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客座評論:朴槿惠的「女性力量」與尹錫悅彈劾案

德國之聲

更新於 03月08日11:47 • 發布於 03月08日11:47 • 呂恆君
在尹錫悅入獄期間,韓國前總統朴槿惠罕見發聲,公開表示自己對尹錫悅的遭遇感到「揪心」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5年3月7日,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就合法性爭議批准了尹錫悅總統的拘留取消申請。這一裁定意味著尹錫悅有望獲釋,重返漢南洞總統官邸;而最快下周宣告結果的總統彈劾案,或亦因程序合法性問題迎來轉折的曙光。

就在幾日前,曾因彈劾案沉寂多年的前總統朴槿惠意外打破沉默:“聽到尹錫悅總統入獄的消息,我的心都碎了。” 寥寥幾語,宛如點點春雨灑落在冰冷的政治戰場,不僅展現出女性獨有的情感溫度,更傳遞出她對打破“青瓦台魔咒”的遠見。

“私仇”與寬恕:女性政治的另一種可能

令人感慨的是:朴槿惠正是韓國憲政史上首位被彈劾下台的總統;而將其送進監獄的,正是當年的前檢察總長尹錫悅。不僅如此,這位憲政史上曾以最高選票上台的女總統,在“閨蜜門”事件發酵之際,黨內男性幕僚紛紛棄之而去,甚至逼迫她提前“退黨”與“辭職”。昔日的“政治公主”,在激烈的權力博弈之中,瞬間淪為可以丟棄的卒子。

2017年資料照片:將朴槿惠送進監獄的,正是當年的前檢察總長尹錫悅
2017年資料照片:將朴槿惠送進監獄的,正是當年的前檢察總長尹錫悅

然而,命運的輪回令人驚異。朴槿惠——這位當時曾在國民講話中幾度哽咽、訴說孤立無援處境的女性政治家,面對昔日政敵的困境,卻沒有選擇復仇,而是展現了出乎意料的寬容與同情。顯然,其試圖避免尹錫悅總統重蹈自己的覆轍,淪為和自己一樣的“負傷而受渴的戰兵”。此種超越個人恩怨的姿態,恰恰是女性政治的另一種可能性——不以仇恨為驅動力,而是以更長遠的歷史格局與人性光輝出發,看待與衡量政治得失。

憲政改革的共同願景

考察二者政治風暴中的命運交匯,不難發現:其在憲政改革的願景之上有著驚人的一致。朴槿惠在執政期間曾有意倡導“分權型總統制”,即希望通過限制總統權力、增強總理職能來改善韓國本為“過渡性”的政治體制——譬如:總統把握國防外交,總理負責內政——然而,這一改革願景卻因她的倉促下台而無疾而終。

韓國在任總統被捕首例 尹錫悅:法治完全崩潰

如今,尹錫悅在庭審中的最後陳述(2月25日)也著重表達了類似訴求,主張“加快改革”、“推進修憲”,“以構建符合社會變化的政治體系”等。回顧歷史,韓國“1987年憲政體制”雖然促成了直選總統制,但其五年單任制設計卻使歷任總統屢遭事後清算,形成惡性循環。再加上國會選舉與總統選舉不同步,這反使權力高度集中的總統在任期過半之時,往往陷入朝野矛盾所制造的執政僵局,導致政治動蕩不安。

而尹錫悅的執政困境正是這一體制弊

端的縮影。他以史上最微弱優勢當選,卻因“朝小野大”的格局而屢屢受制。在憲政史上前所未有的政府官員頻遭彈劾的情況之下,他最終不得不祭出“12.3”戒嚴令——而直接導火索,正是國會在野黨史無前例地單方、強行通過預算削減案,以試圖剝奪政府預算權。面對這一長期積弊、不符民主精髓的憲政困局,改革已是刻不容緩。

外交棋局:從朴槿惠到尹錫悅

在外交策略上,朴槿惠與尹錫悅的核心立場亦頗為相似:他們均強調韓美同盟,推動韓美日合作;並反對綏靖政策,主張以軍事威懾及經濟施壓等強硬態度,應對朝鮮的核威脅。

朴槿惠任職期間,為爭取中國對朝鮮核問題的制約,不惜成為西方陣營中唯一出席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的領導人(2015年)。然而,當其意識到中國無心或難以遏制朝鮮之後,毅然決定部署“薩德”導彈防御系統(THAAD)。即便因此遭受巨大外交壓力,其亦為了國家安全在所不惜。

相比之下,尹錫悅的外交策略更進一步,即致力於將韓國打造為“全球樞紐國家”(Global Pivotal State)。其不僅恢復了美韓聯合軍演,還通過《華盛頓宣言》強化了美國對韓國的核保護傘。此外,他亦成為首位參加北約峰會的韓國總統,並使韓國成為北約網絡安全組織(CCDCOE)的亞洲首個成員國,得以共享情報系統。在全球局勢愈發動蕩的當下,此種外交布局無疑力圖為韓國避免烏克蘭的命運,並爭取到了更大的戰略主動權。

結語:政治之外,女性的精神救贖

在流亡作家張愛玲的筆下,“超人”(Übermensch)永遠屬於男人,而“婦人性”卻以韌性與同情 ,成為時代永恆的依靠。作為韓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總統,朴槿惠在沉寂多年之後選擇打破沉默,不是為了復仇,而是為昔日政敵送上關懷。這一姿態,不僅令人動容,更為陷入冰雪極化的韓國政壇帶來一絲春意。

顯然:曾誓言“終身嫁給國家”的朴槿惠,在歷經個人政治風暴之後,似乎正以一種更為超然的姿態,默默踐行著這一承諾——其希望韓國能夠在國際亂局中謀求穩定,並完成未竟的政治改革。此種不計前嫌、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氣度,在當前這個戲劇性的時代,無疑是一種珍貴的美德。

因此,值此“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亦期盼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湧現出更多兼具智慧、同情與遠見的女性。因為“女人是最普遍的,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環、土地、生老病死、飲食繁殖”(張愛玲語)。或許,正因如此,在歷經一切挫敗與幻滅的《浮士德》結尾,歌德才會發出那句震撼人心的感嘆:

“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

呂恆君(Dr. Hangkun Strian,華裔德籍漢學家,曾求學於韓國延世大學、檀國大學,並執教於韓國弘益大學、慶州大學等多所高校。此後在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及興趣領域為文學史、電影、國際關系、基督宗教本土化等。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5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