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英語沒口音「聽起來比較厲害」但該怎麼學?

換日線

更新於 2020年08月21日10:08 • 發布於 2020年08月12日10:07 • Jemmy/換日線專欄
英語沒口音「聽起來比較厲害」但該怎麼學?
英語沒口音「聽起來比較厲害」但該怎麼學?

許多台灣朋友們學英文的動機,往往不外乎為了「考試得高分進好學校」、「提升自我競爭力」、「和世界接軌」、「爭取更高的薪水或更好的出路」⋯⋯等等。

但這些真的就是正確答案,或者說,「認真學英文」真的就能獲得這些嗎?

筆者自幼受台灣教育,經歷基測、指考、多益和托福等制式檢定,目前長居於美國。但自從來到美國後,從文化、生活層面到專業職場上所累積的種種經驗,都一再地說明:這些都不是最適合、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的英語學習心態與途徑。

筆者認為,學英文(或外語)的最大價值,在於它節省了不同族群間的「溝通成本」──至於這被省下的「成本」不只反應在有形的錢財,更能省下無形的寶貴時間、甚至促成生活品質的提升。然而它也有一個必要前提:你必須用「正確健康」的方式與態度,學習外語。

本文是筆者根據親身經歷與實際體驗、與不同文化人士間的互動,總結出學英文的優勢和最有效率的學習捷徑,並希望戳破「考試導向」與「追求高分」的英文學習迷思。

英語母語人士「驚訝」地發現我沒有口音

筆者雖長居美國,但由於對當地人士熟悉的文化,像是球賽、名人八卦等其實了解不算深(也就是『哏』大都不懂),所以言談間難免會被發現自己的文化差異、也常被詢問自己來自哪裡。

在一次乘坐新認識的友人車上路途中,對方得知筆者不是當地人後,就順勢詢問在美國住了多久──在對方得到「只有短短 1-2 年」的答案之後,卻驚訝地表示難以置信,而且隨後更認真的專心聆聽筆者口語中的發音細節,最後主動給出「聽不到口音」的結論。

「講英文練到沒有口音是什麼感覺?」

其實有點累。畢竟筆者的母語還是中文,要特別避開已經習慣的發音方式,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尤其,這種口音細節往往也是台灣的「英語標準教材」所無法傳授的:它就與一些台灣人在口語上使用「大家好」二字時往往省略成「搭~好」;提到「這樣子」時往往變成「醬~子」的概念相似。

這些細微的口音,還會隨著時代演進、不同地區的慣用方式,而有種種不同變化。

因此,必須先觀察到這些細節,進而模仿、最後內化成自己使用的語言,才有辦法真的講出「道地」的英文(美語);而這對非母語人士來說,確實頗為吃力。

「承認吧!流利的英文聽起來就是比較厲害」

以考高分的立場,練習口音這些東西是完全得不到好處的,它的進步也很難被任何指標量化。

但,如果可以自由選擇兩種流利的英語程度,一個是口音充滿「在地情調」、另一個則是當地母語人士都分不出來的「純正口音」,您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小孩是哪一種?

如此「政治不正確」的意見,當然免不了「語言歧視」的重大嫌疑。但我們也可以藉此知道,流利但不一定標準的英語,在美國能夠得到「成熟理性具國際觀」族群的認可;而流利英語加上道地口音,則連美國「有歧視嫌疑」的族群都沒辦法找你麻煩。

因此,筆者非常誠實地說吧:如果不能做到「完全忽略外界的眼光」,那麼與其比較英文考試的分數高低;不如改成「追求虛榮」地練習讓自己真正能與當地人溝通無礙,至少在過程中,還能學習更具實用價值的語文知識。

至於,什麼是「更具實用價值」的語文知識?這就要從「我們為何要學英語」開始講起──這裡說的「我們」不只台灣,還包括英美以外,亞洲與世界各地許多紛紛倡導英語教育、甚至以英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與地方。

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

各國的非英文母語人士紛紛拼命「學英文」的最根本原因,就在於一個同樣很「政治不正確」,但十分現實的理由:英語因為英美強權先後主導世界秩序,成了「國際共同語言」;同時由於使用同一種語言,能幫助人們大幅度降低族群之間的「溝通成本」,因此它也就成為了近百年來的「國際慣例」。

在這樣的種種國際現實條件下,英文能力好、溝通流利,自然能「有機會」帶來下述的種種現實好處,諸如:

.學英文能幫自己「賺到更多錢」

國際語言降低的是溝通「成本」;而從商業財務基本原則我們可以知道:成本降低代表利潤增加。因此員工精通英文的公司,通常在接觸海外客戶、擴大市場時的「成本」較低,自然也會有更多預算聘用英語專業人才;具備英語專業的人士,身價也就跟著提高。

.英文是頂尖知識與最新研究的載體

除了看似充滿銅臭味的職場加薪,當前許多主流學術領域的頂尖知識、最新研究報告,也都是以全英文發表。

在數位化的全球時代,只有圖書館內的典藏知識已經遠遠不足以和世界接軌。如果只懂中文,更可能會錯過許多最新發表的科學研究、世界時事要聞等:在吸收新知時,若還每次都需要等待他人的翻譯,長期累積下來就像是「練功」要比別人多花上數月、甚至數年一樣。更不用提在許多更為專精的領域,經常只有英文資料、而沒有外文翻譯。

.利用語言的資訊不對稱「搬磚」

筆者在行銷領域的實務經驗僅有數月不到,但初次投稿的文章卻直接被台灣媒體平台稱為 SEO 專家,其主要原因當然不是「天賦異稟」,而是因為筆者長期接觸英文資料,進而發現特定領域裡英文所承載的資訊、已超前中文相關資訊數年的時間──筆者做的,充其量只是吸收專業領域中的英文資料後,轉化為中文的「搬磚」而已。

在變化萬千的數位領域之中,能快速吸收第一手英文資料、取得時差優勢,無疑是幫助事業與提升競爭力的良好機會。

「不那麼勢利」的理由:多學會一種語言,能讓生活樂趣加倍

但上述這些,通常還跟個人所處的領域、其他先後天條件有關。同時,英語能力也不會是決定你人生「成敗」的唯一關鍵——英文不好甚至完全不諳英語,事業人生卻十分有成者亦大有人在。

因此,我們來談一個更為實際,且沒有那麼「勢利」的好處:

華語音樂聽得夠多了,想嘗試不同曲風?那不如聽聽碧昂絲、賽琳娜,或是其他英語排行榜的新歌單。

看完了 PTT、Dcard 的最新文章,沒有地方滑了?試試「美國版的鄉民論壇」Reddit、4Chan。

不喜歡「台版美式脫口秀」?若懂英文,你還有包括Jimmy Kimmel、Conan O’brien 等太多太多「正宗美式脫口秀」的選擇。

簡單來說,多懂一個外語,就像是能多開啟一個世界的「新地圖」,而且能親自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好處。就算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觀感或所謂的「競爭力」,多精通一種語言,也能在無形中提升你的生活品質、增加娛樂管道。

台灣教育體制下,錯誤的英文學習法:當高中老師說自己「不敢和外國人對話」

接下來,就要談談比較嚴肅的話題了。

猶記求學時期,我的英文老師總喜歡叫作業沒寫的同學起來罰站,而筆者往往就是「誠實罰站」的常客。

之所以說「誠實罰站」,是因為筆者作業偷懶沒寫完是事實;但當時一堆同學都是利用下課時間「借抄一下」,在毫無學習與吸收的情況下直接拿到分數。因此在筆者當時「比爛」的心態下,自是「站得心安理得」。

直到有一天,老師在台上承認,自己遇到外國人時也會「緊張到不敢對話」。筆者這才恍然大悟:「天阿這樣不行!若乖乖學習這一套,我絕對練不好英文!」當然也不免懷疑,負有教育重任的老師,自己卻缺乏實際英語對話的經驗與能力,這難道不是體制上顯然出了問題嗎?

深植文化底層的「八股文」思想,是提升英語程度的最大阻力

「八股」是中國古代(清朝)科舉考試時的「作」文標準。隨著時代演進,如今演變為「缺乏創意、純粹為考試或升官發財而寫的制式文體」之意。現今「八股」也被用做僵化刻板、食古不化的代稱。

而台灣教育體制,長年以來都把無形的語言學習成效量化為分數,並以此作為評斷優劣的競爭指標,就會讓英語(或外語)學習成為一種新「八股」,也必然會造成考生重視高分大過於「真實」英文能力的現況。

當「全民英檢」變成人人鑽研考試技巧求速成,而不是真正享受學習新的語言;當求學階段的考生紛紛專注於「常用七千單字」背到哪裡,而不是自己「會不會常用」那七千個單字,就是本末倒置的現代八股。

此外,若使用「違背檢定精神的應試技巧」獲得「不符合真實語文程度」的分數,並在面對企業徵才或學校招生時,將這些「虛增」的分數展示在履歷上,雖然並未違反考場規則,但其本質和作弊又有什麼兩樣呢?

這樣的「學英文」方式,就算最後考試分數再高,甚至也因此拿到了令人稱羨的名校、高薪工作「門票」,長期來說,真的能對個人的生涯發展、甚至所謂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什麼實質正面的幫助嗎?

所以,關於「學英文」,我們可以怎麼思考改進?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淺見:

最有效率的英文學習方法:享受英語、不要「背」英語

從小身處不同語言環境中的孩子,往往能說一口流利的母語和外語,甚至達到「雙母語、多母語」的程度──但他們卻不需要天天補習、上家教課。

這是為什麼?答案不是他們天賦異稟,而是「自然的學習環境」對增進語言能力至關重要。

因此,學習英文需要「長期穩定的接觸」:能建立越快樂越自然的「學習」環境,就越能讓自己在「最低壓力」的情境下接觸英文──相較於短期的高壓背誦和應試,這才是最能有效提升英文能力的關鍵。

.老師不會教的英語學習法:聽、讀

自己看了很有興趣、停不下來的英文媒介內容,才是你最佳的英語學習管道:例如追星歐美偶像最新訊息、讓你一聽再聽的英語流行歌、一開打後就欲罷不能的英文線上遊戲、看電影追劇嘗試不開字幕⋯⋯等等,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效增進英語聽、讀能力,又不無聊的好方法。

.校園學不到的英語學習法:說、寫

除了一般常見的「和外語人士練習對話」、「交筆友書信往來」,也可以練習在網購出現問題或要聯絡買家時,自行撥打海外購物平台的客服專線;或在閒暇時試著用英語電話、撰寫電子郵件等,接洽你所使用產品(如手機、小家電或影音服務等)的總公司英語窗口,反饋你的「使用者意見」。這些都是可以「免費」獲得第一線實戰經驗的英文學習方法。

當然,若這些「開心學英文」的策略在實際執行上,會造成你需要「犧牲考試分數」,也必然有其「代價」──但他們未必會是彼此衝突的「二選一」,而是可以雙軌並行。畢竟面對現行無力改變的檢定考試制度,答題技巧與背誦成分仍不可或缺,就像再強的文人若堅持不寫「八股文」,也難以通過科舉考試晉升仕途。

但如果要認真「學好英文」,就必須在不得不為的「考試」之外,努力跳脫充滿誤導性的制式框架、放棄應試技巧大於英文程度的「彎路」,為自己營造出一個自然且無壓力的環境,真正邁向「享受英文、學好英文」的正道。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台灣腔這麼重,還敢講英文?」──誰的英文沒腔調?我以「台灣腔」為榮
●你不是非要出國,才能學好英文──擺脫「菜英文」,先破解「四大迷思」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這篇文章有些歧視,或許你英文不錯,但這樣的思維是不妥。要知道即便是以英文為母語的國家,因為地域所在的語言習慣不同,也會有不同口音,甚至獨樹一格的用語習慣。認識許多說英文的朋友,他們不見得是英文母語使用者,但是英文溝通理解都很好。在台灣過去、老一代的英美語學習環境沒那麼好,難免口音、語調有些特別,但只要敢說又不影響溝通,何不給一些使用非母語的人應有的尊嚴呢?真正要在意的不是他們是否有一些口音,對嗎?
    2020年08月12日11:45
  • Stacy
    你是郭台銘的話,誰敢說你的英文不好?
    2020年08月21日15:1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