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為了被肯定而過度討好他人,值得嗎?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更新於 04月18日07:07 • 發布於 04月11日00:2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為了被肯定而過度討好他人,值得嗎?

文/元貞美,譯/袁育媗

戴著乖孩子的面具長大

過去那個不起眼、資質普通的我,曾經是個乖女兒和好學生。不論在家或學校,我總是能得到「乖巧聽話」的讚美,連我自己都以為這就是我原本的樣子。事實上,我的表現只是為了掩飾自卑心和低自尊而已。

幾年前有部韓劇《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男主角文鋼太就是典型的乖寶寶症候群(Good boy syndrome,為了當個好孩子而壓抑自己的情緒去迎合他人的傾向)。他年紀輕輕就要照顧自閉症的哥哥,勤奮務實的他總是搶著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苦差事,但是他的臉上卻看不出一絲喜悅或悲傷。

乖寶寶症候群跟小時候成長環境密切相關,會有這種症狀的人從小就認為「我不乖就得不到愛」、「我是不被肯定的」,他們通常極度渴望獲得照顧者的愛與肯定。《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的男主角文鋼太一直被母親的一句「你出生就是為了照顧生病的哥哥」給困住,因為他的存在價值已經被母親決定好了。

父母給的壓力或期待會讓孩子漸漸失去自我,孩子試圖變成父母想要他成為的樣子,而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只要符合父母或大人的期待,孩子就會被稱讚「好乖」並感到滿足,這種模式在小時候沒什麼大問題,但是隨著年齡增長,自我逐漸發展起來後,這麼做反而會錯過探索自己真正想要或擅長事物的機會。另外,長期被壓抑的情緒和需求也會影響心理健康,可能導致無力感、身心俱疲症候群(Burnout syndrome)、憂鬱症。

乖寶寶症候群的另一個問題是,無法建立個人界線,也就是所謂的「心理界線」。精神健康的人相信,自己擁有人生的主控權,因此懂得劃清心理界線是非常重要的。乖寶寶症候群的人則任由別人去使用自己最私人的空間、耗費自我的精神,就好像把自家的臥房整間讓給外人住一樣,結果自己反而無法休息。這些人很容易感到疲憊、憂鬱,甚至被有心人士利用他們的善良而受傷。這些事反覆發生時,他們會漸漸缺乏自尊感,落入惡性循環。

孩子應該要健康快樂地長大,而不是一味地聽話。真正的健康,應該是孩子就要有孩子的樣子,讓他們學習團體生活中身為一個小孩該有的能力,配合孩子的發展階段去學習。孩子本來就缺乏耐心、衝動、情緒化,所以難免會不耐煩、講不聽、鬧脾氣,讓父母很傷腦筋。此時,父母應該持續用愛來包容、信任,並教導他。比起做個乖孩子,更該重視心靈健康,如此一來,孩子長大後才能成為一名成熟又幸福的大人。

我自以為的獨立

有一天,我準備去朋友家寫作業。穿過我家前面的市場,她家就在對面那棟大廈。她有很多玩具和娃娃,一想到我們可以一起寫作業、玩玩具,我就開心得不得了。正當我雀躍地要走出市場,一名中年男子瞬間摟住我的肩膀,還用一把小刀抵著我的腰,要我安靜地跟他走。我很慌張,猶豫著該不該向市場裡認識的阿姨求救,或是掙脫他逃到市場裡,但最後我什麼都做不了,只能乖乖地跟他走。他拉著我往回頭路走,然後把我帶到我家附近一個樹林茂密的空地。他要我不准動,緊接著,他倉促地鬆開褲頭的皮帶。說時遲,那時快,我趁他一鬆手立刻飛也似地奔向距離十公尺不遠處的家。

我衝向母親,精神未定地哭訴著:「媽媽,有個奇怪的阿伯,他⋯⋯」

我不知道該怎麼描述剛才的狀況,說話語無倫次,而當時的我才國小二年級。

「我不是叫妳不要在外面亂跑嗎?」母親正為家中的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只是兇狠地罵了我一句。我頓時不知該說些什麼,便獨自回到房間哭,怪自己亂跑才會遇到壞人。這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祕密,但長大後我才發現其實很多女性也遭受過類似的經驗。

照母親的說法,因為我到處亂跑才會遇到壞人,所以一切都是我自找的,錯在於我。在這個明明沒犯錯,卻硬被說成罪人的世界裡,還有什麼是我可以信任跟依靠的呢?在這個家,父親只知道工作,母親一天到晚忙碌,沒有人管我,所以我不能出任何差錯,什麼事都得自己來。我變成了不需要父母操心的乖女兒,但實際上是因為我心裡不相信任何人。

我的獨立只是一種假象,我不喜歡麻煩別人,別人插手干涉我的事也會讓我很有壓力。我變得很難跟人交心,但我從來不覺得這樣的自己有什麼問題,因為我總是好好的不給人添麻煩。但是後來我才知道,我不是獨立,而是「孤立」。

真正獨立的人,能夠與他人健康交流,並且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幫助他人,必要時也懂得向外求助,人際關係是健全穩固的。這就像一間房子,有大小恰到好處的門窗,平時可以看看窗外發生的事,偶爾跟鄰居聊天、互相拜訪。到了晚上或颳風下雨的日子,則關上門窗,安全地待在家裡。真正健康的獨立,應該是尊重自己的私人空間,同時也關心周遭、與外界保持互動。然而孤立的人就像獨自住在一間沒有門窗的房子裡,充滿了警戒心,彷彿屋外只有虎視眈眈的敵人,光是保護自己的安全就已經分身乏術。

學習諮商後,我發現自己並不獨立,而是有迴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迴避型人格障礙者為了不讓自己受傷害而選擇孤立,他們不喜歡被拒絕、被批評,也不喜歡處理問題或捲入紛爭,所以他們會選擇逃避,或是不主動扛責任。迴避型人格本質上充滿了恐懼和焦慮,但是仍然會盡心盡力做好被交付的任務,所以通常不被當作嚴重的問題。

過去,每當遇到與我不太合拍的人,我總是在內心築起一道牆,絕不對他們敞開心扉。相反地,即使是我再怎麼喜歡的人,對方要離開我也從不挽留。我會事先排除所有人際關係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失敗、拒絕的情況。像我這樣具有迴避傾向的人,或許能夠安然過著一個人的生活,但內在肯定還不夠成熟。因為只有從錯誤和失敗中不斷學習和調整,人才會逐漸變得成熟,而且這個過程只有透過與外界互動才能夠經歷。

具有迴避傾向的人,由於過於害怕挑戰、失敗和被拒絕,因此選擇將自己孤立起來。從表面上看,我是一個獨立且負責任的人,但實際上我在內心建立了一道城牆,以保護自己免受任何傷害。

面對問題,解決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問題並且面對。我的獨立與對他人的過度討好,背後隱藏著被人肯定的渴望,以及對外界的不信任。這種心理矛盾阻礙我成長,讓我無法變得成熟。我必須鼓起勇氣摘下乖孩子的面具,走出自己的城堡。解鈴還須繫鈴人,關係帶來的創傷就由關係來修復。只有真正去做,我才會明白展現真實的自我其實沒那麼嚴重,犯錯或失敗也沒那麼丟臉。當我真正勇敢嘗試與碰撞之後,我發現這個世界上支持我、鼓勵我的人,遠多於批評我的人。只有親自去體驗過,才能醫治心靈的創傷。

本文摘自《是家人也是他人》,原篇名為〈看似普通卻不尋常的童年〉,立即前往試讀►►►

是家人也是他人:即使是家人,也是另一個獨立的人!如何讓親情不再是負擔? - 元貞美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