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學生無聊重考臺大醫學系?北一女老師這樣看

換日線

更新於 2022年07月07日09:45 • 發布於 2022年06月28日06:07 • 簡麗賢
學生無聊重考臺大醫學系?北一女老師這樣看
學生無聊重考臺大醫學系?北一女老師這樣看

國內大學申請入學陸續於 6 月上旬放榜,由於是第一年使用學習歷程檔案取代備審資料,加上該屆學生又是 108 課綱首屆畢業生,因此各大媒體格外關注申請入學的消息,例如近期「頂大缺額創新高」就佔據版面,內容觸及「少子化問題嚴重,未來人才堪憂」、「高等教育低等化」與「連頂大都招不滿學生」等論點。

除了上述話題,臺大醫學系大一在學生「重考佔缺」也引發熱議,挨批排擠入學機會,媒體更是報導「無聊重考臺大醫學系」、「想體驗口試,證實自己的能耐」等淺層理由,並評論該事件「荒謬卻不違規,凸顯制度漏洞」,在在引發教育界諸多討論。

如何解讀「頂大缺額創新高」?

筆者在高中教育現場服務逾 35 年,從「大學聯合招生考試」的大學聯考時代,到推薦甄試、學測與申請入學、繁星計畫、特殊選才等,甚至是極少數學生參加世界性的國際科展或奧林匹亞競賽,因得獎而獲得保送、推薦進入大學資格,全都見證過。身為一名老師,也能理解這些入學管道都有其不同意義。

從高中教師的位置出發,在輔導學生入學的過程中,確實累積了不少觀察和體悟,既細微又深刻──有獨特的個案、也有普遍的通案。而每一位學生在選擇入學管道時,其考量都有各種不同的思維,若要論其中共通的想法,或許就是「選我所愛,愛我所選」吧!

正因為在高中學校服務,累積了引導學生入學的經驗,因此在閱讀「頂大缺額創新高」等升學相關報導時,自然會更細閱內容,以了解媒體究竟是從怎樣的角度切入議題?針對升學之道的質疑和針砭,是否釐清得足夠清晰?

面對近來頗受熱議的升學話題,或許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幾項問題:

  • 頂尖大學缺額是否今年才發生?還是媒體報導時,過度放大檢視?
  • 首屆適用 108 課綱的高三應屆畢業生,是否因為學習歷程檔案等新制,而面對更多升學變數?
  • 臺大醫學系大一在學生重考佔缺,告訴我們什麼樣的訊息?

綜觀臺大、清大、交大、成大和許多國立大學,以及公私立大學的醫、牙、中醫學系之過往升學數據,其實申請入學都曾出現「缺額」狀況,只是數量多寡不一;即使是繁星推甄、甚至是特殊選才,也都出現過錄取學生最後「未報到」的情形。

以 2015 年 5 月之申請入學放榜為例,據報導,有 8 校系錄取人數「掛零」,包括臺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等。而其中,交大材料工程學系出現申請入學管道「沒有錄取考生」的特殊情形,當時引起了系內師長討論,並檢視簡章制定細節,判斷大抵與制定篩選級分和倍率有關。

從 2015 年申請入學放榜後的報導方向來看,許多標題確實頗引人玩味,包含〈申請入學變調,頂尖校系被「路過」〉、〈政大傳播最熱,臺大醫檢掛零〉,以及〈臺大醫技、交大材料,竟招不到學生〉等。

當年大學個人申請分發結果,共有 4 萬 6,777 名學生獲得分發,錄取率高達 51.93%,仍發生了頂尖大學校系缺額的狀況。根據 2015 年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申請入學統計資料,當年國立頂尖大學也出現缺額,其中臺大 136 人、成大 128 人、清大 100 人、交大 97 人,而缺額最多的國立大學則屬政大,共計 214 人。

承上所述,頂尖大學校系缺額並非今(2022)年才首度發生,而是每年皆有此情況,這或許與申請入學管道的精神有關。

申請入學填志願,學問大、變因多

就最早宣導多元入學管道的「四『適』如意」理念,申請入學的立意在於:用「適當」的管道,找「適合」的學生,進「適切」的校系,做「適性」的發展。這四個「適」,確實彰顯了多元入學的精神,也能符應「選我所愛,愛我所選」的想法。

其實,多元入學管道比往昔更被詬病的「一試定終身」的大學聯考制度,已有更多彈性,每年有學測和指考──或如今的分科測驗──兩次應試機會。當然,升學考試是否要「一試定終身」,因人而異、仁智互見;而大學考試是否真能「固定自己的一生」,相信每個人的見解也都不同。

就申請入學而言,當學測成績出爐,考生可視各人選擇和衡量,決定是否準備申請入學、或直接進入 7 月的考試備戰狀態。若選擇準備申請入學,想要如自己所願金榜題名,自然就要考量該填寫幾個志願、衡量簡章所載明的條件,再立下抉擇。

申請入學時,每人至多可填寫 6 個志願,正因為選擇多、情況不單一,加上各學系訂立的選才級分和條件不同,自然會出現各種多元的選填組合。倘學系訂定簡章要點時,未能縝密地「沙盤推演」,難免會出現媒體報導的「頂尖校系被路過」的情況。

另外,近 3 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學生選擇出國就讀大學的人數明顯減少。其中,去年、前年受到疫情衝擊最甚,不少學生選擇留在臺灣就學,因此缺額數目相對較低;今年則因疫情趨緩、全球逐步進入「與病毒共存」模式,因此選擇出國者又開始增加。

若以 3 年前的幾年資料來看,臺北的高三畢業生選擇出國追夢,就讀香港、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地知名大學的人數其實不少,當中不乏學測 5 科滿級分的學生,接受國外名校提供的獎學金也是因素之一。

接下來,筆者想聊聊臺大醫學系大一在學生重考佔缺,告訴我們什麼訊息?

在學生「重考佔缺」,身為高中老師的我怎麼看?

我想,答案絕對不會只有一個,切入的觀點也不只一隅。媒體報導這名挑戰學測和申請入學管道的資優學生,曾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獲得金牌,就資質和考試能力一定排在高中學生頂尖行列,無庸置疑。

而在學重考的行為,純粹是「無聊想重考」或「想體驗口試,證實自己的能耐」等淺層理由嗎?或許只有當事人才清楚,在這裡談論「自私」、「心態可議」,甚至搬出「仗義半屬屠狗輩,自私盡是讀書人」倒也不必。

或許該說句沉重的話:身為高中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了解申請入學管道的意義,不該輕忽入學管道背後的真諦──不是自己考試能力強,就能「靠勢」,心中應有別人。

而這樁特例,未來可能將成為案例教材,影響臺大醫學系設立備取的思維,也化作各校系申請入學審核資料、面試官與考生互動的提醒要點。

不論是大學學測、分科測驗的命題難易度,還是學習歷程檔案的建立,抑或申請入學、繁星推甄、特殊選才等種種程序,皆是經一事、才能長一智。

透過媒體的報導,的確可以提供關心教育的讀者、師生深入審視大學入學管道的程序和做法;不過身為一位高中教師,唯有本身真正透徹了解入學管道的所有細節,才可以有效輔導高中學生適性發展,進入適切的校系。

最重要的是,引導高中學生在「報考前」,慎重思考各種升學管道的意義,珍惜各種入學管道的機會。

【延伸閱讀】

●學費高昂,入學管道眉角多──在美國,大學選校是個「高風險」的重大決定
●英國小學生,4歲就能入學上「0 年級」:先學「做人」,再學「讀書」的基礎教育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