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烏魚子等級怎麼看?看三點馬上懂

宴客會席中常見的烏魚子,濃郁厚實的美味,是饕客口中的珍饈。因為食材單價較高,總能增添菜餚價值感,還是年節送禮的體面首選。目前市售烏魚子有野生、養殖與進口三種,隨著農曆年節腳步的到來,面對年貨大街、超級市場擺出一片黃澄澄的「黑金」,我們應該如何挑選呢?

烏魚分布於全球各地低溫熱帶海域,每年冬至過後,烏魚會洄游南下產卵,從彰化縣鹿港鎮附近開始靠近台灣沿岸,一直沿著海岸線南下到屏東南方外海交配後才折返。靠近台灣沿岸期間,正是母烏魚卵巢交配前最成熟的階段,所以台灣產的野生烏魚子是出了名的肥美。加上台灣養殖烏魚技術穩定、品質一流,更讓大家放心品嚐,常常是過節送禮珍貴的象徵。

不管是什麼食材,野生通常賣得比養殖貴,但對烏魚子來說,兩者的品質是否有所不同呢?其實兩者沒有高下之分,因為真正決定烏魚子美味程度的主因是成熟度,不夠成熟的烏魚子香氣不足,過熟則會偏硬,因此野生烏魚子有固定的捕撈季節,而養殖烏魚的品質則相對更加穩定。

再者,加工者的技術也會影響。因為烏魚子是烏魚的卵巢和魚卵經鹽漬、乾燥製成的加工食品,其中鹽的用量多寡、曝曬和陰乾時間的控制全憑經驗,程序看似簡單卻操作不易,壓製紮實、適度乾燥才能達到美味口感。正因如此,加工烏魚子的手藝就顯得十足重要,好吃的烏魚子多數出自有多年經驗的老師傅之手。

沒有試吃要怎麼挑選呢?用看的!以下跟大家分享幾個挑選烏魚子的方向:

1.看顏色,分辨油潤程度

市面上可以看到的烏魚子顏色多種,這些不同顏色的烏魚子其實沒有優劣之分,而是個人偏好口味的問題。金黃~橘黃之間的烏魚子,含油脂成分一般。偏橘紅色的烏魚子,油脂成分約60%,香氣較橘黃色的高。褐紅色烏魚子,油脂成分約80%,香氣再上一層。顏色最深的烏魚子接近黑色,油脂成分高,還有烏魚血液滲入,俗稱「血子、黑子」,產量稀少。

▲金黃~橘黃之間的烏魚子,含油脂成分最低;顏色越深越油,味道也越香

2.對光照,看是否有雜質

把烏魚子放在燈前查看,透過光照若呈暗紅色並且通體透明沒有雜質,就表示越新鮮。過去也有人會講究要有血管,真的烏魚子兩條血管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加工品質好的烏魚子不會有多餘的血管殘留。有些從美國、巴西、澳洲等地進口來加工的烏魚子,因為經過冷凍後再加工,會導致烏魚子上帶有深色的血管痕跡,帶有腥味口感也較差。

3.看軟硬,判斷乾燥程度

烏魚子的大小會根據烏魚的品種、飼養時間長短、當年的氣候而有所不同,基本上越大的烏魚子養殖時間越長,價格也越貴。但若從重量上來看,也並非越重的烏魚子質量越好,為了避免無良業者乾燥脫水程度不足就拿出來販售,購買時還要判斷烏魚子的軟硬程度,正常的烏魚子捏起來略硬,過於柔軟黏膩則說明乾燥度不夠,吃起來口感不佳而且容易變質。

選購烏魚子時,若為真空包裝,可以用手輕捏烏魚子的軟硬,捏起來若略硬,即為正常商品。如果一捏下去就變形,表示曬得不夠乾。若選購無包裝的烏魚子,可手持並目測烏魚子彎曲程度,若呈直線且略硬,乾燥度即已達標準。若有黏黏的軟嫩感,而且烏魚子下垂,則表示乾燥度不夠,不建議購買。

▲若選購非真空包裝的烏魚子,整體呈直線且略硬,乾燥度即已達標準

查看原始文章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