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米酵菌酸高溫殺不死 避免食用存放於環境不當澱粉發酵品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03月29日04:30 • 發布於 03月28日14:18 • 劉品希採訪
預防「米酵菌酸」方式。(食藥署提供)
預防「米酵菌酸」方式。(食藥署提供)

台北市蔬食餐廳「寶林茶室」疑似爆發食物中毒案,死者體內驗出「米酵菌酸」。食藥署長吳秀梅今天(28日)晚間在記者會中表示,「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呼籲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吳秀梅指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玉米,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和中性的Ph值環境中,會迅速增殖,產生大量的的「米酵菌酸」,會影響肝臟、腎臟,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嚴重的時候,食用被「米酵菌酸」汙染的食品可能會危及生命。這次案件便可看到病患的病程進展都非常快,有的2小時、有的7小時,很多都是在12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

吳秀梅指出,「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呼籲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並注意食品儲存的溫度,也不要食用過期食品。

吳秀梅表示,過去國外有相關食品中毒事件,印尼在1895年便首次報導與「米酵菌酸」中毒相關的死亡事件,當時是因為食用發酵椰子漿製成的傳統食品;2015年莫三比克也發生因飲用發酵玉米粉飲料栗酒而中毒的案件;中國也在2020年發生因食用玉米發酵食品酸子湯導致中毒事件。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