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香港雜記】雞蛋仔與雞蛋糕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2024年09月28日13:10 • 發布於 2024年09月27日11:12 • 新聞編輯採訪
與朋友同事們站在熱鬧的街角,一邊閒聊生活碎事,一邊大啖美味的雞蛋仔,這樣在街邊品嚐小食的經驗,大概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圖:維基百科)
與朋友同事們站在熱鬧的街角,一邊閒聊生活碎事,一邊大啖美味的雞蛋仔,這樣在街邊品嚐小食的經驗,大概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圖:維基百科)

來到台灣街頭,有時會聞到一股熟悉的芳香,有點像經過麵包店的排氣口時會聞到的味道,但它不一樣,有更濃的雞蛋味和奶香。每次聞到這種氣味,心裡就冒出對雞蛋仔的思念,因為理性告訴我,那是台式雞蛋糕的氣味,縱然非常相似,但不是同一樣的東西。

早前學了一句台語俗諺,叫「 同款,不同師傅」 ,意思是就算外觀看似相同的物件,會因不同師傅的製作,有不一樣的感覺。這句恰恰可以形容台灣雞蛋糕與港式雞蛋仔的關係,即使製作材料非常相近,但味道和口感就是差那麼一點點。

首先從外形方面,港式雞蛋仔只有一種造型,就是由一個個小橢圓形工整排列,成為一個有點像蜂巢的六角型狀。正宗的做法會把雞蛋仔卷成微曲的模樣,用小風扇冷卻,目的是令其定型,以及令口感變得鬆脆。在台灣有看過賣港式雞蛋仔的店,烤完之後沒有卷曲,也沒有冷卻,直接套袋給客人,整個雞蛋仔很快就軟掉,看起來一塊扁平的,也失去線條美感,看到只能搖頭嘆息。

台灣雞蛋糕的造型非常多樣,我最常看到的是用動物型,有的是汽車、手槍型,還有各種卡通造型的如多啦A夢、哥吉拉型,反而最基礎的橢圓形很少見。如果我是小孩,在香港看到雞蛋糕,搞不好也會拋棄雞蛋仔,被它的造型吸引過去。

在製作材料方面,兩者用料幾乎一樣,最大差異是港式雞蛋仔多了吉士粉、淡奶和香草精油,這些材料讓雞蛋仔有更香濃的蛋奶味。在香港的街頭聞到雞蛋仔的香味,真的會自動自覺掏錢包過去排隊,不知道雞蛋糕對台灣人有沒有這種魔力。

在味道和口感方面,兩者的口感都可以很多樣化。除了原味,香港也流行加各式配料的雞蛋仔,巧克力、肉鬆、芝士、玉米 …… 鹹的甜的都有,主要都是可以灑在每塊小雞蛋仔內的小配料 ; 雞蛋糕體型較大,所以餡料不止是小的,也可以做出「爆漿」類的,比如奶油、芝麻、抹茶流心之類。

港式雞蛋仔講求「外脆內軟」,通常好吃的雞蛋仔,都會做到半空心的,太多漿反而會覺得吃起來很笨重,最好是咬幾口就可以吞下的輕盈口感 ; 台灣雞蛋糕好像有兩派,一派跟雞蛋仔差不多,一派是填好填滿,真的像一個蛋糕,口感比較軟而飽滿,在餓的時候吃到這種,感覺也不錯。

價錢方面,台式雞蛋糕豐儉由人,有台幣三十塊六顆的,也有十塊一顆的,看不同造型和口味而定 ; 港式雞蛋仔在香港,普通一底大概台幣六十塊上下,如果口味獨特可能要上百元,兩者價格都非常宜人,國小生也可以買到。

普遍香港朋友對雞蛋仔的要求,都是側重在口感上,因為味道每家大同小異,很難做出難吃的味道,但口感就是看店家的用心程度,比方有些店是隨便把雞蛋仔掛在機器的把手上攤涼,有的會造鐵絲支架,裝幾個電腦用的小風扇吹涼,這樣鬆脆的持久度肯定更長。台灣朋友對雞蛋糕口感就會有不同喜惡,有的喜歡像雞蛋仔般外脆內軟,但所謂的脆口也是一點點而已,沒有像雞蛋仔那麼脆 ; 有的喜歡整個雞蛋糕餡料飽滿、口感鬆軟的感覺。

在香港的下午茶時間,或下班下課的時候,總有一堆人在小食店外排隊,等著一底底「新鮮熱辣」的雞蛋仔出爐,與朋友同事們站在熱鬧的街角,一邊閒聊生活碎事,一邊大啖美味的雞蛋仔,這樣在街邊品嚐小食的經驗,大概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