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Nikon Z50 開箱評測:微單視野的APS-C系統,輕巧好控適合入門者與Vlog

T客邦

更新於 2020年03月27日04:07 • 發布於 2020年03月25日01:30 • Furch

Nikon Z50填補了Nikon的中階無反市場,透過Z接環讓APS-C系統的Nikon Z50也可以使用全片幅的Z鏡頭來體驗絕佳的畫質,輕巧機身易攜好操作,是入門者與拍攝Vlog的絕佳選擇。

說起Nikon Z50的誕生應該是有跡可循的,在各品牌逐漸由技術飽和的 DSLR 系統轉向較新科技的無反相機(Mirrorless)的同時,Nikon 需要一系列在 Nikon Z6以下的輕巧微單來填補中階市場,同時在無反相機的市場中,APS-C 也是相對受歡迎的選擇。

因此 Nikon Z50的推出,除了填補 Nikon 一直以來懸缺不下的中階無反市場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令「Z-Mount」更加完備,讓Z接環成為橫跨全片幅、APS-C 兩大系統的共通系統,這讓即使是 APS-C 系統的 Nikon Z50 也可以使用全片幅的Z鏡頭來體驗絕佳的畫質。

廠商資訊
■國祥貿易 ■02-2740-3366 ■www.coolpix.com.tw

相機規格
■ 感光元件:APS-C格式CMOS
■ 像素:2,090萬畫素
■ 感光度:ISO 100~51,200,可擴展至ISO 204,800
■ 對焦點:209點,覆蓋率約74%
■ 對焦偵測範圍:+19EV~-4EV
■ 快門:1/4000s~30s,支援B快門
■ 連拍:最高11fps
■ 錄影:4K 30p(3840x2160)、1920x1080 120fps
■ 錄影格式:Mov、Mp4/H.264
■ 音頻格式:PCM、AAC
■ 觀景窗:0.39吋236萬點XGA電子觀景器
■ 螢幕:3.2吋104萬點可翻轉觸控式
■ 記憶卡:SD、SDHC、SDXC(UHS-I格式)
■ 連接埠:USB micro-B、micro HDMI、3.5mm麥克風
■ 無線傳輸:藍牙4.2
■ 電池:EN-EL25(EH-73P充電器)
■ 續航力:320張(CIPA標準)
■ 重量:約450g(含電池與記憶卡)

建議售價新台幣 26,800元(單機身)

最輕巧的Z接環機種

從外觀看來,Nikon Z50的機身佈局與Z6、Z7十分相似,但不同之處是Z50整整小了Z6、Z7一個機身尺寸,拿在手上十分輕巧,機身重量僅僅只有397g,加上電池與記憶卡也僅450g,在同級機身中是難得輕便的選擇,舉例來說,機身輕巧的優勢其一就是完全不需要擔心上穩定器是否會超重/是否需要重新配平,同時運鏡也可以更加的輕巧靈活。為了加強機身質感以及耐用性,Nikon Z50在機身前半部使用了鋁鎂合金材質,這不僅可提升機身結構與耐用度,未來在加裝長鏡頭時也可以維持機身剛性,而不會造成接環形變。

延續Z系列的經典設計

延續Z接環系統,Nikon Z50採用2,090萬畫素 DX格式感光元件,「DX」指的就是 APS-C 格式,相對應的則是全片幅「FX」格式。感光度範圍為ISO 100~51,200,最高可擴展至Hi2,即204,800,這具感光元元件亦內藏209點相位對焦點,水平覆蓋率約87%,垂直覆蓋率則約85%。雖然是較為平價的機種,但 Nikon Z50依然具備了前滾輪的配置,快門鍵後方的操作鈕完全延續 Nikon 單眼機種的邏輯,分別是錄影、ISO感光度以及曝光補償。若是熟悉Nikon單眼相機或是Z6/Z7的使用者也可以很快速地上手。從機頂看來,Nikon Z50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少了一具機頂LCD,取而代之的是由左肩移往右肩的模式轉盤、後滾輪、以及拍照/錄影切換桿。

介面檢視

接環與感光元件 Nikon Z50採用與全片幅Z7、Z7相同的Z接環,感光元件則採用APS-C格式CMOS(DX格式),可與全片幅Z機身共用鏡頭,並且價格也較為便宜。
接環與感光元件 Nikon Z50採用與全片幅Z7、Z7相同的Z接環,感光元件則採用APS-C格式CMOS(DX格式),可與全片幅Z機身共用鏡頭,並且價格也較為便宜。

接環與感光元件
Nikon Z50採用與全片幅Z7、Z7相同的Z接環,感光元件則採用 APS-C 格式CMOS(DX格式),可與全片幅Z機身共用鏡頭,並且價格也較為便宜。

電子觀景窗 0.39吋236萬點XGA電子觀景窗,視野清晰明亮並可做七段亮度調整。
電子觀景窗 0.39吋236萬點XGA電子觀景窗,視野清晰明亮並可做七段亮度調整。

電子觀景窗
0.39吋236萬點 XGA 電子觀景窗,視野清晰明亮並可做七段亮度調整。

翻轉螢幕 3.2吋104萬點觸控螢幕可支援下翻式操作,更容易自拍或監看錄影畫面。
翻轉螢幕 3.2吋104萬點觸控螢幕可支援下翻式操作,更容易自拍或監看錄影畫面。

翻轉螢幕
3.2吋104萬點觸控螢幕可支援下翻式操作,更容易自拍或監看錄影畫面。

連接埠 具備麥克風、micro USB連接埠以及影像輸出埠,且支援機身充電功能。
連接埠 具備麥克風、micro USB連接埠以及影像輸出埠,且支援機身充電功能。

連接埠
具備麥克風、micro USB 連接埠以及影像輸出埠,且支援機身充電功能。

觸控按鈕 在機身螢幕右側具備三枚觸控按鈕,可讓使用者較直覺的操作使用。
觸控按鈕 在機身螢幕右側具備三枚觸控按鈕,可讓使用者較直覺的操作使用。

觸控按鈕
在機身螢幕右側具備三枚觸控按鈕,可讓使用者較直覺的操作使用。

入門者無痛上手

Nikon Z50的一大亮點也在於它的翻轉螢幕,這具3.2吋104萬點觸控螢幕支援下翻式操作,為得是讓使用者更容易自拍或是監看錄影畫面,在螢幕下翻時,相機會自動切換至自拍模式,同時也可在翻轉狀態下觸控對焦或調整選單操作。此外,在一段時間沒有使用相機後,Nikon Z50也會自動切換為「省電模式」,在此模式下螢幕與觀景窗亮度以及更新率都會降低,藉此延長電池續航力,而使用者也僅需要使用任一操作鈕即可喚醒相機。雖然 CIPA 測試標準顯示  Nikon Z50電池充飽電之後可拍攝張數約為320張,但以筆者拍攝+錄影整天的狀況而言,大約可提供400~450張以上的續航力。

眼部對焦加持

大約在2019年五月時,Nikon 推出了全幅機種Z6/Z7的韌體更新,新增了「眼睛偵測 AF」的功能,大幅增加 Nikon 機種拍攝人像照的便利性。而隨後推出 Nikon Z50也同樣具備有「眼睛偵測AF」功能。錄影方面,具備4K UHD(3840x2160)30fps 無裁切錄影功能,同時在 Full HD 格式亦具備120fps的高速錄影功能,輸出格式H.264可選擇 mov 或是 mp4檔案格式,而在 Full HD 格式方面則支援最高120fps的慢速錄影功能,同時可在機身選擇120fps或者是5倍慢速輸出,亦即以120fps錄製並預設24fps輸出,等同於內建慢動作不需再另外後製。

操作檢視

機頂一覽 從機頂看來,Nikon Z50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少了一具機頂LCD,取而代之的是由左肩移往右肩的模式轉盤、後滾輪、以及拍照/錄影切換桿。
機頂一覽 從機頂看來,Nikon Z50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少了一具機頂LCD,取而代之的是由左肩移往右肩的模式轉盤、後滾輪、以及拍照/錄影切換桿。

機頂一覽
從機頂看來,Nikon Z50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少了一具機頂LCD,取而代之的是由左肩移往右肩的模式轉盤、後滾輪、以及拍照/錄影切換桿。

模式轉盤 除了具備常見的模式轉盤之外,也具備錄影/拍照撥桿以便快速切換。
模式轉盤 除了具備常見的模式轉盤之外,也具備錄影/拍照撥桿以便快速切換。

模式轉盤
除了具備常見的模式轉盤之外,也具備錄影/拍照撥桿以便快速切換。

快門與操作鈕 快門鍵後方的操作鈕延續Nikon單眼機種的邏輯,Nikon使用者也可快速上手。
快門與操作鈕 快門鍵後方的操作鈕延續Nikon單眼機種的邏輯,Nikon使用者也可快速上手。

快門與操作鈕
快門鍵後方的操作鈕延續Nikon單眼機種的邏輯,Nikon使用者也可快速上手。

內側操作鈕 握把內側也有Fn1、Fn2兩枚操作鈕,預設為對焦模式/白平衡切換。
內側操作鈕 握把內側也有Fn1、Fn2兩枚操作鈕,預設為對焦模式/白平衡切換。

內側操作鈕
握把內側也有Fn1、Fn2兩枚操作鈕,預設為對焦模式/白平衡切換。

機背操作鈕 拇指區具備四向鍵與簡化的操作鈕,上方則省略了全幅機種的對焦搖桿。
機背操作鈕 拇指區具備四向鍵與簡化的操作鈕,上方則省略了全幅機種的對焦搖桿。

機背操作鈕
拇指區具備四向鍵與簡化的操作鈕,上方則省略了全幅機種的對焦搖桿。

為Vlog用途所提供的解答

在試用過 Nikon Z50之後,筆者認為未來 Nikon 在 APS-C 格式的微單領域仍然大有可為,雖然看似簡單的設計,但實際上 Nikon Z50可以適用於各種層面的使用者:它的創意濾鏡以及觸控翻轉螢幕適合女性或是剛入門的使用者;4K無裁切錄影120fps高速錄影以及3.5mm 麥克風埠對 Vlog 來說也是很友善的配置,加上輕巧的重量非常適合上穩定器操作;可以使用全片幅Z接環鏡頭的共通點也可讓預算不多的使用者先入門Z50,待預算充足後再升級全幅機種。此外,1.5x裁切的特性也很適合已經擁有Z接環全幅機種的使用者用來當作第二台備機或是錄影用機使用。就市場定位來說,Nikon Z50鎖定的競品毫無疑問是 Canon EOS M5/M6系列、Sony a6X00 系列,以及 M4/3系統如 Olympus OM-D E-M5 Mark III 等中階機種。從規格來看 Nikon Z50仍處於前段班水準,並且單機身26,800元、單鏡組29,800元的售價亦相當有競爭力,即便目前 Nikon Z DX 鏡頭仍僅有二顆,但若加上全幅Z接環的支援度,將來戰力亦值得期待。

實拍範例

飛羽實拍 (焦距:250mm 快門:1/500秒 光圈:f/6.3 感光度:ISO 125 模式:S)
飛羽實拍 (焦距:250mm 快門:1/500秒 光圈:f/6.3 感光度:ISO 125 模式:S)

飛羽實拍
(焦距:250mm 快門:1/500秒 光圈:f/6.3 感光度:ISO 125 模式:S)

人像實拍 (焦距:130mm 快門:1/160秒 光圈:f/5.3 感光度:ISO 640 模式:M)
人像實拍 (焦距:130mm 快門:1/160秒 光圈:f/5.3 感光度:ISO 640 模式:M)

人像實拍
(焦距:130mm 快門:1/160秒 光圈:f/5.3 感光度:ISO 640 模式:M)

        重點檢視:入門微單上的一步好棋

規格 ★★★★
在同級機種中規格屬於前段班水準,拍攝功能方面亦相當齊全,唯畫素2,000萬較 APS-C 主流的2,400萬要略少一點。

操作 ★★★★
縮小機身的同時仍能兼顧些許操作性,並延續 NIkon 機身的操作邏輯與經典手感,不過取消小搖桿是令人覺得稍嫌可惜的地方。

畫質與發色 ★★★★
畫質表現中規中矩,不過白平衡以及人像膚色上仍有改進空間,且 DX鏡頭數量偏少,仍要仰賴高品質的全幅鏡頭。

拍攝及功能 ★★★★
整體來說是一台兼顧輕巧、中規中矩、Vlog 友善的機種,令人期待後續機種的推出以及DX鏡頭群能夠更加完善。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Sony Ear Duo- 無線開放式耳機內建語音助理
Sony Ear Duo- 無線開放式耳機內建語音助理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