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八月女子棒球世界盃奪下隊史最佳亞軍成績、學生棒球運動聯盟首度辦理國中軟式棒球「女子組」賽事,台灣女生可以打棒球,已經不是癡人說夢,儘管如此,女棒在運動發展路上仍有許多難題待解。
人口基數少,導致球員重疊
受限於環境因素,目前台灣國際賽女子棒球選手多由女壘球員擔任,培育系統下除了已進行分流的北市大女棒隊外,球員身兼棒壘球員的狀況屬於多數。
這也導致女子球員有因賽事舉辦日期調整「身分」的情形,投入女子棒壘球教育超過20年的華江高中女棒隊總教練蔡瑜君說:「這是基層人口基數少的問題,球員們看月份調整身分變成很正常的事情,現在有女子棒球隊,我們是希望能提供另一條不一樣的路。」
台灣女棒參與國際賽多數仍由女壘球員出征,顯示因參與人口不足問題,女棒與女壘發展依附在同一群人身上,如何在球員量不足的狀況下,維持棒壘並進的態度,並非容易的事情。
印尼亞運女壘總教練楊賢銘說:「棒壘並進是重要的方向,但就現實面來說,目前參與女子棒球最高層級賽事的仍是壘球員為主,如何在不影響壘球甚至企業女壘的發展下,又能提升棒球實力是一個問題。」
楊賢銘也點出,當棒球國際賽與國內女壘賽事產生衝突時,就現實面及國際積分來說,很難放棄現況較為完整的壘球,讓球員們全心投入女子棒球,女子棒球發展雪上加霜。
棒壘轉換期的困難
儘管棒壘球一家親,在轉換期的適應及體能肌力上仍有差異,蔡瑜君說:「不光是投球打擊,跑壘就有很大的差異,壘球打出去之後才能跑,但棒球就有很多戰術空間。」
蔡瑜君補充說道,「棒球空間距離較大,女生在這方面又會更加明顯,但壘球因為場地的關係,所以更多瞬間的判斷,這種能力往往就是左右勝負的關鍵,另外,轉換時投球上的放球點、投手丘都需要適應,跑壘也因為距離較大都是主要調整的方向。」
楊賢銘則認為力量與體能會是最大困難,「技術方面只要花時間適應基本上並沒有太大問題,但棒球場地距離對於女生來說還是比較吃力,傳球的力量也是差異較大的困難點,另外在跑壘的體能畢竟距離較遠。」
女子棒球基層運動人口不足,導致發展到競技面必須和壘球搶選手,進而出現棒壘能力兼具甚至轉換期的狀況,未來女子棒球的發展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