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疫情升溫重回三級警戒?未來將與病毒共存?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2年01月12日10:31 • 發布於 2022年01月12日10:3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謝佳君、陳蔚承 圖/陳德信攝
疫情升溫重回三級警戒?未來將與病毒共存?
疫情升溫重回三級警戒?未來將與病毒共存?

國內疫情升溫,社區被Omicron病毒變異株攻破,全民關注會否重回三級警戒。全球抗疫2年,台灣該堅守檯面上的本土「+0」,還是該跨越心裡那道檻,試著接受總有一天台灣社區也必須與新冠病毒共存?

新冠病毒(COVID-19)在全球造成3億466萬人確診,至少548萬人死亡,具高傳播力的Omicron變異株更讓疫情再攀高峰,儘管不斷追加疫苗,許多國家仍以日增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確診病例的速度增加,防疫措施也不斷在放鬆、緊縮中來回,而更多人早已認清:新冠病毒不可能消失。

台灣,則猶如平行世界,迄今1萬7,000多例個案,被許多國家、媒體封為防疫模範生,除了去年短暫5個多月的三級警戒讓民眾震撼教育外,多數時候仍過著疫情前的生活。如今Omicron再度叩關,本土病例一夕「激增」雙位數,防疫又上緊發條,許多民眾深恐「三級警戒又要來了嗎?」

(新冠病毒持續朝輕症化變異,但仍應慎防一夕間確診病例暴增。圖片來源 / Pixabay)

Omicron輕症化 仍應防一夕暴發衝擊醫療量能

從專家到老百姓,正反意見都有,支持的聲音認為,現在再不升級,過年在即,疫情恐大爆炸;反對的人則認為,多數人已打過疫苗,再來一次三級,經濟民生恐全垮,且病毒已逐漸弱化、以輕症或無症狀居多,遲早要與病毒共存。

指揮中心與防疫單位目前仍透過擴大篩檢希望釐清桃園機場群聚事件的感染源和傳播鏈,遏制疫情持續擴散。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於10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分析已打過2劑以上疫苗的確診者,目前境外移入和本土Omicron病例都還沒有發現中、重度症狀,因此民眾可能覺得只要多休息、等待自行康復。

但羅一鈞提醒,Omicron具有高傳染力,如果周圍有人尚未打疫苗或沒有完整接種,染疫後還是有出現中、重度症狀的風險,且如果傳染範圍增大,可能導致醫療量能和社會的負擔,因此,僅管症狀都很輕微,但世界各國都還是採取防疫措施,避免一夕暴發。

Omicron易在上呼吸道生長 減毒過程慎防演變「插曲」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能夠理解政府的作法是為防止疫情短時間暴發,雖然目前各種證據都顯示Omicron確實有輕症化的趨向,但確診數短時間暴增勢必衝擊醫療量能。

她解釋,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特性是易突變,目前看來它要突變成像當年SRAS一樣消失的機會微乎其微,比較可能演化為一般感冒的冠狀病毒。

施信如專攻流感病毒研究,她舉例,229E和OC43都是很常見的冠狀病毒,即使多數情況症狀很輕微,抵抗力不好的人一旦感染還是可能引發重症、死亡。可以想像,最初這2種病毒從別的物種傳到人類身上的時候也引發全球大流行,不知經歷了幾年才演化為比較溫和、如同一般感冒的病毒。

「現在我們就在經歷這樣的全球大流行,」通常病毒跨越宿主時,起初毒性會較強,之後慢慢減毒,而減毒的過程,可藉由疫苗、發展抗病毒藥物等對抗它,最後演變為較輕微的病毒;麻煩的是,演變過程中還是會有一些「插曲」,可能時而毒性增強、時而減弱,但最終往毒性降低的趨勢發展,「這也是為什麼Omicron在持續變異的過程中仍不能掉以輕心,」施信如說。

好消息是,目前臨床許多證據看來Omicron是逐漸往輕症發展,大部分確診者只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沒有快速進入肺部引發嚴重感染;也有文獻指出,Omicron較容易在上呼吸道生長,這些都是病毒在減毒的現象,即使在上呼吸道快速複製、突變,引起重症的機會也相對較低。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也持樂觀態度,Omicron的輕症比例高達8成,他預測新冠病毒不太可能再演變出更強的變異株,因為病毒變異的特性就是愈變傳播力愈強、重症比例愈來愈低;即使Delta與Omicron結合成「Deltacron」,預料毒性也不會太高,且多數民眾已打過疫苗,病毒進到體內很快就被抗體消滅,再突變的機會就會降低。

(專家認為,目前防疫最重要是持續提高疫苗接種率,讓尚未接種疫苗的人願意打疫苗。圖片來源 / 中國附醫提供)

未打疫苗仍有重症風險 當務之急提高疫苗施打率

這樣的病毒發展趨勢,施信如認為政府乃至於一般民眾,對於病毒與防疫觀念、做法都要有所調整。台灣很難再做到清零,Omicron剛進入社區,大家還是希望努力控制,「但效果不會像之前那麼明顯,可能也沒辦法擋住,不是政策或努力不努力的問題,而是這病毒本身的改變,的確要在策略上思考如何改變。」

例如縮短接觸者的隔離時間,尤其醫護及大眾運輸人員,如果一律隔離14天,醫療量能鐵定不足,應漸進式的放寬防疫政策;另外要加強機場人員教育訓練;更重要是,國內還有20~30%民眾還沒打過新冠疫苗,應該設法讓這群人願意打疫苗,「Omicron本身是減毒的,但沒有打疫苗的人,重症機率還是很高。」

施信如語重心長地說,大家必須調整心態,台灣不太可能再像去年三級警戒,禁止內用、在家上班、上課,因為多數人已打過疫苗,能一定程度預防重症,但也並非打了疫苗就萬無一失,仍要做好個人防疫,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聚會聚餐等,「我們要防的是一夕間感染人數太多,而不是防病毒。這個病毒鐵定會持續跟我們相處一陣子,大家慢慢會習慣。」

(依照病毒演化的趨勢,人們可能最終得與病毒共存。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三級警戒效益不大 終須與病毒共存

王任賢也直言,人們最終會與新冠病毒共存,去年三級警戒是因為國內疫苗施打比例不高,「不能用現在打過疫苗的世界跟以前沒打過疫苗的世界同樣待遇。」以Omicron約2成的重症率及國內約2成人口連1劑疫苗都還沒打過,只有4%人感染後可能引發重症,因此高壓的防疫措施效益不大,除非封城,否則對民生衝擊恐怕更甚疫情控制的效果。

雖然他認為新冠病毒最終將流感化,全世界都在朝開放的方向走,台灣不會、也不該走回頭路、重啟三級警戒,但是當出現確診病例,在「法定傳染病」的原則下還是要有「清零」的作為,篩檢周圍接觸者、醫院也要篩檢,監測重症,畢竟這仍是當前國際關注的疾病。

但這與社會容許病毒存在不同,他直言,台灣早已放棄社區清零,一般民眾、非高危險群或無症狀的人不會全面普篩,「政府心裡早就不想清零,但對外卻表現出要清零,老百姓當然莫衷一是,學者也分兩派,」王任賢認為,病毒遲早會流感化,要民眾改變觀念、接納與病毒共存,放下防疫神話的光環,政府得先言行一致。

延伸閱讀:

第三劑預約開跑》第三劑疫苗怎麼預約?全台縣市接種點一次看

確診飲食指南:感染新冠吃什麼?5要點恢復更快、戰勝疲勞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