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術後傷口感染出現「這種疤痕」當心慢性骨髓炎恐「骨缺血」壞死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2022年06月23日09:30 • 杏儒中醫

陳先生坐在輪椅上被太太推著進來看診,表示自己之前因長期喝酒,大腿骨出現了缺血性骨壞死,在大醫院換了髖關節的人工關節,手術後半年卻發現傷口感染,雖經抗生素、清瘡手術多次治療,感染還是時好時壞。

他拿出厚厚一疊病歷及檢驗報告說,骨科醫師曾告知一開始缺血性骨壞死,大腿骨的血液循環就是比一般人差,後來引發骨髓炎就更難治療,已經反覆發作好幾次了,也沒有其他辦法。因此經朋友介紹,才希望透過中醫治療骨髓炎來調理。

術後慢性骨髓炎,恐造成骨頭缺血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慢性骨髓炎是開放性骨折或骨科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細菌順著傷口深入骨髓,很難第一時間清除乾淨;當細菌進入骨骼深部、骨髓腔的巢狀結構內繁殖,膿液可能積聚在骨髓腔,造成骨頭缺血,並迫使細菌進入血管及骨頭腔隙中。

陳先生原本是缺血性骨壞死的患者,髖關節周邊的血液循環很差,即使是置換了人工關節,也改變不了局部血液循環的弱勢,加上人工關節是不帶血管的外來物,更容易形成細菌躲藏的溫床。隨著醫學的進步,慢性骨髓炎的局部變化,並不是只存在細菌感染的問題,更被認為是缺血性的疾病。

由於慢性感染繼續進行時,局部的肉芽組織會轉變為緻密的疤痕,這種血管稀少的疤痕,在感染部位的周圍形成一層無法穿透的障礙。加上感染發炎後增生的滲出液會增加骨髓內的壓力,滲出液就有可能會將致病菌帶到骨皮質以及骨膜,進而造成骨膜上的血液循環遭受阻斷,而使得骨頭壞死。且循環受阻之後,正常免疫細胞與抗生素無法深入感染核心,導致感染時好時壞、很難根除,是很棘手的問題。

中醫治療慢性骨髓炎3要點

中醫古籍中,將這類型的慢性骨髓炎多歸類於「骨癰」、「附骨疽」、「朽骨疽」的範疇。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附骨疽》中記載:「以其無破,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又說「有久癰餘瘡敗為深疽者,在腨脛間,喜生瘡,中水惡露寒凍不瘥,經年成骨疽,亦名胻瘡,深爛青黑,四邊堅強,中央膿血汁出,百藥不瘥,汁潰好肉處皆虛腫,亦有碎骨出者。」

尤其是原本就是缺血性骨壞死的患者,正如明朝外科名家陳實功所著的專書《外科正宗》所說:「由瘡潰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運行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後必成此疽也。」是無法單純用消炎藥、抗生素來處理的。

治療上,中醫古籍《外科證治全生集》將這類問題分為陰、陽2大類,稱癰為陽、疽為陰。認為「紅癰乃陽實之症,氣血熱而毒滯;白疽乃陰虛之症,氣血寒而毒凝」,並提出治療的3要點:

第一為開腠理:「腠理開,紅癰解,毒即消,白疽解,寒立愈」。第二為溫裡:「諸疽白陷者,乃氣血虛寒凝滯所致」、「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然毒之化必由膿,膿之來必由氣血,氣血之化必由溫也」。第三為滋補:「氣血不充,不能化毒成膿也……陰血乾枯,非滋陰溫暢,何能厚其膿漿?」這就是中醫治療難治性骨髓炎的基礎。

中醫調理一段時間之後,陳先生的骨髓炎狀況改善許多,回診時已從坐輪椅變成拄著拐杖不疾不徐地走進來。他表示,骨科醫師告知其狀況恢復得不錯,感染情形已經消退,走路也不會痛,可望盡快康復正常。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