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大甲草蓆聞名遐邇,其中手工細膩、編織技法繁複的藺草蓆,更名列國寶藝品。但隨著時代更迭,藺草編織工藝逐漸凋零,為復興藺草文化,大甲區西岐及幸福里等一群平均年齡逾70歲的阿嬤們,以粗糙的手代替針,把藺草當作縫線,一針一線編織出一件件藺草作品,不僅實用,還兼具美觀,將傳統工藝融入創新思維,要讓大甲這個舊城鎮重現藺編新活力。
不會編織 不敢嫁人
「一支、二支罔來拎,卡無免把阿母伸長手!」大甲帽在1897年由洪鴦女士首編開始,在1907年輝煌年代,全台中西部濱海地區都有生產,有人從年幼一路編到年老,從早期以賺錢為目的,最後變成一輩子的興趣。
75歲藺編工藝師傅朱周貴春表示,以前老小都要會做,不會做也不敢嫁來大甲,她至今對藺編的熱情不輸當年,對她來說,藺編是一份捨不得放下的情感;傅梁姓姊妹花說,小時候放學一回到家,就被媽媽架著編藺草,貪玩的她們當時「好恨」,但婚後為賺取家用,卯起來做也是不輸人;鄭滿足則認為,要傳承藺草文化,創新很重要。
致力推廣藺編文化的西岐里長羅永宗說,每年種植的藺草,靠著社區長者頂著大太陽收割、曝曬後收成,並號召數十位阿嬤投入編織行列;藺編活動不但讓老人家走出戶外,更能傳承即將失傳的藺草文化,同時發展銀髮族經濟。
做工繁複 倒吃甘蔗
為了保存與傳承藺編工藝,幸福社區自2015年開始復育藺草並推廣編織,幸福里長翁木榮指出,藺草編織必須經過多道程序,從種植到收割,還要經過析草、剝除不完全葉、槌草、揉草、鋪草等處理,收割後的藺草才能用於編織;編織程序還有接草、填草、折邊與磨平等,才能完成一項藺草製作的工藝品。
翁木榮說,要復興藺草文化得先栽種藺草,每年2月底至3月間,老人家起大早分工合作,阿嬤們先清理洗淨大批藺草秧苗後,再交由男性栽種,初期也遇到許多困難,包括採收時不能碰到水及必須避開農忙時期,這些問題都要克服,幾年下來,已能順利掌握栽種原則。
多元樣貌 貼近生活
老人家們都說,藺草帽蓆為「大甲三寶」之一,近年來許多社區發展協會紛紛動起來推廣,上了年紀的阿嬤憑著數十年前的記憶,一步一步重拾多樣的編織手藝,作品更突破傳統添加不少巧思,從實用的草帽到精緻的擺飾品,加入學習藺編的年輕人更直呼「藺草編織就像倒吃甘蔗,一路辛苦,終有令人驚豔的回報!」
大甲區長顏金源指出,目前大甲帽蓆技藝在諸多里長、社區編織老師推廣下,將日常生活用品概念融入大甲藺草編織工藝,發展多元樣貌手工藝品,讓藺草工藝能被更多人看見,期待能傳承發揚這項百年藺編工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