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整形外科不等於「醫學美容」,也並非想像中的輕鬆又荷包滿滿!尤其是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臺大雲林分院來不及施展醫術,先遇挑戰

天下文化出版

更新於 2022年08月15日08:28 • 發布於 2022年08月15日08:28 • 林惠君

智慧照護,療癒長者傷口

從競爭激烈的臺大醫院整形外科脫穎而出,雲林分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張惠琇處理過許多令人不忍卒睹的傷口。

這些傷口,發生在雲林當地長者身上。

雲林是人口老化嚴重的地區,縣內有許多患者合併各種慢性疾病、長期臥床、慢性傷口等問題。

由於慢性傷口患者多數行動不便、甚至肢體僵硬變形,有非常嚴重的「就醫困難」問題,長輩們往往必須終年與身上那些惡臭或久未癒合的傷口為伍。

「看見年邁的患者,身上的傷口遲遲無法癒合,真的讓人很不忍心,」張惠琇說,「還好,現在有智慧遠距影像科技輔助,患者不必經常到醫院回診,我們也能即時掌握傷口照護進度,提供及時處治建議。」

來不及施展醫術,先遇挑戰

很多人一聽到整形外科,馬上聯想到「醫學美容」,既輕鬆又荷包滿滿。

事實並非如此。

張惠琇形容,整外的範疇是從頭到腳、包山包海,「從十幾個小時的頭頸癌症重建手術,到幾分鐘的皮膚腫瘤切除,從追求顧客絕美的境界,到趴在屎尿旁清除腐肉惡臭,從截肢到接斷肢……」

走上整外這條路,她選擇的不是一條讓顧客絕美的坦途,而是處理腐肉惡臭的顛簸道路。

然而,前路顛簸,張惠琇為何還要進一步「 折磨」自己,選擇留在雲林,而不是台北?

「以前父母親生病時,總是需要北上求醫,」她自省,身為雲林女兒,負笈北上、完成自己的理想,卻似乎沒有替在地鄉親服務過,雙親也都還在北港,所以,「在臺大總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剛好雲林分院有職缺,就選擇回到家鄉服務。」

只是,2008 年帶著在北部所練成的一身絕技,從大都市來到偏鄉,橫亙在張惠琇眼前的,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一時半刻無法解決的現實挑戰。

「患者多為獨居老人或家屬白天外出工作,他們無法自行前往醫院就醫,往往大老遠來一趟醫院,下一趟就拖到不知道幾個月之後了,」她說。

例如,有位臥床的阿嬤因壓瘡就診,由兒子開著貨車載到醫院,當尿布一打開,屎尿和傷口腐臭味瀰漫診間;張惠琇處理完畢後,詢問兒子日常如何照護?原來,兒子沒有與母親同住,阿嬤一人獨居,白天由居服員幫忙清潔,住附近的兒子晚上再到阿嬤家處理晚餐,尿布一天只能換一次……

也有病患為了看診,必須從家裡搭乘公車到嘉義火車站,再從嘉義輾轉到臺大雲林分院所在的斗六院區,來回換了四趟公車,足足耗掉一整天。還有患者是連公車都沒得搭,只能搭計程車,但來回就要兩千元車資。

成立傷口照護中心

「患者好不容易到醫院一趟,甚至可能是在其他地方漂流很久,終於來到雲林分院診間,如果錯失清創時機,傷口癒合緩慢,下次回診可能會更惡化,」張惠琇指出,以換藥治療有明顯壞死組織的傷口,是很常見的治療方式,但如果沒有清創,傷口只能一直潰爛。

「『清創』是傷口治療很重要的關鍵,但是,大部分傷口在臀部,要確實清創會遭遇到不少問題,」她舉例指出,「診療床不夠,就是其中之一。」

患者必須上床,醫師才能看到並處理傷口;治療過程中,有時甚至還要處裡排泄物……,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半小時—在忙碌的門診時間,只有一張診療床的狀況下,要讓每個需要治療的人都能夠上床,顯然是非常困難的事。

因此,傷口門診需要有夠大的空間,才能放置更多診療床,加快看診速度,減少患者的等待時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初期的傷口門診總是需要借用隔壁的診療床使用,」張惠琇說。

其次,許多患者是坐輪椅或躺推床去看診,一般診間的門太小不好出入,空間也太小,因此,需要大門,也還是需要大空間。最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設備不足也會讓簡單的治療變成困難重重。

原本應該可以好好處理的傷口,因為種種因素而無法如期痊癒,張惠琇感到難過與遺憾之餘,決定寫信給當時的院長王崇禮,向院方提出她理想中的規劃—希望有一個擁有三張床的傷口照護中心,備有數十包清創器械、電刀、抽吸機、照明燈、電動大門……,猶如一間小型開刀房。

經過一年半的奔走,終於爭取到在雲林分院院內勉強增建的一個空間,擺進三張治療床,傷口照護中心於 2013 年 7 月正式運轉,病患看診同時清創,不需要再多跑一趟開刀房,「因為能夠及時清創,傷口也能較快恢復,」張惠琇解決了病患進入醫院就診的難題。

然而,除了交通距離,還有一群人想去一趟醫院,有如上山下海一般困難,還可能在搬動過程又多添了一些傷口。

「有位患者雖然年紀不大,但因脊椎長腫瘤導致癱瘓,十幾年來都是由母親背著她上下輪椅、到醫院看診,有時候狀況不佳,甚至要戴呼吸器出門,母親一隻手推輪椅,一隻手推呼吸器,熟練的背著她上、下輪椅跟診療床……」每每想起那個場景,張惠琇就忍不住感動,也相當不捨。

「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轉念之間,解決問題的辦法出爐。

為了幫助這些病患,張惠琇提出「主動出擊,清淨保養」的構想,並在 2017 年年底,爭取到衛生福利部「建置智慧醫療照護模式計畫」的支持。

從2018年開始,張惠琇與團隊走出醫院,從一開始的只做機構到擴大至案家,從4個鄉鎮做到11個鄉鎮,最遠還到來回車程需要兩個小時的崙背鄉與褒忠鄉。

從此,除非傷口惡化,患者都不再需要為了傷口折騰、搬運,而這個照護模式計畫也因為廣受好評,連續三年獲得衛福部補助,這支張惠琇口中的「 療癒特攻隊」也得以逐年提升人力。至 2019 年,除了張惠琇本人,還有 1 位專屬診助和 3 位傷口造口專科護理師。

圖片來源:《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 ▲臺大雲林分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張惠琇( 左)成立傷口照護中心,希望能減少病患奔波。

結合科技,遠距追蹤

隨著智慧醫療的發展,傷口照護也可從中獲益。

張惠琇指出,有些傷口密集清創後,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恢復,此時只要確認傷口是在穩定進步中,或是否需要改變敷料,「這些透過遠距方式處理即可,不必非到現場治療或回診。」

因此,從計畫案的第三年,也就是2020年開始,以機構個案為主,張惠琇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開發傷口檢測軟體,院方與使用者都不必另外購買設備,只要下載 APP,並教導機構照護人員為患者換藥時,將傷口拍照上傳至雲端,軟體便會歸檔並進行分析,醫療團隊從後台登錄看到影像,就能確認傷口恢復程度,做到「親臨訪視+遠距監測+智慧分析」。

針對穩定的個案,團隊便可減少親自到現場的次數,從最開始的每週一次親訪降至每月一次,將時間留給其他更需要現場處理的病患。三年下來,張惠琇帶領的這支團隊總共嘉惠了262位病患。

不忘初衷,期待帶來改變

在雲林分院超過十三個年頭,身為基督徒的張惠琇深信,是上帝的旨意帶她回到家鄉服務,但能在資源不足的地區,締造出這些成績,她認為,「最重要的是整個團隊都抱持『事在人為』的心情。」

除了有時因身體不適不方便開刀,所有口腔癌重建,她來者不拒。

「這是吃力不討好的手術,但這是我的使命,能以很快的速度,開完一台重建手術,讓病人『人模人樣』,可以得到很大的成就感,雖然累,但值得,」張惠琇坦言。

外界來看,傷口照護對整外醫師而言是「大材小用」,健保給付點值也少,但張惠琇不這樣認為,反而將它當成一份使命感。

負責遠距醫療的臺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也指出,張惠琇身為整外醫師,放棄醫美而選擇照顧很多人根本不敢靠近的傷口,「她的熱情跟執著,為了讓傷口照護可以更好,會跟主管fighting(力爭),這是很大的醫療奉獻精神。」

隨著計畫案於2021年年初結束,傷口照護回到健保給付,張惠琇的目標是希望政府為傷口照護給付制定更完整、更有誘因的方案,讓有心的醫療人員願意投入。

「尤其在雲林這個窮鄉僻壤,這麼多困難的病人,我看到他們的需要,心中有一份愛,要傳出去,活出愛,」張惠琇沒忘記從醫的初衷,而回到資源不足的故鄉,更是無法袖手旁觀。

➢【書籍資訊】《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

➢【延伸閱讀】
想看病,卻老是等很久?醫療創新,省下你的寶貴時間!

>>馬上加入 天下文化 官方LINE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