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舞動人生》在勵志背後的動人:將偏見放下,也許我們能活得更自由

This Moment

更新於 2018年11月02日06:57 • 發布於 2018年11月01日16:00 • Yen

「一部勵志電影帶給我們的,除了歡笑和淚水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展開了我們對於世界的想像。」

《舞動人生》(Billy Elliot)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在早期英國保守的社會風氣之下,出現了一位熱愛芭蕾舞的12歲礦區小男孩 Billy,靠著熱情與勇氣感動身旁的人,最後成為專業芭蕾舞者;乍看是一部感人勵志片,但其實遠遠不止如此,在看到電影中 Billy 對舞蹈的熱情與純粹態度,也許會讓我們開始思考,生活中的許多混沌或許是自己給予自己的。

這部曾經被電影雜誌《Total Film》選為英國史上最偉大電影排名第 39 名的電影《舞動人生》(Billy Elliot),雖然近期才在台灣電影院上映,但其實他是一部 2000 年的電影;當時一播出便受到許多人喜愛,後來還將電影改編為舞台音樂劇(是少數由電影改編的舞台音樂劇!),知名英國作曲家艾爾頓強(Elton John)在看過電影之後,決定親自為《Billy Elliot》舞台音樂劇作曲,一直到現在都還持續在各大劇院演出,《每日電訊報》也曾讚譽《Billy Elliot》為「英國最偉大的音樂劇之一」,甚至連日本去年也推出日本版《Billy Elliot》。

“當你純粹熱愛一件事物,他人給予的偏見都將不成問題;而愛你的人,也會願意試著將自身的偏見放下”

故事背景是發生於1984年英國礦工大罷工時期,一個生長於保守家庭的12歲礦區小男孩 Billy,每天被父親嚴格要求訓練拳擊,有朝一日也希望能跟隨爸爸的路,不過沒有拳擊天賦的他在訓練過程屢屢遭受挫折;某日在回家路上經過芭蕾教室,無意中發現自己熱愛芭蕾,也被在社區中心任課的舞蹈老師看出他的舞蹈天賦,於是開啟一連串關於追尋夢想的故事;而有趣的是,從電影裡每個角色之間的對話,我們能夠看見,即便是當初多麽無法理解,最終都會被 Billy 純粹追尋夢想的心所感動,轉而支持他,如同支持自己般的全心全意。

不該用「標籤」定義他人,有時候真相與我們想像的不同

Michael 是 Billy 唯一的好朋友,有同性戀傾向的他,一直夢想自己能成為女生,而在他知道 Billy 喜歡跳芭蕾舞之後,便有意無意向他透露自己喜歡女裝、化妝以及性傾向,甚至親吻了 Billy 的臉頰;面對這樣的情況,Billy 認真地跟 Michael 說:「Michael,我喜歡芭蕾舞,但並不代表我是個同性戀喔!?」這樣的回應,更是提醒了身為觀眾的我們,別輕易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評價事物。芭蕾舞不代表什麼,而 Billy 也就是一個單純熱愛這項舞蹈的小男孩,如此而已。

我們內心所擔憂的,有時候只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爸爸與哥哥 Tony 一開始十分阻止 Billy 學習芭蕾舞,但兩人反對的原因卻非常不同,身為一個鄉下礦工又是家庭經濟重擔的爸爸眼中,在 Billy 想成為一名芭蕾舞者這件事上,心裡所想的都是未來薪水是否優渥、足以養得起一個家庭,在無法理解的情況下,他也因此選擇反對。對比哥哥 Tony,在 Tony 與 Wilkinson 老師的對峙中,能發現在 Tony 心中,芭蕾舞屬於上流階級的嗜好,在處於罷工狀態又長期生活於與資本家的對抗之下,不難想像他的憤怒會轉為中產階級主婦的 Wilkinson 老師身上,甚至將 Billy 學習芭蕾舞的行為解讀為對家庭的背叛。

而無論是哥哥或爸爸,他們都在看見 Billy 在跳舞時那種前所未有的快樂時,都將自己內心所投射的、憂慮的放下,轉向支持他們所愛的兒子/弟弟;也許,很多時候我們所擔憂的事情,不見得是對方所需要的,而那些憂慮也很可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在這部電影裡,「芭蕾舞」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每個人的困境跟偏見,而在 Billy 的觀念裡,人與人之間並沒有階級高低、性向之分,他也不會用這種方式對人進行分類,同時,這也暗示著 Billy 才是那個心靈真正自由的人。

延伸閱讀:
「種族歧視真的消失了嗎?」:5部經典電影演出,我們是多麼相同卻又不同的掙扎

加入 | This Moment | LINE@,一起發現生活的每一刻美好。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