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於2020年5月20日通過「從農場到餐桌策略」,其中一項重點為增進「動物福利」,動物社會研究會日前(1/10)舉辦「台灣友善畜牧暨永續食物轉型國際論壇」邀請產官學界交流,希望我國畜牧產業盡快跟上國際腳步、轉型為友善畜牧。
產業及學界均認為法規面需要修正,產業界認為更多畜牧人才的投入是轉型的關鍵,學界則認為目前最欠缺的當屬專業的「畜牧技師」,現在全台僅有三百多位畜牧技師,人力不足以協助產業轉型,若希望畜牧產業朝動物福利改善,則工作內容、農學院校課程都要調整。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表示,要轉型為友善畜牧且兼顧生產,最快的方式是制定法規,例如《有機促進法》,有完整母法便有預算,也能編列子法來執行。而到場的立法委員蘇巧慧回應,動物福利過去並未排入議程,但台灣必須跟上國際趨勢,法規中關於動物及畜牧技師、獸醫師的部分應修正,接下來會努力排入議程討論。
歐洲將在2027年全面廢籠,輸歐食品也考慮比照辦理
國際討論動物福利已有一甲子,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動物福利討論面向包含動物死亡率、動物健康、產品的品質、疾病抵抗力、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在2000年開始談動物福利,因為動物福利和動物健康息息相關,並在2016年推出食品供應鏈相關的動物福利管理標準(ISO:34700)。
論壇上,歐盟廢籠小組主席Evi議員透過錄影說明,歐盟「從農場到餐桌策略」(Farm to Fork Strategy)預計在2030年讓有害農藥使用量減少50%、化肥用量減少20%、經濟動物與水產養殖的抗生素減量50%,並修定各項動物福利法規。歐盟執委會也宣示在2023年立法,2027年起禁止境內經濟動物「籠養」(cage-free)。
Evi議員進一步說明,禁止「籠飼」不但有利消費者,也有利於農民,歐盟議會另一項決議為進一步針對輸入歐盟的食品是否必須遵守相同的動物福利標準,以及廢籠禁令如何擴大到進口產品等貿易條件,進行討論與談判。換言之,各國畜牧產品倘若想要進軍歐洲市場,動物福利將會是未來必須具備的條件。
台灣友善畜牧起步晚,目前佔比不到一成
2015年我國中央主管機關召集專家學者一同研議「動物福利白皮書」,歷經三年討論,終於在2019年出爐。主要討論方向包含:使役動物、寵物、實驗動物、經濟動物、遊蕩犬貓、展演動物及法制,其中數量最多的當屬經濟動物,因為雞蛋、雞肉、豬肉及牛奶是國人蛋白質重要攝取來源,國內每年屠宰超過4億隻雞、800萬頭豬及 30 萬頭牛,數量加起來是台灣人口數17.7倍。
農委會分在2015年、2017年、2020年公告雞隻、豬隻及牛隻的友善生產或飼養系統定義及指南,動物福利標章則在2020年推出,截至目前為止,擁有動物社會研究會核發的動物福利標章、台灣農業標準學校核發的人道飼養及中央畜產會核發的友善生產雞蛋牧場,總共僅88家,佔全台總蛋雞場的5.75%;前來申請動物福利標章的乳牛場6家(目前通過4家),只佔台灣550家乳牛場的1%。
豬的動物福利規範與屠宰的動物福利規範標準,會在今年年底制定完成,目前尚無養豬場取得動物福利標章。整體而言,單就數字來看,友善畜牧在總體畜牧業佔比不到一成。各界認為,佔比難以拉高的關鍵在於:法規、業者的決心、消費市場胃納量以及消費者意識。
畜牧場:轉型需要資源、法規也要修正
蛋雞、乳牛、肉豬的友善畜牧先驅業者認為,轉型需要一定資源挹注。第32屆模範農民的茂林牧場經營人林智傑分享,自家牧場本是肉雞場,因不忍妹妹常因和雞分離而落淚,所以在2005年全面改為平飼蛋雞場,之所以不做露天放牧,是怕疾病感染風險,由於需要讓雞有一定活動空間,牧場內不能過度飼養,為兼顧經濟效益,牧場引進了歐式規格的全自動環境控制設備來生產,所費不貲。
國內第一家取得動物福利標章的乳牛場-吉蒸牧場第二代經營人范君諺表示,自家擁有乳品廠可自製鮮奶,近年來慢慢朝向動物福利改變,去年底取得標章,牛要過得好,首先要大幅更動的是牛舍,給牛更寬敞空間可以生活,擠乳設備也更改為自動化設備,避免過度榨乳、造成牛隻乳房受傷,而牛舍更動、設備添購都是不小的投資。
「改豬舍的時候,含淚丟了一堆設備。」三久畜牧場董事長洪崇拼表示,自家牧場是育種到分娩一條龍的生產模式,他本來要退休,2016年因為受動保理念感動而決定轉型為符合動物福利的養豬場,花了數億元把豬舍改建,且生產模式都要調整,包含不使用抗生素、場內動線重新設計,牧場內分將不同年齡、型別豬隻分開,懷孕母豬還擁有社交空間,空間內還掛有麻繩讓豬可以去咬。
洪崇拼直言,業者想改成友善畜牧,必定是先有足夠的決心,因為更改是一筆鉅額投資;此外,若要給動物更多活動空間,也需要更多土地,自家豬場轉型時,佔地面積從6公頃增加到10公頃,但國內目前牧場擴建、增建牽連法令太多,需要整合,業者才有空間。
學者:更多畜牧人才投入,才可能加速產業轉型
友善畜牧先驅們不約而同提到的另一個關鍵是:「畜牧人才的挹注」。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志峰表示,畜牧專業包含對於動物行為、生理及營養的認識,透過這些學理知識可以經濟動物過得更舒適、避免發病。以雞為例,背部掉毛可能是因為打架等異常行為造成、張口呼吸則代表環境溫度過熱,越了解生物習性,很多不夠友善動物的既有措施就可以避免,像是電擊趕豬。而諸多研究數據都顯示:對動物越是友善,動物的生產效率會提高。
國內畜牧人才培育仰賴各大專院校的動物科學系及獸醫系,陳志峰比對各校課程發現,目前台大及中興動科系及中興獸醫系都將動物福祉列入必修,其他學校則列為選修,顯然動物福利會是未來趨勢,而協助產業轉型的關鍵人才當屬畜牧技師,畜牧技師是考選部每年開辦的專業技術人才項目之一,不過目前全台從20歲至70歲總共只有300多位畜牧技師。
「我的老師在20年前要推動畜牧技師協會,沒有獲得正視,現在我要再來推一次。」陳志峰表示,畜牧技師目前工作項目沒有涵蓋動物福利,這是法規可以去修改的地方,讓畜牧技師能更有效率的協助牧場朝友善畜牧轉型,除了產業人力挹注,研究人員同樣重要,因為動物疾病的疫苗研發的慢,導致動物疾病一出現,就會對畜牧業造成很大的傷害。
畜牧處:從市場力量來扭轉生產是最快的
友善畜牧轉型有法規、資源不足的問題,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回應,要發展友善畜牧,僅從產地端改變,力量是有限的,若要兼顧顧國際趨勢與本土的經濟動物福標準,國內畜牧業會面臨土地分散、小規模農戶居多而有生產成本與福利難兼顧的問題。農民現在對動物福利的態度多為觀望,「如果你去問農民,農民一定都會說:『豬是我的生財工具,我對牠們當然很好啊!』」
若要讓生產端願意下定決心改變,江文全認為市場的力量是最大的,「消費者有意識,便能透過需求來加速生產。」所以未來動物福利推動的重點工作項目為「教育宣導」,因為現在部分消費者會把動物福利、友善畜產與高價產品劃上等號,但若友善畜產更普及,這其實是有調和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