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新冠疫情究竟何時結束?

德國之聲

更新於 2022年09月26日10:33 • 發布於 2022年09月26日10:33 • Jan D. Walt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德國巴伐利亞首府,人們正歡度慕尼黑啤酒節,無需接受檢測、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和眾多國家一樣,德國已基本取消防疫限制。

與此同時,德國總理肖爾茨在周一(9月26日)剛剛確診新冠。德國政府發言人赫伯斯特萊特(Steffen Hebestreit)9月26日表示,肖爾茨的新冠檢測呈陽性,有輕微的感冒症狀,在測試陽性後,肖爾茨在總理府開始隔離,取消了這周的公共行程。這位發言人還表示,肖爾茨將通過視頻形式參與內部會議。

德國總理肖爾茨周一新冠檢測呈陽性,有輕微的感冒症狀。肖爾茨在周日剛結束對阿聯酋的訪問、返回德國。據總理府方面消息,肖爾茨周日的新冠檢測還是陰性
德國總理肖爾茨周一新冠檢測呈陽性,有輕微的感冒症狀。肖爾茨在周日剛結束對阿聯酋的訪問、返回德國。據總理府方面消息,肖爾茨周日的新冠檢測還是陰性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本月中旬表示,“我們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處於更有利的地位,結束這一大流行瘟疫”。美國總統拜登甚至宣布,在美國,新冠疫情已告終結。

無論何種版本,大流行瘟疫的科學定義聽上去都差不多。它指的是:爆發了一種新的傳染病,且迅速跨越國界傳播。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還有:在世界範圍內,新冠病毒是否即將告別全球大流行、進入地方病階段?

斯坦福大學著名醫學統計學家約安尼蒂斯(John Ioannidis)在《COVID-19大流行瘟疫的終結》一文中寫道,從大流行到地方性流行的過渡可由全球人口中所達到的免疫度比例界定,但是,就像其它值得考慮的因素無固定數值一樣,在此也無固定數值:致命性、對衛生系統的壓力、實際的或感知的風險、法律限制或公眾關注。

統計學意義上風險變小

與2022年1月24日這一周新感染新冠(SARS-CoV2)的迄今最高峰值相比,眼下情況挺不錯:根據數據世界(OWiD)提供的統計數字,當時,全球每10萬人中有304人7天內染疫。自那時起,這一染疫率幾乎在所有大陸都呈明顯下降趨勢。不過,2022年9月20日那一周,染疫率是42.2,仍是2020年3月11日那一周的107倍,2020年3月11日是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為大流行瘟疫之時。

事實上,2022年9月全球範圍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仍會多於2020年3月,且是約7倍。但是,在統計學上,染疫後出現重症甚至致命的風險下降:目前的致死率比兩年半以來的任何時候都低。

新冠病毒致死率,即死亡人數與感染人數之比,一度高達約10%,而現在,它基本徘徊在0.3%左右,即普通流感水平。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傳染病學家甘地(Monica Gandhi)指出,“在英國,新冠致死率已低於2022年3月的普通流感”。

免疫接種見效

不過,對所有這些數字都應取慎重態度。這一方面是因為,各國的收集數據方式不同;另一方面是因為,死亡的記錄比感染更可靠;最後,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很多研究完全沒有或沒有充分區分當事人是直接還是間接死於新冠病毒。傳染病學家甘地指出,這一點也適用於美國。但她仍確信,“盡管如此,在美國,COVID致死率可能也低於典型流感”。

需重症監護治療的新冠病人數量也顯著下降,對衛生系統來說,這是大好消息。 改進了治療方法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不過醫生們認為,起了最大作用的是:人類對該病毒的免疫力提高了——無論是通過接種疫苗,還是經由感染,或兩者兼而有之。

馬克斯·普朗克動力和自組織研究所的新冠大流行病專家普裡澤曼(Viola Priesemann)的觀察也支持了這一點。她表示:在未采取任何明顯限制或要求行為調整的情況下,夏季染疫波消失不見了。這也是向地方病階段過渡的標志之一。

新冠病毒不再讓人恐懼

大多數國家已取消大部分防疫限制措施:學校基本上不再關閉;檢測和隔離及接種疫苗義務大都不再實施或只限於少數情況或群體;即使是戴口罩,現在也只偶爾由國家規定。

兩周以來,在聖保羅地鐵,人們無需再戴口罩  
兩周以來,在聖保羅地鐵,人們無需再戴口罩  

在澳大利亞——這個長期嚴格實施防疫政策且在去年冬季經歷了迄今最嚴重、最致命染疫潮的國家,6個州中也有3個州宣布,將取消乘坐公共交通時強制戴口罩的規定。

一段時間來,媒體關注的重點已經全然不同,如今的關注重點是:烏克蘭戰爭、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搖搖欲墜的全球經濟。而在2021/22年之交,“新冠”和“疫苗”等關鍵詞在全球網絡上的搜索頻率是目前的十倍。

2020年8月起,國際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斯(IPSOS)每月詢問各大洲27個國家的約2萬人;從2022年8月起詢問28個國家的約2萬人,點出18個潛在問題中有哪3個問題最讓自己憂慮。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冠(COVID-19)居首位,但今年年初以來,在18個國家中降至第9。根據該調查結果,不僅是對通貨膨脹的巨大恐懼和對氣候變化的擔憂逐步上升,已超越對新冠的擔憂,而且,貧困、失業和犯罪等常年議題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重又遠高於新冠全球疫情。

或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就此而言,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這種大流行病——作為一種醫療和健康現象,也作為一種政治和社會現象——正接近尾聲。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回學校了,甚至在美國也不是。因未接種疫苗,教學和保健人員遭解雇。所以說,限制和傳染尚未完全結束。

美國研究人員甘地稱,使用“受控”這一說法比說“消失”'更准確,而是否能真走到那一步並予以保持,絕難確定。她強調:“我們無法根除新冠(COVID-19)。”為能保持現有局面,她建議人們,備好經過驗證的藥物,並鼓勵年齡較大和免疫力低下者注射能應對奧密克戎的加強針。

甚至從社會角度出發,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專家普裡澤曼也認為,不應說這一流行病已經告終:“我們還未完全恢復到大流行瘟疫前的社交接觸方式”。不過,她預測:對傳染病的認識已發生重大變化,並將影響流感潮。

另外,冠狀病毒也會像流感病毒一樣,不斷產生新變種——有些比現有變種更危險,有些更無害,並出現新的大流行瘟疫——在眼下的這一次結束後。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