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碳有價時代台灣2025年上路 淨零怎會「門都沒有」?|新碳權之戰

鏡新聞

更新於 2023年11月04日13:30 • 發布於 2023年11月04日13:30 • 鏡新聞

今年八月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宣告台灣即將走進「碳有價」時代,為的就是邁向2050淨零碳排,因為在台灣減碳規畫上(2020年度),每年大約排放三億噸。產業.運輸和其他經濟活動這一區共產生1.48億噸CO2,發電1.4億噸,未來發電排放.靠綠電,碳捕捉等技術來降,產業這部份,有賴碳匯--也就是森林的吸碳來抵銷。

碳有價的概念,是因為歐美把碳當成金融商品,可以轉賣的,歐洲平均一噸80美元,美國50美金。一旦種樹能抵銷自身企業造成的碳排,全台灣都在搶種樹,企業盛傳森林碳匯也是未來最可能被環境部承認的碳權。只是專家認為,台灣不產油,水電瓦斯卻是全球最便宜的國家之一,歐洲規畫50年,每年降2%就能淨零,台灣只剩27年,每年要降幾趴?但也不能什麼都不做,企業今年最忙的一件事就是「碳盤查」把自己製造的CO2算出來,排出瘦身計畫,一家在新北市的小公司就說,歐洲客戶一周裡發了四封信要求快點減碳,晚了可會失去競爭力就。這場新碳權之戰,已經燒到台灣。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

立即加入鏡新聞LINE官方帳號,隨時掌握熱門話題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