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至今還不到三週,已經把國際輿論搞得沸沸揚揚。除了放話要買下格陵蘭、收回巴拿馬運河、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州、接管加薩走廊,更對多個國家祭出關稅威脅,每幾天就會聽到他放話要對新國家徵收關稅。
其實川普在第一任期時,就曾根據《1974年貿易法》第232條,對多個國家的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徵收25%與10%關稅。隨著川普任期持續,以及後來拜登(Joe Biden)接任,雖然各國或多或少都還是收到關稅影響,但美國已撤銷許多國家大部分產品的關稅,或者是以「配額」取代關稅。
如今川普回歸白宮,究竟哪些國家已經或即將面臨關稅威脅?有哪些國家早在川普回歸前就受到關稅影響?又有哪些國家連「擔心關稅的資格」都沒有呢?《關鍵評論網》以下帶您一次掌握。
中國:遭加徵10%,反制10至15%
在川普上任之前,美國對中國徵收的平均關稅就已達到約19.3%。其中,更是針對電動車課100%、太陽能電池50%,鋁、電動車電池及關鍵礦物25%關稅。
川普於2月4日,在現有基礎上對中國所有的產品全部再加徵10%,讓美國對中平均關稅達到近三成。
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後,中國也決定從10日開始對美國採取反制行動,將對美國進口的原油、農業機械、皮卡車,甚至是煤炭、液化天然氣等,加徵10%到15%的關稅;另外還對電子產品、軍事裝備和太陽能板等相關的25種稀有金屬產品,實施出口管制等措施。
外界普遍擔心兩國的衝突將升級至全面關稅戰。
美國國會在去(2024)年11月即報告,建議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地位。若未來川普決定再次反制,取消中國的PNTR、最惠國地位,考量到美國非最惠國關稅平均稅率為42%,再疊加現有約30%關稅,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可能達到七成。
加拿大、墨西哥、哥倫比亞:遭加徵25%後暫緩或取消
川普就職後,也曾放話對加拿大、墨西哥和哥倫比亞的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
加拿大與墨西哥原本受惠於《美墨加協定》(USMCA),許多產品享受零關稅待遇。主要僅有墨西哥因為《美墨加協定》對原產地規定的強化,及強迫增加墨國勞工權益,而失去貿易優勢。
川普上任後,因認為墨西哥與加拿大並未認真管理邊境與毒品問題,連帶推累美國,使美國境內的吩坦尼、非法移民與販毒集團犯罪問題惡化。因而決定向加墨的汽車、鋼鐵、鋁材和農產品徵收25%關稅(加拿大能源商品徵收10%),逼迫加墨改善邊境與毒品管理。
起初,加國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和墨國總統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態度強硬,強力譴責川普,但後來態度軟化,承諾部署1萬名士兵加強管控美加墨邊境後。美國也同意暫緩課徵關稅一個月。
此外在1月26日,哥倫比亞總統裴卓(Gustavo Petro)因拒絕載運驅逐移民的美國軍機降落,川普立即下令針對哥倫比亞的商品加徵25%關稅,並將於一週之內提高到50%,與實施其他制裁和旅行禁令。後續裴卓也宣布以牙還牙的政策,凡美國進口商品均徵收25%的關稅。
不過當晚,哥倫比亞立即妥協,與美國達成有關遣返移民的協議,川普也隨即取消對哥倫比亞的報復性新關稅和制裁。
台灣與歐盟:面臨高額關稅威脅
除了上述受影響國家,川普也對部分國家發出關稅威脅,最受矚目的便是台灣和歐盟。
川普於2月初宣布,將在2月18日對台灣晶片施加100%的關稅。相較美國因美中競爭對中國徵稅,以及因社會安全問題對加拿大墨西哥徵稅,美國對台灣徵關稅純粹是從經濟角度出發,希望逼迫台灣晶片商遷至美國製造,從而獲取台灣技術,減少研發時程。
因此,台灣面對美國的關稅,能像哥加墨在最後一刻討價還價,翻轉川普決定的餘地很小。
目前台灣並未提出強硬的反制措施,僅經濟部2月3日公布,鑒於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等加征關稅,影響台灣部分廠商在海外的營運布局,經濟部啟動通過所督管的外貿協會及工研院駐外單位,協助廠商調整供應鏈及投資策略。
賴清德也在同日出席「2025大陸台商春節活動」時指出他將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包括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鼓勵立足台灣企業加碼投資台灣專案,或是協助中小企業投資台灣專案。
此外,川普於2018年宣布對鋼鐵和鋁產品徵收關稅時,歐盟原是受到影響的群體之一,不過之後透過談判,美國幾乎都已撤銷對歐盟的關稅壁壘。然而,川普回歸白宮後,因不滿美國對歐盟長期的貿易逆差,因此近日也喊出「一定」會對歐盟徵收關稅,但並未給出具體的品項及數字。
歐盟方面,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表示,目前的首要目標還是與川普進行「艱難談判」,但也喊話歐盟會做好準備強硬回應。
德國總統蕭茲(Olaf Scholz)也反擊,歐洲將反制任何可能的關稅措施,強調歐盟作為強大經濟體,有能力「以關稅政策回應關稅政策」。
川普上任前就受到關稅影響國家:土耳其、印度
雖然川普在上任後對多個國家祭出關稅威脅,但現在實際受到美國關稅影響的國家,遠不止川普威脅的國家。
2018年,川普根據《1974年貿易法》第232條,對各國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徵收25%與10%關稅。雖然後來許多國家透過談判、簽署貿易協定成功移除了這些關稅,但仍有些許國家仍未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使關稅延續至今。最大的兩個例子為印度和土耳其。
印度在2018年大幅遭徵收關稅,但由於在「印度製造」政策下,印度本就是保護主義色彩極強的國家,在部分產品上,關稅一度徵收至150%(現已降低),因此自然不願意調降自身關稅,與美國簽自貿協定換取美國降低關稅。2018年印度鋼鐵和鋁產品遭25%與10%關稅後,目前印度仍受到美國關稅影響。
土耳其方面,則是因為曾經於2018年,向俄羅斯購買S-400防空飛彈系統,導致鋼鐵產品被徵收50%的關稅,雙方關係也因為貿易問題而惡化。如今,土耳其因為尚未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也受到美國關稅影響。
北韓、伊朗、俄羅斯有被徵收關稅嗎?
讀者可能會好奇,美國對競爭對手中國施加高額關稅,印度、土耳其也受影響,連傳統盟友加墨、哥倫比亞、台灣、歐盟都受影響,那與美國較不友好的國家,如俄羅斯、北韓和伊朗有受到關稅制裁嗎?
其實,雖然受到關稅制裁可能代表美國與該國關係惡化,或存在一些爭端,不過真的與美國關係更差的國家,是連「擔心關稅制裁」的資格都沒有的。
以伊朗和北韓為例,由於遭受美國嚴重的貿易制裁與禁運,大部分的商品根本不會進口至美國,因此也無須擔心關稅制裁。
至於俄羅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也因為受到美國制裁,大部分的商品不會賣至美國。因此,川普曾於1月威脅俄國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如果不能達成協議結束俄烏戰爭,他將對俄羅斯徵收高額稅收、關稅和制裁。但《美聯社》就分析,美國已經禁止進口幾乎所有俄羅斯產品,即便之後俄國遇到更多關稅壁壘,對其傷害也不大。
更多關鍵精彩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