」心態,許多人開車、騎車時過於急躁。
  • 行人地位低落:台灣駕駛普遍不尊重行人,行人穿越馬路時需在擔心受怕下小心的避開來車。
  • 交通法規與執法成效:法規需再更加完善、執法夠加嚴格。
  • 人行道被占用:人行道經常被機車、汽車占用,迫使行人必須走到車道上。

行人過馬路好難!台灣『行人地獄』的真實現況

最主要引起「行人地獄」話題,是因為在2022年12月美國CNN的一篇標題為 "Taiwan's 'living hell' traffic is a tourism problem, say critics" 的報導,指出台灣雖以美食和自然景觀聞名,但是駕駛的行為和對行人不友善的交通環境令人感到卻步。

此外,瑞士的聯邦外交事務部也在他們的旅遊建議中提到,台灣的駕駛行為具有攻擊性。根據交通部公布的2024年交通事故統計,全年共有366名行人因交通事故喪生。部分縣市的行人死亡人數令人關切,像是台中市以 55 人為第一,新北市 42 人,台南市和高雄市各有 33 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news/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news/達志影像)

一再發生的悲劇!行人地獄的真實案例

  • 發生在2023年9月9日的台中市大貨車右轉撞死行人案,詹姓男子駕駛大貨車行經中區公園路與中華路口時,沒有注意要禮讓行人就直接右轉,撞上正在行人穿越道上的程姓男子,導致他頭部重創、多處骨折,送醫不治。
  • 發生在2023年8月19日的新北市公車轉彎未停下來的撞死行人案,一名82歲林姓男子行經路口斑馬線時,遭行駛中的公車撞擊輾壓,送醫不治。
  • 除了車輛駕駛違規,桃園市一名邱姓行人,因為違規穿越設有分向限制線的路段,與直行的重型機車發生碰撞導致死亡。

台灣要如何扭轉「行人地獄」的惡名?

政策改革:修法與執法雙管齊下

  • 修法加重罰則:政府已針對未禮讓行人等違規行為,修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將罰鍰金額提高至最高6,000元,以加強對駕駛人的威懾力。
  • 加強執法:從2023年開始,政府展開全國性的執法行動,針對未禮讓行人等違規行為,加強取締力度。

道路設計:打造更安全的行人環境

  • 改善道路設計:制定以人為主的道路設計計畫,優先考量行人安全與便利性。
  • 增設人行道:增設人行道及通學步道,確保行人有專用的空間,提升行人安全。

交通教育:從根本提升用路意識

  • 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在各級學校中納入交通安全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安全用路習慣,強調行人優先的理念。在社區舉辦交通安全講座和工作坊,讓居民了解行人與駕駛人的權利與義務,促進安全的用路環境。
  • 宣導正確用路觀念:透過媒體平台,宣導正確的用路觀念,強調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並在社區舉辦交通安全講座和工作坊,讓居民了解行人與駕駛人的權利與義務。
  • 提升駕駛人與行人間互相尊重的意識:政府推動行人優先的交通政策,強調駕駛人應禮讓行人,對於遵守交通規則、禮讓行人的駕駛人,給予表揚或獎勵。

各界如何看待台灣行人地獄?國際經驗能借鏡嗎?

  • 政府反應:交通部長王國材曾經表示,將會修法加重車輛不禮讓行人的罰則,並推動路口改善措施。
  • 民間團體與專家學者意見: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等民間團體呼籲政府,應該對全台路口進行總體檢,清查號誌標線及工程上的安全疑慮,並參考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制定專法。
  • 國際經驗:
  • 瑞士:將人行道納入憲法,強制各州計畫、建設及維護人行道與步道,30年來行人事故降低了75%。

  • 法國:巴黎市政府推動「行人計畫」,增加100公頃行人空間,強化人行道品質和安全,並進行人行道綠化。

台灣被稱為「行人地獄」並非偶然,而是長年交通文化與政策累積的結果。當行人應該擁有道路上的優先權,卻仍在車流間驚險穿梭,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的反思。每一條馬路的設計,每一次駕駛的選擇,甚至每一個行人的行動,都是決定未來交通文化的一部分。唯有改變,台灣才能真正告別「行人地獄」,迎向「行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