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台灣人想週休三日,只能在夢裡?

換日線

更新於 05月10日07:41 • 發布於 05月02日04:38 • 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台灣人想週休三日,只能在夢裡?
台灣人想週休三日,只能在夢裡?

在 520 政府換屆前夕,執政黨提前開始實踐準總統賴清德選舉期間提出的政見「國家希望工程」,近期辦理「投資未來世代」青年論壇,並由準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在研討會第一日打頭陣,專門演講「國家希望工程」之政策內涵,她與在場青年的詢答瞬間成為現場媒體關注的焦點,其中一則新聞特別受到輿論矚目:

「有青年談到,新加坡正推動週休 3 日,盼台灣也能以彈性工時爭取國際人才。鄭麗君答覆,台灣過去 8 年總工時下降、基本工時提升,近年有些企業先推動週休 3 日,社會上也有些倡議,但許多國家尚未法制化;大家期待更彈性的勞動安排,但她要強調,彈性是指工作者的彈性,而非資方的彈性。」

還原與準副閣揆詢答的真實現場

依筆者記憶中提問者的原話如下:

感謝 20 年前鄭麗君擔任青輔會主委時依審議式民主規劃「青年國是會議」,20 年後還能參加「國家希望工程」這項座談會,主要想提出幾項政策觀察。

近期剛從新加坡回台,發現新加坡正積極推動「週休三日」以吸引國際人才進駐,臺灣是否有相對應的攬才方案?

針對 16-22 歲青年,文化部推動「文化幣」、教育部體育署推出「動茲券」,在紓困期間固然是利益良善,但常態化面臨預算執行率不高的問題,是否該將使用年齡層從 16 歲擴增至 45 歲,以提升預算執行率?抑或因紓困規劃已吿一段落,乾脆讓政策終結?

準副閣揆鄭麗君回答問題中規中矩,大意如下:首先,「週休三日」尚無法制化,但也強調勞方的彈性應當要大於資方的彈性,尚須更多的社會討論方能凝聚對此議題的共識;再者,針對「文化幣」是下一任文化部長推動的政策,她尚不理解文化幣政策推動實際狀況,但強調她在擔任文化部長時,推動可儲值的「文化卡政策」,政策設計初衷是提供給高中職學生參與藝文活動,建立青少年的文化體驗帳戶。

檢視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仍聚焦於「週休三日」在台灣能否立法實施,還給勞動者更多的時間彈性,而非筆者問題所聚焦的「其他攬才方案」;其實這些議題都是環環相扣,若要討論週休三日的可行性,不妨先看看世界各國的推動狀況。

實施週休三日的國際經驗

每星期若能多週休一日,愈能充實勞動者生活福祉,利於促進資方企業永續經營。扣除企業型的試驗週休三日成效,檢視國際社會上以國家立法型態逐步推動週休三日(勞工可自由選擇要周休 2 日或 3 日,但每周工時不變)的國家包含:比利時、西班牙、德國、葡萄牙、冰島、瑞典、英國等均已開始試驗或試行,亞洲國家則以日本推動進度最快。

西班牙

在歐盟成員國之中,最愛週休三日的國家乃西班牙,西班牙境內的瓦倫西亞城試辦週休三日時,工作者認為週休三日對於身心有三大好處:其一,不僅壓力減輕;其次,社交生活也更活躍;第三,至少睡眠時間變多了。

新加坡

依筆者對新加坡漸進式推動「週休三日實施彈性工作指導原則」的觀察,政府對企業僱主的道德勸說無所不在,預估在年底會採取鼓勵勞動者向僱主申請遠端工作,或每週工作改為 4 天等工作型態,僱主若無正當理由恐怕難以拒絕。

按新加坡政府的官方說法,此舉主要是想幫助新加坡本土企業留住人才,緩解勞動力市場緊繃,甚至是勞動人口老化等問題,期待能以週休三日作為吸引國際人才的誘因,讓新加坡就業的勞動人口能持續匯聚國際人才。目前台灣人在新加坡留學、工作的意願增加,年底新加坡版本的「週休三日」一旦上路,對台灣人選擇前赴新加坡工作也是莫大的政策加分,新加坡的勞動環境優於鄰國的馬來西亞及印尼。

日本

日本過往實施週休二日的經驗,政府、企業代表與勞方團體協調出:產能不減少、交貨不延遲、人力不增加、加班不能增、薪資不減少等共識。然而,在 COVID-19 疫情蔓延的期間,日本境內多數企業都開始遠距在家辦公,因此,育兒、長期照護、終生學習、地方創生及在老家進行副業的需求都增加了。日本的自民黨政府發現產業界人才匱乏之餘,為了實現擁有多元工作型態的職場環境,於是正式引入週休三天的工作機制。

日本產業發展以大財團及大公司商社為主,向勞動方推動「週休三日」更為斤斤計較,操作辦法更為細膩,可分為三種模式:

  • 即使增加一日的休息日,也不改變一週勞動時間的「壓縮勞動型」,因為每週勞動時間依然是固定的,令服務業工作者如臨大敵。
  • 勞動時間減少,薪資也跟著縮水的「薪資削減型」,恐大幅影響零工者的收入,也讓人力派遣公司頗為頭痛。
  • 增加休息日、減少勞動時間,但薪資也維持不變的「薪資維持型」,這對勞動者者來說才是真正週休三日的福利。

週休二日幾經波折,週休三日仍在夢裡

休假日增多是否會導致競爭力降低,始終是國內工商團體最為擔憂的癥結,企業經營者需要花大量的成本去因應,週休三日目前對台灣而言仍是遙不可及的夢。回顧台灣當年推動週休二日也是幾經波折,飽受資方反對,1998 年才勉強推動隔週的週休二日,直至政黨輪替後的 2001 年,政府才敢全面推動週休二日。但不知資深的《換日線》讀者有無發現:實施全面的週休二日也是犧牲原本有假日的國定假期,例如婦女節、青年節、教師節、父親節、光復節及國父逝世紀念日等都不再放假。

當論壇漸入尾聲,準總統賴清德引用著名當代文學家葉石濤的名言表示,「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令台下筆者不禁思索:週休三日從來不是資方給勞方的功德,社會上是否能凝聚共識固然重要,但究竟週休幾日才能妥善地讓勞工朋友悠然過活?以及前面提到的,不論週休二日或週休三日,怎樣的政策能夠維持甚至增加台灣在吸引國際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事涉敏感,且看 520 後的新政府如何應對。

【延伸閱讀】

●德國人做事,「效率超高」?
●為什麼越來越多國家加入「週休三日」實驗?成效如何?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