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 2014 年,表演藝術團體「小事製作」長年穿梭在各種非典型文化空間,在洗車場、咖啡廳等各種出乎意料的場所,邀請人們一齊舞動。而在 2022 年中元節,他們更來到嘉義東市場,於「暗光鳥紀:輪普東食堂」中生猛開演。讓我們聽聽「小事製作」藝術總監楊乃璇,分享在東市場演出的點滴與觀察。
傳統市場匯聚了常民生活的盛情、雜揉了這片土地的原生氣息,此次小事製作便在素有「嘉義人廚房」美譽的東市場,帶來《一日編舞家》、《嘉義之聲81.3》兩齣作品。憶及受邀演出的過程,楊乃璇分享,「在理解他們為什麽要回來嘉義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我便被慢慢地帶入這個表演場域,再用自己的方式讓參與者理解藝術與嘉義,對我而言就達成了目的。」
以氣味和關係,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相較於過往的創作場域,觀眾的親密度令楊乃璇更加有感。她也觀察:「通常劇場表演時不太會出現氣味,有些表演者甚至會在表演時刻意加上氣味。但演出當天東市場裡的味道、特色小吃的香氣,混雜了汗味後,揉合成一種奇妙的催化劑,對我而言是很有趣的體驗。」
氣味作為私密的感官經驗,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成為連結情感與記憶的重要媒介。而在氣味之外,同樣讓她感受深刻的還有團員與在地的連結性。身為「嘉義女兒」的舞團成員陳詣芩,透過這次演出契機回到故鄉,在這片土地上舞蹈,「看著她在嘉義市民面前演出,大家因為她的身份,對她的舞蹈產生更深刻的連結,那個當下對我而言是非常特別的。」
與人群共舞,是演出的精髓
另一方面,楊乃璇也認為,創作場域也會影響藝術轉譯的過程。「創作者得對環境有所理解,才能在放進作品時達到溝通效果。因為我們的創作場域主要在非典型文化空間,觀眾通常都不是自己購票前往。藝術家需要主動破冰,將自己置入場域,思考用什麽樣的語彙跟觀眾對話、和地方建立連結。」
她進一步說道:「對我來說,藝術家的角色,便在於透過不同手法,創造出一條能夠讓別人理解的通道。」也因此,對楊乃璇而言,如何讓觀者在「暗光鳥紀:輪普東食堂」有限的活動時間內,了解舞蹈、靠近舞蹈,甚至願意起身共舞,便是演出的精髓。「這個心理過程是自發性且無法預期的,觀眾願意和我們一起在東市場中央跳舞,表示我們做到了有效溝通,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難忘的一件事。」
文章節錄自《+1+1+1=嘉義式》vol.002
出版單位|嘉義市政府
編輯製作|平凡製作 studio ordinary
成為平凡嘉義 LINE 好友,隨時獲得更多資訊!
平凡嘉義 Instagram:@extraordinarychiayi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