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仍有人需要就繼續做 羅賢得堅守傳統手工烘爐產業

觀傳媒

更新於 08月10日06:30 • 發布於 08月08日06:39

(觀傳媒嘉義新聞)【記者邱嘉琪/嘉義報導】傳統紅白喜慶需要用到的烘爐,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消失在日常生活中,手作烘爐產業也慢慢式微,但嘉義民雄鄉卻有一家堅持了超過一甲子的烘爐工坊,第三代羅賢得兩年前從父母羅榮材與陳碧春手上接下烘爐產業,繼續傳承此傳統手藝,羅賢得說:「因為還有人需要,所以會堅持下去。」

擔任職業軍人的羅賢得,兩年前回到老家嘉義民雄,接下自阿公開始做的手工烘爐產業,67年次的他,從小跟著看、看著做,知道做烘爐辛苦又不自由,打從心裡想要擺脫,但是父母已年邁,訂單接腫而來,索幸退伍後回來與妻子接下傳承的棒子。

▲用泥土、水與米糠燃燒後的殘渣一起攪成有黏性的黑土,是烘爐塑模的主要原料。
(圖/記者邱嘉琪攝)

羅賢得表示,他與家人可說是目前台灣唯一還在堅持以傳統手工製作烘爐的師傅,古早興盛時期嘉義有五、六家在做,現在只剩他們一家,目前他們所作的烘爐多半銷往嘉義、台南、高雄一帶,主要以批發為主,業主會在五金行或大賣場裡銷售,自家也接受客製需要,大多是消費者紅白喜慶習俗所需,或是做為營業用。

▲烘爐外包鐵片連結溝槽壓製的步驟。
(圖/記者邱嘉琪攝)

羅賢得說,像是6、7吋的為一次性用品,是銷量最大宗,用於婚喪喜慶習俗等,例如新娘娶進門時要「跨爐」代表去霉運、新居落成點燃烘爐放在大廳右側象徵風生水起等,或是宮廟法會使用;8、9吋的大多是營業用,就有不少賣羊肉爐、火鍋店、燒肉店或是賣烤魷魚的老客戶;有些有較大烘爐需求的,也提供客製,不過最大只能做到14吋。

▲用水泥填補鐵片與粗胚空隙並砌上3個置物腳的步驟。
(圖/記者邱嘉琪攝)

一個個烘爐完全手作,先將泥土、水與米糠燃燒後的殘渣一起攪成有黏性的黑土,填入模具後用木槌敲打緊實脫模曬乾,大太陽的天氣曬3日,下雨就要等上一個星期;烘爐的外衣是羅賢得買來鐵製罐頭包裝印壞的廢料,裁成適當的鐵片組裝成圓筒狀套上曬乾的粗胚,再用水泥填補空隙並砌上3個置物腳,繼續陰乾一日,最後挖通風爐口,就大功告成,羅賢得說,依整個流程,完成一個烘爐需要一個星期,並不輕鬆。

▲烘爐仍是台灣南部婚喪喜慶時常用到的物品,火鍋、燒肉等店家營業也有所需。
(圖/記者邱嘉琪攝)

雖然辛苦,但羅賢得與妻子擔起傳承大樑,就是覺得還是有人需要用到他們家的烘爐,他們就會繼續做,未來朝轉型為觀光工廠努力,讓民眾可以來DIY體驗,親近與認識這項傳統手工藝,讓手作烘爐的光與暖繼續延續。

閱讀更多
中秋禮品採購 宜縣府推薦4庇護工場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