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上不乏描繪冤獄的電影,編導屢透過極為清楚明確的核心價值-正義必得平反,佐以千迴百轉的情節和演員的精彩詮釋,讓觀眾能夠同理被冤枉者那種委曲苦痛的悲憤心情,進而在正義到來之時,為他們的終獲平反一掬同情之淚,甚至擊節歡呼,《捍衛正義》(諾曼傑維遜,美國,1999)是我看過冤獄電影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丹佐華盛頓飾演被誣陷的黑人拳手「颶風」卡特,因被誤判謀殺罪入獄,經由不斷上訴和旁人協助,20年後終於獲釋出獄,丹佐層次分明、全情至性的演出,也為他拿下第五十屆柏林影展影帝。
去年在平冤影展看了一部紀錄片《中央公園五人案》,則描述1989年中央公園有五名非裔及拉丁裔的青少年,被認定性侵一名白人女子,而遭判有罪。直到真兇自白犯案,案件才終獲平反,但他們卻已經在獄中耗費了六年至十三年的歲月。影片進一步解構了美國長久以來存在、並未隨時代演進而緩解的種族歧視問題,相較劇情片的「改編」,紀錄片更能紀錄下那我們眼見卻不以為意、甚至未必察覺的真實。
由於冤獄層出不窮,冤獄電影的出現才更顯其重要,他昭告著我們這些故事不論以往或現在的,他仍持續進行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近期將上映的《不完美的正義》( 德斯汀克雷頓,2019,美國),和《捍衛正義》一樣改編自真人實事,劇情描述一名自哈佛畢業的年輕黑人律師布萊恩史蒂文森(麥可B喬丹),為被控謀殺一名18歲少女的黑人嫌疑犯華特麥米利(傑米福克斯 飾)辯護。他們要面對的,除了由來已久的種族歧視問題,更有華特口中所說的:「沒有人能從阿拉巴馬的死囚牢房逃出。」此一冷冰冰的數據和歷史。面對如此嚴峻的求生條件,導演無疑有將戲劇張力突顯的必要,然而無論是華特與家人的關係、布萊恩夥同助理伊娃安斯利(布麗拉爾森 飾)蒐證的難度,導演都用蜻蜓點水的方式順順的帶過,乃至最後的劇情翻轉,也看不到檢方或證人必須「洗白」的不得不然,縱然我們最終也抵達了正義的彼岸,這樣的劇情要讓觀者真正有共鳴,誠然還有一段距離。
電影描繪較成功的部分,是布萊恩的心境轉變,初始他對華特說:「你的遭遇我都能理解。」遭華特拍桌並咆哮說道:「不,你不能理解,你跟之前的律師都一樣。」而後布萊恩來到華特家中,他對華特的家人改口說:「我試著去想像你們所遭遇的。」前後兩段的劇情點出了人思考常有的盲點,我們認為同理心是用說的,然後實際上若非當事人,你永遠不會知道水深火熱是什麼?雖生猶死又是什麼?我們只能試著去理解,而這當中你要遭受很多質疑,「你是穿西裝的有錢白人」,「也許你只是另一個拿了錢就落跑的律師」,布萊恩頂著哈佛的學位,並未為他取得上流人士的憑證,他一樣遭到白人警察要求脫光衣服搜身的羞辱對待,顯然這也是華特思考的盲點,這些他沒看見的觀眾看見了,然而華特雖然沒看見但他最後也聽見了,當他詢問布萊恩為何這麼執著於追求正義?布萊恩道出祖父被誤判死刑的往事時,這才讓華特卸下心防,建立起兩人同路人相偕以伴的革命情感。
另外一個描繪得較成功的部分,是華特在獄中和其他獄友相濡以沫的情感,他們或許有人是罪有應得,有人是蒙冤入獄,但此刻他們只能彼此鼓勵,祈禱「那一天」的延遲到來。華特雖然不知自己能否重回生天,依然鼓勵著另名獄友,要像高聳入雲端的樹木一樣,經歷風吹雨打依然屹立不搖,縱然該獄友依然伏法,但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正向的能量不斷在流動,從布萊恩到華特,從華特到獄友,讓影片沉重的調性變得稍微柔和起來,行刑前播放的詩歌更讓死亡顯得不再那麼陰鬱,而有種超脫昇華之感。
影片結尾的字幕上寫道:「九名被判死刑的人,有一名後來被證明是無辜的。」誤判比率如此之高誠然令人驚訝,但我們感到更沮喪的,是這個「後來」會否已經是當事人被「誤殺」之後?又在這證明無辜的過程中,當事人要如何頂得住壓力,用何等驚人的耐力捱過這漫漫冤獄路?畢竟不盡然都會有真兇出來自白,像紀錄片《中央公園五人案》一樣的巧合發生。《不完美的正義》雖然不完美,但它能誠懇提出問題,並帶給我們一種向上的力量,依然是值得一看的作品。
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推薦指數:7分(滿分10分)
加入「yamMovie電影特區」LINE好友,隨時掌握熱門電影動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