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獨居女生,看完電影《好東西》,被開場的一個場景深深觸動:小葉(鐘楚曦飾)某天深夜回家,走進樓下那條昏暗、堆滿雜物的小巷,察覺到身後有陌生男性尾隨。王鐵梅(宋佳飾)恰好在樓下,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將那名男性趕走。再後來,王鐵梅總會站在同一條小巷裡,靜靜地等待小葉回家。劇情發展至此,雖然兩個人物之間還沒有太多其他交集,但是這一幕的「等待」順理成章,無需鋪墊,無需解釋,一種彼此照看的關係便自然建立。
我感嘆於,果然只有女性編劇和導演,才能如此平實卻鋒利地捕捉這種日復一日的女性經驗——那種潛伏在日常裡的緊繃感,精神時刻懸在「可能」發生的危險邊緣,這種焦慮,女性再熟悉不過:走進地下停車場,空曠的空間回聲幽幽,燈光冷白而微弱,我會加快腳步,眼神四處掃描,仿佛有什麼潛伏在陰影裡。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這種不安感可能是一種「空間焦慮」(Spatial Anxiety):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物理或社會空間中,由於環境帶來的壓迫感、不安全感或陌生感,而產生的持續性焦慮。日常生活中,空間焦慮會啟動大腦中的杏仁核,讓我們感到警覺和不安,本能地避免進入某些特定的空間。
對於女性而言,這種不安全感尤為普遍,但我很少深入思考它對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直到最近偶然且驚訝地發現:這種焦慮竟然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並想迫切地想與大家分享——
你所居住的地方,正在悄悄「改造」你的身體
空間焦慮,這種感覺可能來自封閉狹窄的空間、過於單一和排他的環境,或帶有強烈權力象徵的場所。其核心特點是:人們如何感知環境與心理壓力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引發恐懼、不安、逃避行為,甚至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不難理解,當我們感知到這些不適的心理、生理反應時,你的大腦更有可能會本能地遠離這些場景。空間焦慮對女性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頻率產生深遠影響。女性出門在外時往往會採取自我保護措施,如避免晚歸或前往預感有危險的地方,主動限制自己的活動範圍和頻率。這不僅影響她們身體的自由度,也壓縮她們身體健康管理的空間。不出門走走,對身體影響大嗎?滿大的。在家附近多走走,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運動,也是最有效的輕量運動方式之一。
有一項跨度10年的研究探討了步行條件(walkability)與肥胖、糖尿病之間的關係。該研究觀察了2001年至2012年間加拿大安大略省8793個住宅區的情況,發現步行條件較高的城市設計與肥胖和糖尿病較低的發生率存在關聯(Creatore et al., 2016)。
不常出門運動,主要是個人問題吧?例如懶惰、工作太忙、膽子太小之類的?Althoff 等人(2024)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這類質疑。該研究追蹤了美國超過 00萬智慧型手機用戶的數據,觀察他們在1600多個城市之間搬家前後的運動習慣變化。結果顯示,在研究期內的這25萬天之中,搬到步行條件更好的社區後,人們的運動量明顯增加;而搬到步行不便的地方,運動量則會減少。這種變化無論男女老少、體重高低都普遍存在,而且搬家後的效果至少能持續三個月。
另一項系統綜述也發現了環境對居民運動量的影響––當社區增加公園設施、改善步行環境、完善自行車道時,居民的運動量顯著增加(Zhang et al., 2022)。這個領域的文獻普遍提到的影響因數還包括:綠地率、噪音狀況、藍色空間覆蓋率(湖泊、河流等)、空氣品質、垃圾運轉週期、犯罪率、街道清潔程度、人際互動方式、汽車量等等。也就是說,運動,是人和空間之間的互動。城市和社區規劃如果可以更加著實地考慮女性對人身基本安全,以及身體健康的需求,女性的空間焦慮就可以得到改善,她們的外出自由度就可以得到改善,運動率自然也可以得到提升。空間焦慮的背後,反映的不僅是個人對環境的感知,更是公共資源設計與分配問題的縮影。那麼,在個人層面,我們可以做的有哪些呢?
居住地選址的 Do’s & Don’ts:
環境不僅是生活的背景,更是塑造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隱形設計師」。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們不必再苛責自己「懶惰」或「意志力薄弱」,而是要學會利用環境的力量,為自己打造一個更方便運動的、讓身體自由最大化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小tips,幫助你在租房或買房時,做出更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決策。
Do’s:
- 選擇步行天堂社區:尋找那些人行道寬敞、綠樹成蔭、街角有咖啡店的社區。想像一下,每天早晨你可以沿著綠道慢跑,傍晚在街邊小公園里拉筋,週末還能步行去附近的超市買菜。這樣的社區不僅讓你愛上步行,還能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 選擇安全感充足的居住圈:找找那些街道照明充足、監視器設備完善、治安良好的區域。想像一下,晚上回家時,路燈明亮,街角有監視器,鄰居們在樓下散步聊天,這樣的環境會讓你感到安心,甚至願意在夜晚出門散步或跑步。
- 選擇運動社交圈:住在靠近公園設施、健身房、瑜伽教室或運動中心的社區。想像一下,步行5分鐘就能到達健身房,週末還能參加跑步活動或瑜伽課程。
- 關注公共交通友好度:選擇靠近捷運站或公車站的住所,尤其是那些步行5-10分鐘就能到達的地方。如果每天通勤時都可以選擇步行或騎行,既環保又健康,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運動量。
- 多次親身測試愉悅度: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甚至不同的季節,多次到想要搬過去的地方走動走動(特別是買房前)。觀察不同時段的合租室友、鄰居、交通、衛生度、噪音的狀況,是否能讓自己感到安心、舒適且愉快。
- 圖片來源/pexels
Don’ts:
- 遠離孤島式社區:避免選擇那些偏僻、孤立、缺乏生活氣息的區域。想像一下,晚上回家時,街道空無一人,路燈昏暗,這樣的環境容易讓人感到不安,甚至不敢出門散步或跑步。
- 拒絕交通荒漠:避免選擇那些遠離公共交通站點、步行條件差的社區。想像一下,每次出門都要叫車或開車,這樣的環境會讓你逐漸失去步行的動力,甚至減少日常運動的機會。
- 遠離水泥森林:避免選擇那些綠化率低、缺乏公共活動空間的社區。想像一下,窗外只有高樓大廈,沒有一片綠地,這樣的環境會讓你感到壓抑,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