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200-600mm f/5.6-6.3G OSS 來啦!在去年Sony推出400mm f/2.8GM的時候,我說「Sony推出望遠鏡頭不是『會不會』而是『什麼時候』的問題」,所以,有400mm f/2.8就肯定有600mm f/4,在上個月宣布發表600mm f/4GM的同時,Sony也端出了這顆讓我們驚喜的200-600mm f/5.6-6.3G OSS。
以規格來說,Sony 200-600mm f/5.6-6.3的帳面並不出色,首先,售價不到3萬的Tamron或Sigma 150-600mm的起跳光圈就是f/5了,200-600G還是從f/5.6起跳;而Nikon的200-500E是f/5.6恆定光圈,乍看之下這顆鏡頭好像沒什麼贏面。但鏡頭這種東西如果光看規格就能定輸贏,也就不需要我們這些評測小編了。總結來說這是一顆對焦很快、畫質優異、適合專業攝影師使用的高CP值鏡頭。
這顆鏡頭剛開始看最特別的地方在哪裡呢?內變焦。而且它也是第一顆無反光鏡專用的超望遠變焦鏡頭。
過去有這類超望遠小光圈變焦的鏡頭通通都是外變焦,例如:
Nikon 200-500mm f/5.6 E
Sigma 150-600mm f/5-6.3 Contemporary/Sport
全部都是外變焦,其實想想也合理,已經是超望遠鏡頭了,外變焦可以有效的縮小體積、減輕重量,讓消費這更願意買單。小編為此問過Sony的主管,為什麼100-400GM要做外變焦,但200-600G卻做內變焦?他說100-400GM是有考量到最近對焦距離要做成1m,以及同時想要兼顧最小化體積的這兩個限制,所以100-400GM做外變焦是有其考量。
但100-400GM推出之後,他們收到了非常多消費者的回饋,消費者非常想要內變焦的超望遠鏡頭,所以他們就把這個念頭動到了200-600G上頭。內變焦有什麼好處?除了帥多了以外,也可以大幅減少因為鏡頭因變焦而吸入的灰塵們。
內變焦的另外一個好處,是鏡頭的主結構不會變,所以你變焦時不論是往廣角端還是望遠端前進,鏡頭的重心是大致相同的,也就是說你手持的穩定性不會因為變焦而受到影響。
▲鏡身四面向。點開可以看大圖細節。
200-600mm f/5.6-6.3G為內變焦,所以體積重量就相對來說大了點,直徑11.2cm,長度為31.8cm,重量就有2,115g。這是手拿超望遠鏡頭的人該有的覺悟,通常都落在2公斤左右的範圍間。
鏡片結構為17群24枚,其中含有5片低色散鏡片(綠色),以及1片非球面鏡片(紫色)。最近對焦距離為2.4公尺,最大放大倍率可達0.2x。
那f/5.6-6.3在焦段中是如何分配的呢?基本上,超過300mm就是f/6.3。你說欸那f/5.6-6.3中間的呢?你該不會忘了f/5.6-6.3只差了1/3級光圈吧。這顆鏡頭只有兩種最大光圈:f/5.6,以及f/6.3。
鏡身材質為金屬製,但不是400GM或600GM鏡頭的鎂合金。但鏡身上頭每一處接縫的防滴防塵處理都沒有少。
Sony的超望遠鏡頭側面的功能鍵是相同順序的排列方式,上面是對焦區,下面是SteadyShot的設定區域。這顆鏡頭跟100-400GM、70-200GM的排列方式也相同。而更高階的400GM或600GM則是多了Full Time DMF以及位在兩大功能中間的Function Preset,還有最下面的BEEP功能。但排列方式有其邏輯性,攝影師如果從Sony自家鏡頭中更換,也不會有操作切換上的困難。
另外,200-600G的SteadyShot提供3個模式的手震補償,1是一般模式,二是強調平移的穩定操作,三則是強化觀景窗的穩定系統,各種不同模式適用於不同使用程度與環境。如果你需要為運動賽事或野生動物進行攝影,會在高動態的環境下拍攝,模式3會是更好的選擇。
順帶一提,下方的三角固定架是可以拆卸的。
前端的濾鏡口徑為95mm,這顆鏡頭不像G Master的超望遠鏡頭系列有提供插刀式濾鏡,所以如果你想在上頭裝保護鏡或偏光鏡,可能就會花上一小筆錢。
鏡頭內有11片光圈葉片,葉片本身就是圓弧形,而葉片數越多也代表能夠達到越圓的光點散景。目前Sony新款鏡頭都是9片圓形光圈葉片起跳。
鏡身上頭有三顆對焦鎖定鈕。你需要的話也可以在機身內將這三顆按鍵做指定功能,在選單內共有23「頁」的內容可以讓你指定。
這顆鏡頭有多大呢?我們拿另外兩顆鏡頭來做個比較:
左邊是200-600mm f/5.6-6.3G,中間是24-105mm f/4G,右邊則是Tamron 70-200mm f/2.8G2,也就差不多是70-200mm f/2.8GM的長度。這下可以感受得到200-600G的巨無霸尺寸了吧?
● 鏡頭功能介紹
● 從200mm到1800mm
雖然鏡頭是等效200-600mm沒錯,但你可以從硬體內獲得機身直出的照片,其實最高可以拿到1800mm的照片,範圍超大。
200-600mm是鏡頭本身,但如果你裝上1.4x增距鏡就可以延長至840mm,如果是2x鏡的話就可以直衝1200mm,而且是真實的光學1200mm,如果你在1200mm時再做APS-C的數位裁切功能,就可以拉到不可思議的1800mm,但畫素會降成1800萬畫素。
先讓各位看一張照片,這是我的iPhone 8拍的,大約等效焦距是28mm。
拍攝的目標是中間的那個…呃,我是說…那艘船…。反正就是中心的那顆黑點。就算是你點開大圖它都是一個小點。
我們來看看從200mm到1800mm是什麼樣的差距:
再替各位舉個例子。見過Discovery拍攝非洲日出或夕陽的超大特寫畫面嗎?把整個太陽佔滿整個畫面就是用這種焦段拍的:
其實以前我以為這種畫面大概用個400或600mm拍就差不多,結果就算是1800mm都還不足以讓我把太陽佔滿整個畫面。
其實拍攝日出這種東西畫質就不太重要了,因為穿過空氣的距離太長,所以肯定不會有銳利的太陽照片。所以太陽的邊緣會矇矇的很正常。
● 銳利度
銳利度的部分小編覺得是比較難看得出來的地方。原因是為了維持中央與邊角都是在同一個「無限遠」的平面上,我必須要找夠遠的物體拍攝。一般的鏡頭我了不起50~100公尺算是無限遠了,但這是超望遠鏡頭,如果給我一個50公尺遠的東西,然後我把鏡頭拉到600mm,東西會變超大反而看不出來細節,不然就是可以讓你看到別人家中的傢俱長什麼樣,這樣母湯。
這次我拿個至少500公尺遠的地方當作銳利度測試,才能同時滿足200-600mm的範圍,同時畫面中的細節也經得起我做裁切。但問題是距離太遠,反而會因為天氣熱,畫面中會因為熱對流產生模糊,甚至是部分區域的模糊。但如果是陰天,我又會因為快門速度拉長而容易晃動,而且夏季陰天也通常代表濕氣重,畫面會更容易模糊。
所以基本上,這個部分我良心建議各位參考就好…
銳利度的部分,我分為200mm、400mm、600mm的中央與邊角畫質,從最大光圈到f/32做比較其實鏡頭光圈可以到f/36,但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這1/3級幾乎不可用的光圈做測試,所以就放棄了這個最小光圈的內容。而860mm與1200mm只讓各位看最大光圈。
200mm
中央
5.6
8
11
16
22
32
邊角
5.6
8
11
16
22
32
400mm
中央
6.3
8
11
16
22
32
邊角
6.3
8
11
16
22
32
600mm
中央
6.3
8
11
16
22
32
邊角
6.3
8
11
16
22
32
如果你問我200-600mm f/5.6-6.3光圈小嗎?其實我覺得還好,f/6.3在太陽底下是還滿過得去的。但如果你想加上增距鏡的話,一切就不同了。1.4倍鏡會縮小一級光圈,2倍鏡是兩級。也就是說,600mm f/6.3在1.4倍下會變成840mm f/9,在2倍下會變成1200mm f/13!f/13這光圈就一點都不好玩了對吧?
我想這也是400mm f/2.8與600mm f/4貴的原因之一。600mm搭配1.4倍變成840mm f/5.6、2倍變成1200mm f/8。f/8跟f/13可是差很多的啊!!
我們來看看840mm與1200mm的差異:
ILCE-7RM3 840mm ISO100 f/9.0 1/100s
…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新訊】Sony FE 35mm f/1.8 正式發表!擁有 0.24x 放大倍率,重量僅 280g
【新訊】Canon RF 24-240mm f/4-6.3 IS USM 旅遊鏡正式發表!建議售價約:NT$28,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