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學外語,你可以用的「3P 自我訓練法」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06月30日09:14 • 發布於 2023年06月16日10:14 • 外商媽媽/國際生涯「心」思維
學外語,你可以用的「3P 自我訓練法」
學外語,你可以用的「3P 自我訓練法」

喬安(化名)是我們在中國的韓語與中文雙語工程師。最近因為英文工程師人手不足,她自願加入服務英語市場的技術支援。生效日的前一天,她和我進行季度跨級一對一談話,會議上,我先感謝她主動伸出援手的團隊精神,並讚賞她勇敢走出舒適圈。

喬安爽朗地大笑出聲,但難掩緊張地說:「說真的,我現在感到很害怕,不知道能不能聽得懂客戶說的英文,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用英文準確溝通技術解決方案。雖然之前滿腔熱血,但在最後一刻卻很想臨陣脫逃,看來最近得來找一些好笑的美劇舒壓,同時適應英文了!」

喬安對於語言溝通轉換的忐忑,歷經近 20 年國際生涯的我感同身受。

努力征服聽力、口說的六七年級生

與臺灣教改前的眾多六年級生、七年級初世代一樣,我到了國中一年級才開始學 ABC,在臺灣傳統的英文教育下,往往專注在「讀」與「寫」的練習,以因應考試需求。

因此,到美國商學院攻讀研究所時,前半年的文化衝擊很大一部分來自英文「聽」和「說」的能力落差──聽不懂印度教授講授的內容,也不敢跟歐美同學們一樣主動舉手發言,分組報告時經常只能扮演尷尬微笑的亞洲國際學生。

當時,抱持著臺灣人在長期被打壓下仍然不屈不撓活下來的民族性,我開始白天去超市或公車候車亭,隨機找人用英語閒話家常;晚上看美劇試著融入美式生活,課餘在學校的國際學生事務處打工,開放心胸結交多國朋友。藉由各種方式訓練自己聽懂各口音與開口說英文,逐漸適應全英語的環境。

這幾年在跨國科技公司內部轉換了十幾個職務,也曾被調派至中英文語系不同國家,我深深感受到,「語言能力」就如同所有眾多的職場專業知識、技能一樣,會因應職務性質,而有不同等級的溝通需求。超乎大家想像的是,即便是母語,也有可能成為「最熟悉的陌生語言」,存在溝通上的隔閡。

中文是我的母語,我卻講不好?

一年前,我接受了公司的內轉聘用(Internal Transfer),從全球營運總部亞洲區主管,調往貼近區域市場的商務技術支援服務部門,創立新的亞太區團隊。前三個月的創始階段,我搬出擅長的專案管理與人資技能,用組織化的架構與系統性的節奏,學習了解新業務。不過,表面看似穩步帶領新團隊,但冰山下卻有一個看不見的新挑戰:反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

真要說「反文化衝擊」對我來說是新挑戰,也不盡然正確。多年前,當我從美國、新加坡回臺灣時,都經歷過情感和心理上的壓力與困惑。但過往兩次經驗中,我作為「技術崗」職位(Individual Contributor),在職場溝通上,母語中文的程度仍算游刃有餘。

這一次就不一樣了,一年前,我在經歷 6 年「管理崗」全英文環境的總部職之後,晉升第二線的主管(Manager of Managers),主掌一個中文市場團隊為大宗的部門,運用原本母語能力進行領導與溝通,反而成為一個令我「哭笑不得」的障礙。

在外商「部門全員會議」(稱作 All-hands Meeting 或 Townhall Meeting)中,部門最高階的主管通常會在會議開始前,發表關於團隊願景、策略方針、組織規劃等大方向的「領導宣言」(Top of Mind)。

去(2022)年 8 月在第一次全員會議之前,我跟 10 年前曾經帶領過的臺灣夥伴阿肯(化名)一起吃午餐。我說:「雖然我定期有去大學用中文講課,但感覺跟在公司帶領團隊不一樣,我在心裡重複了 500 遍待會想跟團隊說的話,總覺得還是很卡。我講出來請你幫我聽聽看好嗎?」

當時旗下各團隊剛整併,在部門初始融合的階段,人心思變,也浮現了許多日積月累的流程與舊有管理問題,因此我預計發表一篇激勵人心的宣言,鼓勵所有人正視「房間裡的大象」,勇敢地指出問題,才能攜手解決困境,一同打造我們理想中的團隊。

阿肯聽完我的預演之後,仰頭大笑並拍拍我的肩膀說:「妳現在的中文程度,真的只能用來日常喇賽了啦!」於是,我下午硬著頭皮上台,用中英文交錯的「晶晶體」,彆扭地完成第一場全員會議,感覺詞不達意,絕對是「領導宣言」反教材的實例。

我喪氣地和香港主管威威(化名)傾吐:「我很慚愧,中文明明是我的母語,我卻無法好好地掌握它,結果現在變成一個英文講得沒有英語系母語國家人士好、自己的第一語言也說得不倫不類的人。」威威安慰我:「我懂,就像我們所有的香港人一樣。」

聽完雖然會心一笑,但我自知若要高效賦能中文市場的夥伴們,並協助大家獲得工作上的成功,我需要跨出「中英文夾雜」的舒適圈(Comfort Zone,感到安全並握有主控權);練習靈活轉換中英文,再次勇敢走進恐懼圈(Fear Zone,感到沒自信、找藉口逃避、容易被他人影響);跨向學習圈(Learning Zone,積極處理挑戰與問題、獲得新技能、逐步拓展舒適圈),並到達成長圈(Growth Zone,找到目標、活出夢想、設定新目標、實踐願望)。

學習區模型(The Learning Zone Model)。圖/外商媽媽 提供

這個學習區模型(The Learning Zone Model),最初由一位俄羅斯心理學家和教育家 Lev Vygotsky 開發,後來被許多教育專業人士推廣,包括德國教育家 Tom Senninge,定調了四圈堆疊、向外推展的學習成長思維方向,鼓勵學習者把舒適圈的領地逐步擴大;再繼續藉由這個「從不舒適圈開墾為舒適圈」的領地,向外再次循環步驟,逐步擴大自我舒適圈。

另外,舒適圈模型指出,這四圈並不是固定的,可以隨著個人的成長和經驗而變化。透過跳出舒適圈、面對恐懼圈並進入學習圈,人們可以逐漸擴大自己的成長圈,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達到更高的目標。

於是,經歷過多年的不斷轉換居住城市、工作領域持續跨界的過程,我歸納在「自身可控」的範圍內,進行正向自我激勵、學習新的能力,並跨出舒適圈的「3P 自我訓練法」,在此和讀者們分享:

一、Practice Effectively 高效練習

以語言轉換為例,若是以中文為母語,首次進入非中文環境,首先要有心理建設:通常前數個月、甚至數年,會像世界開闢前那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大概有如蟲蛹內部。

在破繭而出之前,須有意識地透過既有能力、興趣(例如:影集電影、遊戲、閱讀、寫作、聊天)和強項,或甚至結合夢想等等,不斷為自己製造使用其他語言的環境,並且虛心請教專家或參考過來人的經驗,動態性地調整。這段過程會如同加裝渦輪引擎一樣,更快速攻破恐懼圈、衝向學習圈。

我想起了高中時立志要當「戰地記者」的夢想,除了寫作是我青少女時期的興趣,當時還很嚮往戰地的危機感與不確定性。在經過父母的「靈魂拷問」後,我在心靈交戰下選擇商學院的安全牌「企管系」,接著就一路走向管理之路。對危機感與不確定性的渴望,在踏入職場多年後,則被新創團隊與國際職涯的經驗滿足了。

但是,塵封在心底小角落的寫作興趣,總在我想跳脫語言舒適圈時被喚起──就像當時透過英文寫作,慢慢提升英文表達能力;這一次,我能不能重拾中文寫作的興趣,來精進自己的中文演說力呢?

於是,我在沒有晚上會議的平日、孩子們睡著後的珍貴時間,加上週末碎片化的時段,開始試著用中文翻譯我前幾年寫的英語短文。接著,我每週末直接用中文寫出自己的生涯故事,透過每一次的寫作、查閱中文資訊,了解與學習商務英文名詞的中文說法。

之後在新型華文創作平台上,以筆名固定每週發表,得到寫作同好們的指導。也私下請教了幾位網路作家朋友,並將文章主動分享給親朋好友,取得寶貴的建議,持續精進養分。

二、Persist Firmly 堅持不懈

清楚了解自己想跨出舒適圈的驅動力來源(Motivation Factor)再付諸行動,是能堅持不懈的關鍵之一。

當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任何無法持續的片刻,我會問自己:「我當時想跳脫舒適圈的初衷是什麼?」、「那個初衷還適用我現在的人生階段嗎?」或「我是否需要調整方向或休息片刻?」這些都是能協助長遠、穩步前進的諸多自我提問。

想強化溝通、有效帶領中文市場的夥伴們,一同在跨國企業的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驅動著我數百多個夜晚的寫作,累積超過十萬多個字。之後有平台網友建議,透過「投稿」了解市場接受度,我也衷心希望能藉由和專業的編輯群交流,虛心學習更多在現今數位時代下撰寫文章的技巧。

經由這半年重拾中文寫作的過程,我發現自己不僅能較快速整理腦海裡的思緒邏輯,還明顯提升了中文口說的順暢度,並且給予自己身為高濃度內向者(Introvert)內心平靜的能量,用更穩定的情緒,正向引導中文市場的團隊夥伴們。

三、Praise Wisely 善待自己

面向遠大的目標,更需要善用科技工具,拆解行動流程的具體步驟,也將執行步驟的時間細分為最小單位,進而產生「原子習慣」的建立,不陷入「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惡性循環。而當每個小小的里程碑達到時,不要忘記跟身邊信任的親友分享,一同歡呼慶祝,或犒賞自己的小成功(small win),適時給自己放鬆休息的時光。

日前上海的資深工程師可可(化名)在例行的跨級一對一談話時,焦慮地詢問我在全球科技業的動盪時局,該以怎樣的心態因應?我用全中文簡述自己過去的職場故事,以及聚焦在「自身可控」的思維來鼓勵她。

鏡頭裡,她眼眶泛紅地說:「哇!我還記得半年前第一次跟您一對一,您中英文夾雜地跟我說話。現在您已經能夠從頭到尾,全程用中文完整清楚敘述,這個故事太有啟發性跟感染力了!」

我備受鼓舞,結束會議後,馬上給予自己「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獎勵:預約按摩,之後還跟先生吃鹽酥雞、配啤酒、看 Netflix,先暫時封筆,好好享受身心靈放空的週末。

在跨國外商職場上,如何持續精進語言能力,並平衡各種語言的轉換,打破溝通隔閡以達成工作上的目標,是學無止境的課題。但也因為人類生存的天性,會很自然地想避免危險帶來的恐懼感,因此強化任何技能(包含語言溝通)就得用「不自然」搭配「自然」的平衡方式,重複鍛鍊——前者是「刻意練習」,後者則是「天賦和興趣」。

而這些鍛鍊,就像累積在生涯銀行戶頭裡的存款,雖然得來不易,但絕對是給未來活得更舒服的自己,一個不悔的投資。而在持續擴充舒適領地的旅程中,我們也可能正同時實現自我人生的夢想清單(Bucket List),一舉數得。

【延伸閱讀】

●多益考一次就滿分,但真正來到美國工作後,我卻覺得自己的英文「爛到不行」
●「旅英 18 年,你的英文一定很好吧?」──回答前,請先聽聽我「從挫敗到頓悟」的英文學習之旅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