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追劇

國內外人工魚礁差異探討海洋環境保育議題

沈睡的水下巨人

發布於 03月20日10:00

海洋資源枯竭,應該是眾所週知的事情,只是大家沒有意識到嚴重的程度,水下環境多數人看不到也摸不著,不像山林田野那麼容易親近,就像是隱晦的癌症,等到發現時,都是病入膏肓的末期。製作水下節目的初始動機,就是希望把水下的景象,搬到大家眼前,讓大家看到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圖片來源:由LINE TV提供
圖片來源:由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一個健康的海洋生態,特別是大陸棚的淺礁地帶,珊瑚就像是森林裡的樹木,魚群優游期間,礁盤與珊瑚層層疊疊,提供小魚躲藏的地方,讓稚魚有機會長大,同時也提供大魚覓食的所在。健康的海洋,應該是欣欣向榮一片生機,海洋生物多元,生態鍊完整。健康的生態鍊,是大自然億萬年來的天擇,也就是達爾文進化論所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然後一物剋一物,億萬年天擇的結果讓生態穩定不至崩潰,小魚數量龐大增加存活機會,大魚數量相對稀少,避免食物與空間的不足,但這一切都在人為的破壞下崩潰,人類用人擇取代天擇,短短數十年的人擇,就徹底解構億萬年的天擇,造成生態鍊失衡。

圖片來源:由LINE TV提供
圖片來源:由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人工魚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目的就是在提供水下生物可以棲息的地方,從1950年代開始,日美等先進國家,就開始投放人工製造的掩體,作為海洋生物的家。既然魚礁的目的是提供復育海洋,那麼投放的選擇,當然就是以缺乏掩體的場域為首選,不會投放到珊瑚礁豐富的地方,除了沒有必要,也為了避免人工魚礁破壞珊瑚,所以一般人工魚礁都是投放在沙石地形,平坦缺乏掩蔽物的地方。

圖片來源:由LINE TV提供
圖片來源:由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在「沈睡的水下巨人」潛水拍攝的經驗中,下過不少的人工魚礁區域,大部分是意外沈沒的船隻,或是二戰的飛機坦克,當然也有刻意投放的漁船、車輛、佛像、神龕等等,這些地方大都是保育區,禁止漁獵,也因此這些魚礁生態都相當豐富,生物相當多元。例如峇里島的自由號沈船,生態十分完整,從小魚到大魚,從日行性到夜行性,什麼樣的物種都有。白天隆頭鸚哥出去珊瑚礁區覓食,船艙裡大型的石斑跟白鰭礁鯊會躲在裡面睡覺。晚上換班,石斑跟礁鯊都出來覓食,隆頭鸚哥則躲進船艙睡覺。在這邊小魚吃浮游生物,中型魚吃小魚,大魚再吃中型魚,生態鍊良好,魚種多元,一接近船體就可以發現各種魚群優游,不太需要特別去找。

又例如帛琉的二戰沈船,因為體型比較龐大,船體比較高聳,所以除了如同峇里島自由號的生態之外,更有在不同深度層生活的魚種分佈,有些魚類非底棲性,就會懸浮在比較靠水面的地方,例如桀克魚群或是梭魚群。這些生態相貌豐富的沈船,你會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多采多姿、形態各異的不同魚族悠遊,他們對人類沒有很強的戒心,因為未曾被獵捕過。

圖片來源:由LINE TV提供
圖片來源:由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反觀台灣自己,與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大部分的沈船都並未列入禁魚保育,因此面臨很大的獵捕壓力,其實這樣的處置模式很奇怪,投放人工魚礁,為的就是在廣陌的沙地上,在毫無遮蔽的環境下,提供生物棲息躲藏與聚集的地方,可以在這裡復育茁壯自成生態鍊,然後魚群再因空間的壅擠與食物的需求而往外拓展,拓展的魚群才是人類捕捉的群體,魚礁則是保留復育能力的場域,如果沒有保育禁捕,魚礁反而成為陷阱,讓魚群聚集彙整,魚群聚集之後,漁獵者可以不必費盡心力到處找魚直接一次清空,這也是我們在台灣很多魚礁沈船看到的景象,很明顯的,高經濟價值魚種都被從事水下捕獵的潛水員清空,只留下比較不值錢的魚種,造成生態失衡,最終就是無魚,只有空蕩蕩的船艙。

與國外的沈船完全不同,台灣沈船彷彿一片死寂,毫無生機,例如小琉球的鎮海艦,是台灣投放最大的沈船魚礁,碎裂後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但是卻一片死寂,一條比較像樣的魚都沒有,為了拍攝,我們團隊起碼下去超過一百次,每一次都是一樣,寂靜無魚,非常可怕。但就當地資深潛水員說,本來那裡是魚群薈萃,被戲稱水下冰箱的地方,短短二十年,已經是空蕩蕩的死寂。有人可能會認為是水下生態丕變導致,但個人認為過度獵捕絕對是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由LINE TV提供
圖片來源:由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台灣海域無魚並不是台灣的海洋生態本來就比不過國外,台灣的海洋過去原本是比之國外毫不遜色,但是在缺乏保育意識以及過度漁撈,總以為魚抓不完,海洋自癒能力無極限的錯誤觀念,才讓台灣的海一步步走進加護病房,這也是我們很想傳遞給大家的訊息。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