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以研究守護台灣農業,農經學者楊明憲走遍全台30年,貢獻農業政策,視農業為摯愛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5月29日18:14 • 發布於 05月29日04:10 • 上下游News&Market
以研究守護台灣農業,農經學者楊明憲走遍全台30年,貢獻農業政策,視農業為摯愛

愛其所擇,是楊明憲一生的寫照。他生於農村,長大成為農經學者,走遍全台實地訪查、採集第一手資料,再轉化為實用的政策研究。他的守備範圍遍及主要農作物、畜產、漁業等領域,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評價他為「務實且最瞭解台灣農業政策的人」。

楊明憲從博士論文開始研究稻米產業超過 30 年,他認為稻米有其重要性,然而因應社會改變,農業資源不該一面導向稻米產業,包含雜糧轉作、農民退休儲金、農業保險等制度的建立,都是當前農業改變的契機。楊明憲認為,未來農業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生產樣態也將更加 M 型化,但無論是大農還是小農,都是守護台灣農業的人,需要被國人認識與肯定。

楊明憲是國內重要農經學者,鑽研稻米政策長達 30 餘年。(攝影/林怡均)
楊明憲是國內重要農經學者,鑽研稻米政策長達 30 餘年。(攝影/林怡均)

農村子弟童年不平靜,台大自由學風,開啟政策反思與批判

楊明憲生於彰化縣溪湖鎮的三合院,祖父務農,父親楊金柱原在小學教書,後辭去教職改開農藥行。不過,農藥行的收付是開票據,金流風險大,楊金柱不幸遭遇倒帳,面臨財務危機。

楊金柱的財務危機影響全家生活,楊明憲記憶裡,童年總在搬家,小學 6 年唸過 5 間學校,也目睹兇惡的債主上門催討。因家境貧困,小學時他曾到青果社洗柳丁、在餐廳剝蝦仁,上學路上也撿拾鐵片、變賣賺錢。

因著農家出身的基底,他應屆考上中興大學農產運銷系,並至台大農經系取得碩、博士學位,修讀期間,他也學習經濟學、國際貿易、金融等專業,台大自由的學風,令他對農業政策產生反思與批判,走上一條不同的農經學者之路。

楊明憲對於故鄉的稻田、菜田、果園,總是百看不厭。(攝影/林怡均)
楊明憲對於故鄉的稻田、菜田、果園,總是百看不厭。(攝影/林怡均)

農業經濟瞬息萬變,好的行銷與貿易能使農民免受剝削

楊明憲原本想在農產運銷系貢獻專長,可惜因緣際會未能如願,後進入逢甲大學國際貿易學系任教,儘管如此,楊明憲的心仍在農業。他開設「農產國際貿易」的課程,帶領來自都市的學生在半夜到果菜市場、肉品市場觀看拍賣,或是到產地直擊水果、花卉外銷流程,增進對農業的理解。

楊明憲認為,農業是人類發展最早的產業,數萬年來時刻在變化,若有科技、財務、貿易等非農業背景的人進入農業,就能為農業帶來刺激。

楊明憲也認為,農業經濟的特殊性在於「難以標準化、維持穩定」,農產品很難像工業產品般規格化,農作物會受到天候、土壤、病蟲等因素影響,即便是同一片田,每株收成也有差異,加上保存時間有限,銷售不但需要與時間賽跑,更常因政策、市況而有變數,「賺錢或賠錢,不到最後一刻不會知道」。

楊明憲直言,農產品的價差大,以高麗菜為例,便宜時一顆 10元,貴的時候可到數百元,原本對農陌生的學生,會因賺價差而想認識農業。但他並不是鼓勵學生當菜蟲,相反地,農業行銷、貿易都是增加銷售管道、拉抬價格的手段,優質農產品可透過好的貿易,擺脫被剝削的命運。

楊明憲認為,農產品價格波動大,應透過好的貿易手段調節(上下游資料照)
楊明憲認為,農產品價格波動大,應透過好的貿易手段調節(上下游資料照)

台灣農產品外銷應走加工,內銷應加強食農教育

楊明憲認為,在國際貿易的架構下,台灣農產品同時有出口的機會,但也面對進口農產品的挑戰。在外銷部分,目前多停留在鮮果外銷,但容易因檢疫、儲藏時間等問題受阻,應考慮將農產品加工為食品外銷,附加價值更高,也比較不會因檢疫受限,才能達到協助供需平衡的目的。

針對進口農產品競爭,楊明憲分析,台灣因土地、人力等因素,農產品生產成本比國外高,因此不適合做價格競爭,反而應走品質路線,有品質為基礎、可溯源,就無需太擔心進口農產品競爭。

許多進口農產品可謂「來路不明」,每週食藥署都會公布邊境檢驗,草莓等進口農產品經常藥殘不合格,而讓要讓國人體會到本土農產的優勢,也可從食農教育著手,比起到田間體驗,更應該加強國人對新鮮感、風味的辨識。

鮮榨果汁裝瓶冷凍後,可銷往世界各地。(圖片提供/豐禾生技)
鮮榨果汁裝瓶冷凍後,可銷往世界各地。(圖片提供/豐禾生技)

學者當農業局局長,針對不同作物設計銷售路線

楊明憲對農產產銷的分析,除了來自學理,也更因為他的實務經驗。在任教七年後,楊明憲受邀擔任彰化縣農業局局長,楊明憲最常聽到農民說,「生產沒問題,但賣不掉」,他一開始認同,但後來他慢慢發覺,「生產確實有問題,才會賣不掉」。

以西瓜為例,有農民以種出高糖度西瓜為豪,不過,人們是為解渴才吃西瓜,太甜反而要配水才吃得下,「這不符合消費需求」,對於不同農產品,需要對應市場做出不同策略。

以楊明憲經手過的葡萄與肉羊為例,過去葡萄的銷售仰賴盤商收購,產量一增加,價格容易崩跌,楊明憲曾想在產地設置葡萄交易市場,但嬌貴的葡萄不耐來回搬動,且單項作物難吸引承銷商,於是他改向農委會尋求經費協助,直接在超市、百貨公司、漁人碼頭等地舉辦展售會,讓葡萄直接賣到消費地。

肉羊則與葡萄形成強烈對比,楊明憲發現縣內羊肉爐營業額驚人、業者有食材需求,便直接在肉品市場增設肉羊屠宰線,走地產地消的路。

農業不宜全走自由市場路線,政府可適當介入

儘管他不認同農產依賴政府補助,但楊明憲也不贊同農產走完全市場經濟路線。他分析,自由市場意味著資源利用率會達到最高,但實務面來看,農作物有適地適種以及技術門檻等問題,假設今日高麗菜價格差,農民不一定能馬上改種別的作物,即使改種也不見得能即刻上手。

另外,農田的生態、景觀等外部效益是無法反映在市場價格上,因此,市場價格失衡時,政府以最少資源、最短時間介入市場,可以達到矯正效果,不過「有時會矯枉過正」,政府的介入形式、時間點也需要隨時檢討。

研究水稻 30 年,「唯米是糧」應被打破

楊明憲研究過許多作物,花最多心力的是稻米產業。30 年前,他的博士論文探討公糧保價政策,至今公糧政策依然存在。楊明憲認為,自鄭成功來台,採取駐軍屯墾政策,台灣便「唯米是糧」,有糧食才能保持社會安定,稻米因此成為台灣農業的關鍵性政策,水利設施、土地改革都是為了生產稻米。(了解公糧政策變動,請點選這裡

尤其國民政府來台,台灣人口從 600 萬暴增至 750 萬,糧食需求大增,公糧保價政策便在 1973 年時出現。楊明憲指出,公糧政策讓水稻成為最穩定、最完整、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產業,國家也從未缺過糧,過去兩年台灣因缺蛋而騷動,更難想像缺米時會有多慌亂,因此「不可否認公糧的貢獻」,但所有補貼政策也就此而起。

任何補貼政策都會與公糧保價做比較,只要轉作補助不夠多,水稻田就難以轉作,然而,國人消費習慣已改變,糧食來源非常多元,楊明憲認為,「唯米是糧這件事,應重新檢討」。

農委會末代主委、農業部首任部長陳吉仲任內推出水稻收入保險、稻作四選三、大區輪作政策,減少公糧收購、轉作大豆、硬質玉米等雜糧作物,嘗試鼓勵稻米轉作,楊明憲表示,農業收入保險是未來趨勢,能用最少的資源確保稻農權益,並藉由保險更全面地掌握生產資訊,轉作其他糧食作物也是確保國家安全的方向。

不過,他也坦言,目前個別作物的轉作獎勵認定產量門檻的標準不一,例如:玉米、大豆有設定產量標準,高粱則無,致使亂象叢生。

公糧是最具代表性的農業政策,上路至今已逾半世紀。(上下游資料照)
公糧是最具代表性的農業政策,上路至今已逾半世紀。(上下游資料照)

有農業才能讓人保有生活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台灣農業,2023 年,楊明憲自費出版《縱橫阡陌:彰化與臺灣農業發展》一書。他費時一年半訪談 190 位彰化在地農會、農民等人,書中呈現台灣過去數百年來的農業發展,也闡述台灣與彰化農業的現況,針對生產、運銷、農地等問題一一剖析。

針對近年台灣農地不斷流失,明年《國土計畫法》即將上路,但近期卻不少地方政府反彈,認為此舉是對農地判死刑。

楊明憲認為,在私有土地產權制度下,人民將土地視為個人財產,希望藉由土地增值獲得財富,但從國家的角度看,土地是珍稀的資源,能生產糧食、提供生態價值的農地更是可貴,儘管現在不少人認為農業產值低於工商業,不如開發更有價值,但「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放棄農業」,無論是幅員遼闊的美國、寸土寸金的以色列都仍重視農業。

楊明憲指出,農業的功能並不只有供應糧食,也可以提供休閒、放鬆等軟性服務,「有農業才能讓人保有生活」,在氣候變遷的未來,農地可以提供生態、固碳等服務,農地一旦改為建地、鋪上水泥蓋房子,就很難再恢復,「農地只會越來越少,應該要更珍惜,而不是拋棄農業」。

陳吉仲:楊明憲為台灣貢獻實用的政策研究

陳吉仲與楊明憲相識 30 餘年,陳吉仲認為,相較於農園藝育種家,農經學者對農業的貢獻往往不易量化,楊明憲從年輕時就本著對台灣農業的情感,實地踏查農村,採集第一手數據,貢獻出一篇篇實用的政策研究,發現政策的錯誤也總直言不諱、從不畏懼人情包袱。對他來說,楊明憲不僅是尊敬的學長,更是一生難得的摯友。

楊明憲的恩師陳希煌、彭作奎、陳武雄,乃至好友陳吉仲都擔任過農委會主委,不過,楊明憲從未想過搭著人脈當官。對他來說,「有機會做事當然好,但毋需強求」,愜意的騎單車環島看風景、研究產業、認識農民與農村反而更自由自在,「研究是一輩子要做的事情,我期待看到農業的改變」。

對楊明憲來說,走遍台灣土地、認識農民,以及研究農業政策是最自在的事情(攝影/林怡均)
對楊明憲來說,走遍台灣土地、認識農民,以及研究農業政策是最自在的事情(攝影/林怡均)

延伸閱讀:

公糧 50 年》通膨壓迫稻農,公糧漲價呼聲再起,對稻米產業是福是禍?

台灣水果通往全球的機會:手搖飲!業界分析成功的關鍵與挑戰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