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曾經輝煌的柬埔寨,為何會變成今天這樣?

換日線

更新於 2022年09月19日08:25 • 發布於 2022年09月08日08:45 • 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曾經輝煌的柬埔寨,為何會變成今天這樣?
曾經輝煌的柬埔寨,為何會變成今天這樣?

上圖為瓊邑克(ជើងឯក),位於柬埔寨首府金邊以南約 15 公里,是柬埔寨「殺戮場」中最著名的一個。此地原為一個果園和中式墓園。紅色高棉政權在其統治的 1975 年至 1979 年間,在這裡處死了大約 17,000人。

近來由於對台灣來說不怎麼光彩的國際新聞之故,多數人一提到柬埔寨,想到的可能都是「詐騙」兩字。然而也有人提到,為何柬埔寨會長期成為包括台灣詐騙集團在內的犯罪溫床?關於這個複雜的問題,恐怕就要從柬埔寨近代的歷史中找答案──而當中的斑駁血淚,也與其境內至今仍存留的無數「地雷」十分有關。

二戰結束之後,中南半島國家成為美蘇冷戰對峙的熱點之一,當中柬埔寨獨立後的政治動盪、政權輪替等風波更是不斷,可謂幾無寧日。而數十年的戰爭與動盪,給該國留下最致命的遺產,就是境內遍布的地雷:

根據聯合國估算,柬埔寨是如今全球埋有最多地雷的國家之一。30 年前該國的土地上散布了約1,000 萬顆地雷,目前仍有約500 萬顆尚未拆除,存在隨時爆炸的風險。柬埔寨歷經長年的政治動盪,即使如今「強勢」如洪森政權,也無法憑該國的力量消除地雷隱患,必須仰賴國際支援。

從清不完的地雷,看柬國道不盡的戰亂史

說到柬埔寨的「地雷史」,首先要提的是美國:越戰期間,美軍為了徹底消滅北越地面部隊的移動範圍,在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投下數百萬噸炸彈,戰後並留下近 50 萬噸未爆彈,同時亦佈下了無數的地雷。這些爆裂物可能在被布設或遺棄數年後爆炸,存在致命危險。

接著,柬埔寨進入惡名昭彰,有「人類史上最恐怖政權之一」的紅色高棉(赤柬)時期。這個自 1975 年前後快速取得柬國統治權的極左勢力,獲得中共時任最高齡導人毛澤東的支持,在柬國實施恐怖統治,仿效中共的「文化大革命」,血腥鎮壓與整肅境內所有異己與知識份子,最終直接或間接造成 200 萬以上的柬國人民死亡。

時至 1979 年,蘇聯聯合越南,對赤柬進行一場「共黨政權內戰」,越南軍方將紅色高棉趕到泰國邊境後,又在邊境長達 750 公里的地界埋設大量地雷,用來「阻止紅色高棉返回柬埔寨」。
當紅色高棉政權終於被趕出首都和各大城市後,柬埔寨的和平仍未到來,隨之而來的是長達數十年的內戰──隨著戰線的不斷轉移,新政權、紅色高棉殘餘勢力和君主制反對派軍隊等眾多勢力,繼續埋下更多的地雷。

這些數不清的反步兵地雷、反坦克地雷因「戰略需要」而被埋下,不同款式的地雷產自蘇聯、歐洲、美國、中國及日本……,唯一的共同點是「都能殺人」。直至 90 年代,柬埔寨政治紛擾稍微緩和後,人們才注意到在過去 20 多年間,柬國竟已成為「地雷王國」。

據聯合國和各人道組織估計,柬國境內在這段時間當中,被埋下至少 1000 萬枚地雷,柬國人口也不過 1000 萬,等於平均「每人一顆地雷」。數量龐大的未爆地雷,給柬埔寨造成了深重災難:

首先,自是對境內人民的生命危害。柬埔寨自 20 世紀末至今,一直是全球地雷受害者最多的國家。即便在許多國際名人、人道救援組織的關懷與奔走下,陸續有過多次「掃雷」行動,千萬枚地雷仍「掃不勝掃」,至今仍估計有近 500 萬枚未爆地雷存在。

其次,柬埔寨的產業結構,至今仍以農業為主力,儘管多數城市與近郊的地雷「理論上」已清除大半,但仍有無數地雷集中在柬埔寨西北省份及柬泰邊境區域──大量土地因未爆地雷的存在無法開墾,道路及灌溉等基礎設施也無法建設,大幅影響其國家的產業發展、甚至治理能力。

洪森政權高度倚賴外援,也與境內地雷有關

1999 年,柬埔寨加入旨在號召國際社會共同清除地雷的《渥太華條約》,此約又被稱為「地雷禁止公約」,正式宣佈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對人員具有殺傷力的地雷,及致力銷毀、清除所有地雷。

為了順利在國內開展排雷行動,洪森當局隨後並相繼成立「柬埔寨排雷行動與受害者援助局」(CMAA)、「柬埔寨皇家武裝部隊」(RCAF)等負責勘察和掃雷的組織──它們在各省設有分部和分組,工作任務包括地雷檢測、登記雷區信息、開展掃除行動等。另外,地雷咨詢小組(MAG)、危險區域生命支持組織(HALO Trust)等國際性或專業性排雷團體,也持續援助柬埔寨。

然而,礙於技術及資金的限制,柬埔寨很難產出更先進的無人掃雷設備,而若從外國進口,則是柬埔寨財政難以負荷的花費──洪森當局曾統計,柬埔寨平均每年花在掃雷上的費用已達到 4,000 萬美元,而當中很大部分是靠國際組織或外國政府(近年主要是中國)支援。

俗話說「拿人手短」,當一個國家高度仰賴他國的「捐助」或「援助」時,在政治上自然很難有太多談判籌碼,也因此在東協諸國的地緣政治板塊中,柬埔寨的角色也特別耐人尋味。(後面詳述)

怎麼看待柬埔寨這個國家?從古典、現代、全球化三種結構觀察

除了血淚斑斑的「地雷史」之外,從國家建構的角度來看,柬埔寨在近代大致經歷了如下的「演化進程」:柬埔寨王國時期;法國殖民地時期;柬埔寨王國西哈努克時期;美國扶持的高棉共和時期;共和垮台後的恐怖柬共時期;越南扶持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時期;迄今則進入新柬埔寨王國時期。
檢視在這一過程中,筆者認為柬埔寨政治文化形成了三種結構:

  • 首先,是古典結構:柬埔寨自殖民時期開始,一直是名義上的君主制國家。這部分傳統政治結構採用君主立憲的形式被保留了下來,例如:20 世紀時期的西哈努克國王、現任國王西哈莫尼等。

  • 再者,是現代結構:自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的赤柬風暴,對柬埔寨帶來了極為劇烈的衝擊後,時至今日,柬國人民對「共產政權」多數存有餘悸,政治人物也因此盡可能(在表面上)淡化威權色彩,向西方的「民主包裝」靠攏。例如柬埔寨總理洪森,雖說是社會主義革命中產生的領導人,卻也懂得與時俱進、成為擁有臉書千萬粉絲的「網紅」。

  • 第三,全球化結構:自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洪森奪權成為柬埔寨實際領導人之後,並沒有把國家封閉起來走回頭路,並鑒於冷戰結束後的國際大勢,洪森對柬埔寨國家機構做了一番西方議會政治儀式包裝,也將骨子裏仍是專制的政權,套了一層西方議會選舉的「樣板」。

其實,若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來看,東協各國不僅是柬埔寨,包含泰國、馬來西亞、寮國、緬甸、汶萊等國家,都是在王室影響力尚存的情況下,用不同方式將「古典結構+現代結構+全球化結構」進行融合或磨合,並積極提升國家競爭力──在這段極不容易的發展進程中,各國固然都有許多值得稱許的成績,不為人知的陰暗角落也始終存在。

好比近年風波不斷的泰國是一例,柬埔寨的「KK 園區」也是如此。筆者認為,治本之道無法速成,需靠全國人民凝聚共識,把這三套結構融合昇華。

不得不的包容性成長?東協集團存有的政治分歧

最後,談談柬埔寨在地緣政治中的角色:東協(ASEAN)目前共有 10 個國家,並標榜自己是追求「包容性成長」的多邊區域組織;然而,倘若先撇除不斷強調自己「經濟優先、政治中立」的新加坡、汶萊不計,原東南亞八國其實正是四對四的「資本主義 VS 社會主義」國家對峙局面。

尤其,當東協擴張成為 ASEAN+1(中國)、ASEAN+3(中國、韓國、日本)、ASEAN+5(中國、韓國、日本、澳洲、紐西蘭)後,更不斷可以從中見到美中兩強彼此角力的痕跡。

再加上從「一帶一路」,到近年陸續興起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印太經濟架構」(IPEF)等競合,東協各國顯然已是美中為首的各大強國,在亞太區域彼此競合的外交、政經主戰場。

回顧東協的組成,按照加入順序排列如下:1961 年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創立原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印尼、新加坡加入東盟。前四個組建東盟的國家—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早期立場上相對親美,屬於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陣營,這四國之所以報團組成東協,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共產紅色的威脅,馬、菲、泰、印等四國必須一同抵御社會主義陣營的攻勢,汶萊獨立後亦在 1984 年宣布加入。

接著,在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後,該區域中原本傾向社會主義,位居蘇聯、中國保護傘下的國家,也紛紛轉型加入東協集團:1995 年越南加入東協;1997 年寮國、緬甸加入;直至 1999 年柬埔寨亦宣布加入。這「後四個」加入東盟的國家──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早期的政治立場均是反美親(蘇)共,儘管如今多已隨著「蘇東坡」走入民主進程,卻也是中國崛起後優先爭取、著力最深的目標。

職此,東協集團 10 國加入的順序,非常能夠反映這些國家的「出身」和潛在「立場」。例如緬甸、寮國,和本文的主角柬埔寨,均時常展現出高度傾向中國的政治立場──無論其原因是經濟因素的不得不然,又或是外交手段上的兩手策略,在如今美中兩強對峙愈發嚴峻的當下,均埋下了東協日後勢必持續紛擾的隱憂。

至今仍存在柬埔寨境內的數百萬顆地雷,既是強權爭霸的產物、也是政府失能的象徵,更是數代當地人民,心中揮之不去的沈重。

【延伸閱讀】

●柬埔寨金邊快變「中國城」,講中文比英文通
●會說 15 國語言的他,是一個年僅 14 歲的路邊小販──「在柬埔寨,這很正常」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