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日本廠2月24日開幕了!創了幾個紀錄:
- 台積電新一波海外佈局中首座量產的晶圓廠
- 日本最先進製程晶圓廠
- 日本晶片法案最大補貼受惠者
- 首次與車廠直接合作的台灣晶圓廠
- 台商最大對日投資
日本智庫九州經濟調查協會估計,台積電第一、二廠加上產業群聚效益,10年內可望創造20.7兆日圓(約新台幣4.35兆元)的經濟效益。
台積電日本廠火速建成,熊本知事:準時才能贏得信任
台積電海外佈局第一站不是日本,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廠」實際上還比熊本廠早了一年開工。卻因缺工、勞資爭議,資金補貼談判艱難,進度延宕,預計要到2025年才能開始投產。
熊本廠於2022年4月動工,僅花1年8個月就建好廠房、移入生產設備、準備啟動生產線。熊本縣知事蒲島郁夫(Ikuo Kabashima)受訪時表示:「我們承諾在兩年內完工,因為這是台積電的要求」,「準時對於贏得信任很重要」。
熊本一廠預計在今年第4季就進入量產,並緊接在年底興建熊本二廠,預計2026年投產;根據《彭博》和《日刊工業新聞》報導,日本連第三廠、第四廠都將有譜了,猛力推動日本成為全球主要晶片製造中心。
各國蓋晶圓廠速度比較,日本比美國快5個月
其實不只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的半導體企業包括「英特爾俄亥俄州廠」、「三星德州廠」也全都延遲。
一份美國安全和新興科技中心(CSET)報告,調查了全球1990~2020年間蓋的大約635間晶圓廠、從開工到投產的速度,數據再次看見,日本與美國蓋晶圓廠,那速度真是差了不只一點。
數據顯示,20年來全球晶圓廠從開工到投產的時間,平均需要682天(約1年11個月),其中效率高於平均的包括台灣約花654天、韓國花620天,日本則只花584天;相比之下,美國得花736天,比日本多花5個月,也比中國的701天更久。
建晶圓廠的速度為什麼重要?
海外擴張其實從來不符成本,以台積電來說,到海外意味更高的人力成本,也沒有台灣的完整產業鏈。對業者來說,工廠若不能投產,每天都只是在燒錢。量產時間若一再推遲,更恐使產能跟不上暴增的需求,進而影響出貨、推延訂單。
台積日本廠快速投產關鍵:給錢、給人、給地
相對美國工會勞資爭議和工人短缺,日本工會給出彈性,承包商也用高於水平的薪資招募7000名工程人員,24小時日以繼夜施工,讓熊本廠房迅速完工。
在熊本有20年營運經驗的股東索尼(Sony)提供了包括水、電、工程師和許可執照等廣泛支持,協助發展基礎設施。
日本經濟產業省還慷慨祭出高達4760億日圓(約1千億新台幣),相當於熊本廠一半的建設費用。2023年底,更在半導體補助預算上追加1.9兆日圓,至3.4兆日圓,其中9000億日圓用來補助台積電熊本二廠,是日本史上從未有過的高額補助。
早稻田商學院教授Atsushi Osanai對《彭博》表示,「日本政府正透過提供大量補貼,為企業指明方向。」「這減輕了企業高管在做出重大投資決策時的心理負擔」。
反觀,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公開表達亞利桑那州廠正面臨的挑戰,除了熟練工人短缺,還有獲得美國政府資金的談判困難。
雖然拜登政府引以為傲的《晶片法》早在一年多前就通過,在巨額預算下了提撥527億美元預算支持美國半導體業者,並給予25%的稅賦抵減。但如今,只發放了3筆款項給予英國航太系統(BAE Systems)的美國子公司、微晶科技(Microchip)和英宇航系統公司(BAE Systems)加總起來不到17億美元(約537億新台幣),其餘包括台積電、英特爾等晶片大廠都遲遲未見資金入庫。
CSET報告更提及,美國晶圓廠建設緩慢的關鍵出在監管制度的繁複:建置晶片廠除了須遵守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的三套法規,環境評估更嚴重延誤,像《國家環境政策法》平均一案可能要審4.5年、《空氣清潔法》流程平均要走1年~1年半。而每延遲一年,晶片工廠的建設成本大約要增加5%。
台積日本廠晶圓供應可能將僅次台灣
在需求面上,美國是台積電最大市場,然而目前在產能規模和擴產速度上仍面臨多項阻礙。專家表示,若美國補助金額不如預期,熊本廠不排除可能成為台積電滿足美國及德國客戶需求的第二供應來源。
即便日本短期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市占仍難以超越韓國、美國及台灣,不過《金融時報》評論,台積電熊本廠的建成,標誌日本半導體業的繁榮和蕭條週期來到新階段,在熊本一廠的加持加上二三廠逐漸成形下,市佔率有望提升,朝晶片自主邁進一步。
核稿編輯:林易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